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济南的近现代建筑中,华北地区规模较大的教堂———洪家楼天主教堂最负盛名。今天,当我们站在洪家楼天主教堂前,看着高约五六十米的钟楼,欣赏着繁复精致的石雕花纹时,相信每个人都会对百年前中国民间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肃然起敬。可是,恐怕很难有人知道,这座教堂的总施工者却是济南一个普通村庄里的一名普通农民石匠———时年23岁的卢立成。
传奇的婚姻经历
石匠卢立成所在的村庄叫孙村,现属济南高新区。一百多年前,孙村就是远近闻名的石匠村,那时候稍微有点钱的人家都以能请到孙村石匠来盖房子、打墓碑为荣。1878年,卢立成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世代相传的石匠之家,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从小他就跟着父亲学习石匠手艺。十几岁时,卢立成的石雕技艺已相当精湛,雕刻的人物、花鸟、走兽等栩栩如生,很受人们喜爱,经常有人慕名找他购置或定制石雕作品。
靠着卢立成的这一手绝活,卢家一家八口的日子越过越好。但是到了婚配年龄之后,卢立成家里却接二连三地出现了变故,卢家原本殷实的日子一下子紧张了。
卢立成的孙子卢栋回忆说:“那一年给俺爷爷迁坟,打开坟发现里面除了两口大棺材之外,还摆了四口小棺材。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原本不清楚他的事情,俺爹说俺奶奶嫁过来之前,俺爷爷已经娶过四个老婆,都没活长,也没留下后代。直到俺奶奶嫁过来,才生了三男三女,为卢家传了香火。”
后人谈起卢立成的这段传奇婚姻经历,颇具有神秘性,但在当时,连娶带葬的四段婚姻却让卢家几乎破产。“俺爷爷身体好,有手艺,脾气也好,所以嫁闺女的人家都没有要很多彩礼,但是也要给几担粮食。一来二去家里就见底了。”卢立成的孙子、60多岁的卢桂章小时候曾听村里的老人说起过爷爷的故事。
家境每况愈下,卢立成工作得更辛苦了,他的石匠活越来越精细,名气也越来越大。但卢立成并不满足仅仅做一个出色的石匠,一有空暇他就读书,懂的东西比一般的石匠多得多。
监管教堂一举成名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01年,德国人要在洪家楼建造一个天主教堂。奥地利修士庞会襄设计了这个在当时来说庞大的工程。德国人带着庞会襄的设计图纸到孙村寻找有名的石匠。当时卢立成并非村里最出名的,但是德国人带来的图纸,却只有他能看懂。
就这样,年仅23岁(注:此处据卢立成的后人回忆,也有史料认为卢立成当时为30多岁)的卢立成担当起了整个工程的总施工、总监管,他带着本村一百多名石匠,总管着工程一千多人施工。卢立成按德国人提供的图纸,对采购、石雕以及木、瓦工等活进行安排调度,历时三年,工程终于竣工。
洪家楼天主教堂的建成让卢立成名声大振,德国人对卢立成的能力也非常赞赏。卢桂章告诉记者:“听俺爹说,德国人来了俺村好几趟,想带俺爷爷去德国干工程。但是俺爷爷还有5个姊妹,家里就他和俺老爷爷两个壮劳力,他走不开。”
虽然没能出国淘金,但是卢立成回来之后用施工酬劳买了十几亩地,父子两人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这十几亩地上来,只在农闲的时候接点石匠活。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卢立成安稳地度过了他的青年时期。唯一不如意的就是4次婚姻都未能给他留下一男半女,这也成了卢家的一块心病。
坎坷的命运
人到中年以后,卢立成终于娶到了他的第五任妻子,并且很快就开花结果,6个儿女的相继出生让卢家一下子呈现出人丁兴旺的气象,中年得子的卢立成再一次成为孙村的传奇。
在卢家老宅外面,数十间屋围成了一个大四合院,虽然已许久不住人了,但仍能想象得出当年在这里住着的十几口人的大家庭是如何的兴旺。
