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揭秘游走全国出租车炒作链

  在山西省五寨县,一辆出租车价值4万余元,现卖9万元。
  在平遥县,一辆出租车价值5万元左右,现卖8.5万元。
  在襄垣县,一辆出租车价值六七万元,现卖14万元。
  在忻州市,一辆出租车价值六七万元,现卖22万元。
  出租车怎么了?它是黄金?它是股票?还是人为制造出的一个泡沫?为此,记者走访调查山西省四个地市十几个县(市、区)的出租车市场,初步查清,一个游走全国的“炒车团”,正在山西等省挨个儿爆炒县级城市的出租车。
  “安达”入城
  “新来的河南‘三无’出租车把我们平遥本地出租车全挤垮了!”10月16日,平遥县出租车司机张某向记者诉苦。
  让张某感到生存艰难的缘由,起始于“安达出租车公司”进军平遥。
  平遥县安达出租车有限公司今年4月17日在平遥县注册成立。8月16日,在没有取得许可证的情况下,50辆车开始营运。
  这个公司里,除6个山西祁县人外,其余司机全部从河南调来,大多为南阳市唐河县人。这批车服务做得非常好,管理也很先进:统一车型,全部上“T”牌,统一3元起价,统一安装电台呼叫系统,在平遥县很快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
  河南唐河县距离平遥600多公里,唐河县司机为什么要不远千里,花钱住在小旅馆里,来平遥开出租车?
  平遥县的“老出租”们看出了端倪:这是一个游走全国的炒车群体。仅在晋中市,已经有榆次、祁县、介休、榆社、左权出现过类似情形。外地人“炒”起一个公司之后,把车和公司都高价卖给当地人,腰包鼓鼓,转战下一个县市。
  11月2日,记者二访平遥。与上次来此地时隔15天,平遥县的出租车炒作已成事实,挣到暴利的河南司机纷纷撤离,原来40多个河南司机,至11月4日,只剩六七个了。已经有不少车辆被平遥人买走,价格是8.5万元。
  炒车“标准模式”
  记者调查发现,在山西炒作出租车的案例,有着近乎统一的操作模式。
  炒车者一般选择的是尚无正规出租车公司的小县城。成立公司的具体操作技巧有:最好找一个掌握办公司手续的当地人,“买壳”入市。如果没有现成手续,他们就在当地找一个“在社会上混得开”的人出头办理手续,担任法人代表。炒车人则躲在后面,有时以“自然出资人”的身份排在第二位,有时干脆不露头。
  公司注册后买进车辆,全部选择最低档的车,以吉利、低档夏利为多,以便腾出更大的营利空间。
  司机们炒车的技巧有:统一口径,集体“忽悠”。向外人虚报营业收入,称“一天能跑400元”等等,以吸引买家。另一方面,他们会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在短时期内获得群众和政府的一致认可。
  一般用半年左右,出租车公司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便会有很多本地人想加入。这时,卖车环节开始。这里的技巧是:绝对不签“卖车”合同,只签“承包经营”合同。
  等到所有的车都找到买主后,他们会“分别”约定买家在同一天交易,公司也同时转给当地人,所有河南司机在一夜间全部“消失”——然后,转战下一个炒作地点。
  千里探访炒车人
  调查表明:以河南省新郑市“鑫生车业有限公司”为原初组织,以新郑人、唐河人为主的炒车团,从2004年至今,已经在山西省很多地方展开行动。以每县平均购入30—50辆车、每辆车爆炒后获利2万—4万元计,炒车者从每个县圈走的钱在五六十万元到一百七八十万元之间。
  10月20日,记者在一位知情者手中得到一份“通讯录”,揭开了炒车人的内幕。
  “通讯录”显示,在山西、河南、安徽等地炒车的,都是“鑫生车业有限公司”旗下人员。该公司的负责人叫靳建生,新郑人。
  记者来到新郑市,很快就找到了“业务遍及全国”的鑫生车业公司。
  记者向出租车公司的司机了解到,靳建生就是新郑人,2002年开办鑫生公司,同时成立了郑韩出租车公司,据说是“全国第一家”在县里办出租车公司的。以后,他就带着一些人在全国各地办出租车公司,“业务遍及全国”。但靳本人家住在郑州,很少来新郑的公司。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炒家在全国各地“做出租车生意”,除河南本省的许昌、开封等地外,还涉足河北、山西、安徽和江西省。  据《中国青年报》
    延伸阅读
    谁将成为“最傻的人”
  出租车经营权的炒作,是一场地地道道的“博傻游戏”。谁将成为“最傻的人”?卖不出车的那个人就是。
  以五寨、神池为例,按现价,花9万元至10万元买一辆价值3万多元、已经跑了两年的吉利出租车,如果自己经营,以这两个县的客源状况,要用5年才能挣回成本。而车能不能再跑下这5年来,逐渐增加的修车支出需要多少,都令他们担忧。所以,这些司机的普遍想法就是:继续炒高出租车价,以便适时卖掉。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在炒车人离开后,各地的出租车仍在不断地炒卖。
  一些基层客运管理者告诉记者引发炒车狂潮的重要原因:政府出让出租车经营权时,很多都出让给了出租车公司。公司“雇人开出租”,那么它就雇甲也可以,雇乙也可以,出租车的私下炒卖、转手都是在“公司”的罩子下进行的。但是实际上,车是司机的,也是由司机本人营运的,司机才是真正的“出租车经营者”。这种经营权与经营人的分离,催生了炒车“产业”。
  炒作出租车,实际上炒作的是出租车的“经营资格许可证”,即出租车经营权。但这个“权”在炒作中已经虚化了。它卖20万元还是40万元,都是一伙投机者在“博傻”,跟实际上在大街上跑出租没有多少关系。但是,这个“概念股”总要附着在一辆具体的出租车上,爆炒一旦“找不到下家”,出租车主将面临倾家荡产。

栾晓磊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