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2007年物价上扬的背后

名词解释
  结构性上涨
  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这种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叫做结构性上涨。也就是指由于一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今年以来,我国价格总水平出现明显上涨,此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专家分析指出,国内消费品供应存在结构性问题,工业品价格基本保持稳定,突出的是食品价格上涨。2007年的物价上涨,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助推造成的,但目前CPI的上涨仍然是结构性上涨,不是全面通胀,市民不必恐慌。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经历了9月份的小幅回落后,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与8月创出的10年最高点持平。
  国际市场油价高涨、粮食减产,国内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上升,猪肉、食用油和柴油、液化气等价格持续上扬。2007年价格“晴雨表”的跌宕起伏,从未像今天这样牵动百姓神经,考验政府调控能力。
  人们关心的是,这一轮涨价,是结构性上涨还是全面通货膨胀的前兆?如何理性看待当前物价上涨形势?政府又将采取哪些措施稳定市场供应?
新华社发
今年物价上涨是结构性上涨
  事实上,CPI较快上涨始于去年四季度,今年以来逐月加快。特别是3月份以来,CPI涨幅连续8个月超过3%的警戒线,同比上涨4.4%。价格总水平大幅度上涨,已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问题。
  有关主管部门指出,分析今年以来的价格运行,呈现“两涨一稳”的结构性特点:
  一是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前三季度,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6%。10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7.6%。这是推动CPI上涨的首要原因。
  二是居住类价格持续上涨。这是影响CPI上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前三季度,居住类价格上涨4.1%。10月份,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4.8%。
  三是工业消费品价格总体平稳。前三季度,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衣着类价格分别下降1.1%、0.7%和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分别上涨2%、1.7%和1.8%。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指出,在CPI的八大类商品中,最近几个月一直是5类上涨、3类下降,市场没有出现供应紧张的状况。通货膨胀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物价全面上涨,从核心CPI(剔除食品能源消费价格)这个角度来分析,目前CPI的上涨仍然是结构性上涨,不是全面通胀,市民不必恐慌。
  本版稿件均据新华社
国内外多种因素助推物价上涨
  权威人士指出,国内消费品供应存在结构性问题,工业品价格基本保持稳定,突出的是食品价格上涨,2007年物价上涨,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助推造成的:
  ——全球粮食减产和石油价格飙升,直接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随着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一些国家利用玉米加工燃料乙醇增加。供求关系的变化,使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从而影响国内市场价格。
  ——成本增加推动了物价上涨。近5年来尿素、柴油、农膜价格分别上涨26.6%、64.4%和60%,粮食生产成本每亩上升23.9%,种植业和养殖业比较效益下降。
  ——生猪供求失衡亦加剧价格波动。受去年猪价过低和疫病的双重打击,生猪出栏大幅度下降,猪肉供应偏紧。目前,猪肉价格虽然涨幅较大,但比1997年只上涨了30%左右。
延伸阅读
  物价上涨
  低收入者最受影响
  中国青年报与腾讯网针对1.4万人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公众认为自己的生活受到最近这一轮涨价的影响,近八成人觉得入夏以来自己的饮食质量下降,受影响最大的是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
  面对逐渐攀高的物价,一些低收入者开始“节衣缩食”。部分市民反映,这一轮涨价虽然对他们的生活没产生“伤筋动骨”的影响,但在心底里也有一种担忧——“工资的上涨速度跟不上物价的涨速”。
  政府部门
  千方百计稳定市场
  根据有关权威部门的预测,今年最后两个月,物价上涨的趋势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全年涨幅会保持在4.5%左右,不会出现由于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而引起全面持续的价格上涨。
  为缓解物价持续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压力,中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正积极采取措施扶持生猪、油料生产和奶业发展,确保市场供给;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以保证市场基本平稳,确保让人民生活得更踏实。

栾晓磊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