
滨海新区鸟瞰图。
继苏州“中新工业园”后,中国与新加坡的第二个政府间合作项目——生态城,已基本上敲定落户天津滨海新区,而投资额很可能高达300亿元人民币。
笑到最后的胜者依然是天津。
一年之前,在相继击败西安、上海之后,空客A320总装厂最终落户天津滨海新区。一年之后,天津对生态城项目的争夺也即将得偿夙愿。这个中国与新加坡的政府间合作项目,投资很可能高达300亿元人民币。
30平方公里的热土
在天津的津滨新区,一块30平方公里的土地又将变成一片建设的热土。与人们习惯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工厂不同,这一次,在这个中国未来的新制造业中心,一座突出环保与和谐的生态城正在憧憬着她的未来。
根据中新双方的初步规划,在津滨新区计划落户的30平方公里土地当中,汉沽区占20平方公里(这占去了汉沽区拥有的38平方公里连片荒地的一大半),塘沽区占10平方公里。由于这些地方都属于滨海的盐碱地,中新双方初定在今年底、明年初开始进行初步的环境整治。
“生态城选址现在基本上敲定滨海新区。”10月30日,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内部人士表示。生态城是中国与新加坡的第二个政府间合作项目,其“前辈”便是早已声名在外的苏州“中新工业园”。
这位人士还告诉记者,虽然目前生态城的选址还没有履行最后的确定程序,但天津市政府和新加坡方面已经开始拿出相关的建设发展规划。
按照这份规划,中国和新加坡在生态城项目上的合作将集中于环保主题,分两部分:一是城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二是环保产业化。在模式上,将以苏州“中新工业园”为基础,由新加坡方面在相关领域直接输出管理和运营经验。
记者了解到,目前就生态城建设问题,中新双方均已敲定的,基本上是围绕城市水利用展开。“首先建设一套海水淡化、污水处理以及城市水循环利用的基础设施。”上述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至于现在以及未来建设所需的资金规模,他表示,由于两国政府尚未履行最后的确认手续,因此投资规模还没有最终确定。不过他透露,最终的投资规模基本可以确定将超过“中新工业园”,达到300亿元。
实际上,即便中新生态城最终未能落户天津,滨海新区也将启动这个项目的建设。因为按照滨海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汉沽“建设生态宜居新城”是远期目标之一,而300亿元的投资,恰是当时天津市预估的投资额。
天津笑到最后
在北京、天津、廊坊与唐山四个候选城市中,天津的努力显然更见成效,滨海新区未来制造业中心地位对于生态城试点的重要试验价值以及试验意义得到了新加坡方面的认可。
2007年8月,负责生态城前期选址具体工作的建设部规划司,提交了四个候选城市的名单,分别是北京、天津、廊坊与唐山。一场“争夺”生态城的竞争在外界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始了两个多月的“暗战”。
当时,在与新加坡方面进行技术性商讨时,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了选址的具体标准:一是临海或港口城市;二是城市水资源匮乏,具体工作将围绕新加坡最为擅长的城市水资源利用展开,对于这一标准,新加坡方面欣然接受。
随即,一场“城市选秀”大幕拉开。由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城市重建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考察组,与中方官员一起,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对上述城市进行调研。在这一轮调研当中,天津与唐山脱颖而出,成为主要候选城市。
对于生态城项目,唐山的诉求十分迫切。调研组在唐山调研期间,不仅唐山市领导全程陪同,河北省政府的高级官员亦曾与调研组进行过多次沟通,河北试图向新加坡方面传递这样的信息:随着冀东油田的发现,唐山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地级市。
“唐山还拥有京唐港这样的出海口,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而言,唐山拥有优势。”一位曾经参与调研的人士对记者说。
对此,作为调研组成员,新加坡城市重建局副局长陈绍联曾表示,唐山确有实力竞争生态城,随后,唐山还与新加坡签订了公务员交流培训的协议。这让唐山方面一度认为,生态城与自己无比接近。
然而,天津的努力显然更见成效。知情人士透露,在生态城选址确定的最后阶段,天津市市长戴相龙曾与新加坡副总理兼内政部部长黄根成、国家发展部政务部部长傅海燕进行了会谈,其间,滨海新区未来制造业中心地位对于生态城试点的重要试验价值以及试验意义得到了新加坡方面的认可。
与此同时,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苟利军也多次与新加坡吉宝集团、凯德置地、叶水福物流等企业进行了沟通,双方就未来生态城的项目形成了诸多共识。这些更具实质意义的沟通,最终加重了天津的筹码。
环保投资先行
按照规划,双方拟定成立一家投资公司,中国和新加坡方面各占50%股份,并依据股份进行原始投资。
由于生态城项目的投资可能将超出苏州的“中新工业园”,因此,在生态城项目上,中新之间的合作模式也将有所调整,以适应日后的需要。
首先,按照规划,双方拟定成立一家投资公司,中国和新加坡方面各占50%股份,并依据股份进行原始投资。而在苏州“中新工业园”项目中,中国方面占有52%的股份,新加坡方面持股28%,剩余部分股权,由另外两家投资者持有。
记者了解到,针对生态城的第一笔风险投资,目前也已经基本敲定,其金额大致在5亿元人民币上下,来源为一家在苏州“中新工业园”注册的新加坡背景的企业。而这5亿元人民币的风险投资,将主要用于环保产业的投资。