随着抗战的爆发,孙村也失去了往日的平静。“俺爷爷的思想很开明,也很爱国,他把俺大伯和小叔都送去参加了地下党,只留俺爹在跟前。”卢栋回忆说,由于是中年得子,他奶奶很不情愿让儿子去参军,但是拗不过儿子的坚持和丈夫的支持,为此老人不知流了多少眼泪。
1940年,大儿子卢由林和小儿子卢由校离家。1942年冬天一个半夜里,有个人秘密地来到卢家。“都已经半夜了,敲门声很轻很急,家里人都被惊醒了,俺爹去开的门。进来一个带着帽子看不清脸的人,说卢由校在莱芜牺牲了。”卢栋曾经多次听父亲说起过这段故事。
自从18岁离家之后,卢由校就改名了,也没有回家看过父母,牺牲时还不到20周岁。二哥卢由义平生第一次出远门,到莱芜找回了兄弟的骨灰。“白发人送黑发人”,看到最疼爱的小儿子的骨灰,卢立成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他的妻子更是悲痛欲绝。
祸不单行。距卢由校牺牲还不到半年时间,又传来卢由林在垛庄牺牲的消息。卢由义再一次踏上了寻找兄弟遗体的道路,几天后,一辆板车拉着卢由林的遗体驶进孙村。卢由林牺牲时24岁,留下一儿一女。
“俺叔卢由校牺牲前没有留下后人,给他送终的时候是俺披麻戴孝,过了不到半年,俺又给俺爹披麻戴孝。那时候俺还不到5岁,啥也不懂,只记得俺爷爷每天抱着俺流泪。”卢桂章是卢由林的大儿子,父亲给他留下的印象早就模糊了,倒是记得爷爷的很多事情。
在凄惨沉默中辞世
两个儿子的牺牲带给卢立成和他妻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妻子整日以泪洗面,卢立成每天都长吁短叹,原本性格开朗的他开始变得沉默了,还染上了烟瘾,每天劳作之后就是坐在炉灶旁边抽烟。
然而日本鬼子并没有放过卢家人,就在两个儿子尸骨未寒之际,一队日本鬼子在汉奸的带领下抓走了卢立成。“俺奶奶原本就伤心,在日本鬼子抓走俺爷爷那天,她彻底糊涂了,一直到去世都没有清醒过来。”卢桂章说。面对疯癫的母亲和三个惊惶失措的姐妹,22岁的卢由义做主卖了家里的十几亩地,凑下了几百块大洋去把父亲赎回来了。没有人知道卢立成那时候的心理状态,就连他最疼爱的大孙子卢桂章也没有听爷爷说起过这些往事,这成了埋藏在卢立成心里最大的伤痛。
从那以后,卢立成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卢家的日子也一落千丈。“俺爷爷后来的烟瘾特别大,每天干完活就是埋头抽烟,后来买不起烟叶,他就去地里捋地瓜叶回来抽。有一次抽着烟就睡着了,结果把头发都烧着了,幸亏俺爹看见得早。”卢栋听父亲说,后来爷爷越来越不爱说话,连眼前唯一的儿子卢由义都很难跟他说上话。
1951年,卢立成赶着牛车去女儿家,路上被牛踩断了脚指甲,回家之后就开始发烧,赤脚医生来看了看说是破伤风,让卢家准备后事。就这样,这名曾经年轻有为、扬名一时的石匠永远告别了他的亲人,没有留下一句遗言。他所掌握的那些出神入化的石匠手艺也最终失传。今天,他的后人没有一个从事石匠这个行业的,整个孙村也没有出过更有名气的石匠。
(本文图片由济南市档案局提供)
洪家楼天主教堂
□房媛娟卢宝生孙晓娜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洪楼广场北侧的洪家楼天主教堂,因洪家楼村而得名,是济南市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华北地区规模较大的教堂建筑,在中国近代宗教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天主教会在中国的势力不断扩大,当时在济南传教的德国神父顾立爵选择在济南府城东3公里处的洪家楼建造这座可容纳千人做弥撒的“主教坐堂”,满足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需要。
洪家楼天主教堂始建于1901年,建成于1905年,由奥地利修士庞会襄设计,基本属于欧洲十二至十六世纪初的“哥特式”建筑。