这种方式,恰是合作模式微调的另一路径所在,即针对环保产业,在初期便引入新加坡企业进行投资。
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内部人士称,十七大期间,天津市市长戴相龙与新加坡副总理兼内政部部长黄根成、国家发展部政务部部长傅海燕会晤商讨此事。
显然,在经过激烈的竞逐最终胜出之后,天津若想将生态城建设付诸实施,还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
“在滨海新区‘制造业轴心’与‘发展带’的交会处,建立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与城市标志区,是完善滨海新区城市功能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作为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一种探索,即工业区和制造业中心,如何以生态环保的模式发展,这对于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都有借鉴意义。”滨海新区研究院院长邢春生向记者总结道。 本版稿件综合《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
背景新闻
新加坡的“水循环利用”
“开发区做得多了,而做一个生态城市,我们还没有经验。”10月20日,一位天津市的官员对记者说。
没有经验,意味着借鉴和引进的巨大空间。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新方在“中新生态城”中占有比苏州工业园更大的股份,因此可以更便利地像后者那样,“直通车”式地引进新加坡的国家管理经验,从而与中国的其他开发区区别开来。
“美丽清新”、“管理严明”、“整洁明媚”,是世人对新加坡这个花园国家的最深印象。即便是作为垃圾焚烧埋置场,人称“垃圾岛”的实马高岛,也是阳光充沛、海水清澈,拥有大片绿林空地,吸引着不少动物栖息。
而中新两国政府对新城的定位也是一座清洁优美,有着幽雅的花园绿地的“生态居住新城”,主要产业支柱是商贸、金融等高端服务业。这与苏州工业园区重在发展工业的定位截然不同。
因此,在3个月来天津和新加坡的每次会谈中,双方谈论的内容都围绕一个核心——“环保”。
环保的主题下包括“污水处理项目”、“海水淡化”等项目的商谈。而“水的循环利用”正是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杰出管理的“拿手好戏”,也是此次中新双方关于“生态城”磋商的重点议题。
面积仅相当于1/3个滨海新区的新加坡是一个没有地下水的城市岛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世界倒数第二位。但新加坡通过遍布全国的污水管道收集全国所有的废水,经过6所废水净化厂集中处理,实现了百分百的污水处理。
“新加坡最成功的是他们的再生水工程”。曾经考察过新加坡水循环利用的辽宁省外经贸厅的一位官员介绍说,在新加坡,一般生活废水回收后,采用逆渗薄膜和超声波两种先进技术处理后形成“再生水”,清洁度比世卫组织规定的国际饮用水标准高出50倍,售价比自来水便宜10%左右,解决了全国15%的总需水量。这些,无疑都值得地处同样严重缺水的华北平原的天津借鉴。
同时,水循环利用也有望在未来的津滨新城形成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带来无数的商业机会。“新加坡的再生水厂建设就是由政府组织企业参与的系统工程,参与整个工程建设的企业就有600多家。”上述辽宁省外经贸厅官员说。
资料
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的东部临海地区,由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及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组成,面积2270平方公里、2005年常住人口140万人。
在海洋经济发展带与高新技术发展轴的交会处,就是规划中的生态城。
延伸阅读
北京炒房者看好生态城
“国家级新区”、“中新合作”、“生态新城”、“水循环利用”,这些概念叠加在一起,将给这片盐碱地带来十分可观的增值空间。
10月21日,北京的一个灿烂午后,费先生正在和朋友兴致勃勃地谈论160公里之外的一片盐碱地。
费先生在北京某机关工作,手里有点儿闲钱,正在盘算去哪里炒房,京城的房价已经处在高位了,做小投资的要炒房只能另寻出路。
他们遥想的那片盐碱地,位于北京以东160公里外天津滨海新区内的汉沽区和塘沽区交界处。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初步商定,将在这里开辟出约30平方公里的区域,双方合作建设一座“生态城市”。这是继被称为中新合作典范的苏州工业园之后,中新合作建设的第二个大型园区。
在经历了8、9两个月的密集考察和商讨后,“生态城”暂定名为“津滨新城”。但消息人士透露,新城不会限于“津滨”这个概念,更有可能是冠以“中新”概念的“中新生态城”之类。
如果进展顺利,几年内,这30平方公里的盐碱地将变成一座崭新的生态化城市。“国家级新区”、“中新合作”、“生态新城”,这几个概念叠加在一起,地产的增值空间将十分可观。
“我研究过的,滨海新区那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最好的房子,2004年时均价才3000多元一平米出头,现在涨到8000多元了;同样是中新合作概念的苏州工业园,现在集中了苏州大部分高档楼盘。”费先生越说越兴奋,“何况这个新城未来是发展商贸、金融这些高端服务业,你想想房价要涨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