教堂坐东面西,前窄后宽,多角多棱,多门多窗,建筑面积约2600多平方米,圣坛设于东端。正面有两个尖顶分立式钟楼,高约60米,左右为穹窿式尖券顶,具有典型的高直作风。三个正门均为尖拱型,拱门上面层层雕花,装饰美观;教堂后端,也矗立着两个高约55米的尖塔,前后四塔相互对应,皆为青砖、料石砌垒。教堂内,设两排纵柱,中央通廊高大,地面用青条石铺就,圆顶和墙壁上,绘制有精工图案、雕饰和文字。步入堂内,顿有庄严、肃穆、伟丽之感。教堂的窗子是用彩色玻璃镶嵌而成,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强烈的光色效果。尤其是在日出时,东端圣坛处霞光灿烂,五彩缤纷;日落时,西面入口处则光彩四溢,满目生辉。
洪家楼天主教堂有着如此高大的体量,严谨的工艺,可见当时施工者对西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科学掌握。这其中作为主要建造者的济南孙村石匠为这座教堂的建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孙村的石匠技艺世代祖传延续至今,他们虽亦农亦匠,但在劳作中不断探索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而雕刻技艺相当精湛。
石匠中不少人能自己设计、自己绘画、自己刻制花鸟等图案,至于石制品上的字,只要读过几年书擅长书法就自己写而后刻。卢立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出生在世代相传的石匠之家,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石雕技艺已达到相当精湛的程度。
洪家楼天主教堂已经伴随人们走过了100多年的风雨岁月。1985年4月,政府拨专款对6个十字架、96处石花雕塔和教堂的壁画、圣像、地面、跪凳、祭台、灯具等设施进行了全面修缮,使这座具有独特风格的洪家楼天主教堂焕然一新。
1995年,洪家楼天主教堂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洪家楼天主教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传奇的婚姻经历
石匠卢立成所在的村庄叫孙村,现属济南高新区。一百多年前,孙村就是远近闻名的石匠村,那时候稍微有点钱的人家都以能请到孙村石匠来盖房子、打墓碑为荣。1878年,卢立成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世代相传的石匠之家,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从小他就跟着父亲学习石匠手艺。十几岁时,卢立成的石雕技艺已相当精湛,雕刻的人物、花鸟、走兽等栩栩如生,很受人们喜爱,经常有人慕名找他购置或定制石雕作品。
靠着卢立成的这一手绝活,卢家一家八口的日子越过越好。但是到了婚配年龄之后,卢立成家里却接二连三地出现了变故,卢家原本殷实的日子一下子紧张了。
卢立成的孙子卢栋回忆说:“那一年给俺爷爷迁坟,打开坟发现里面除了两口大棺材之外,还摆了四口小棺材。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原本不清楚他的事情,俺爹说俺奶奶嫁过来之前,俺爷爷已经娶过四个老婆,都没活长,也没留下后代。直到俺奶奶嫁过来,才生了三男三女,为卢家传了香火。”
后人谈起卢立成的这段传奇婚姻经历,颇具有神秘性,但在当时,连娶带葬的四段婚姻却让卢家几乎破产。“俺爷爷身体好,有手艺,脾气也好,所以嫁闺女的人家都没有要很多彩礼,但是也要给几担粮食。一来二去家里就见底了。”卢立成的孙子、60多岁的卢桂章小时候曾听村里的老人说起过爷爷的故事。
家境每况愈下,卢立成工作得更辛苦了,他的石匠活越来越精细,名气也越来越大。但卢立成并不满足仅仅做一个出色的石匠,一有空暇他就读书,懂的东西比一般的石匠多得多。
监管教堂一举成名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01年,德国人要在洪家楼建造一个天主教堂。奥地利修士庞会襄设计了这个在当时来说庞大的工程。德国人带着庞会襄的设计图纸到孙村寻找有名的石匠。当时卢立成并非村里最出名的,但是德国人带来的图纸,却只有他能看懂。
就这样,年仅23岁(注:此处据卢立成的后人回忆,也有史料认为卢立成当时为30多岁)的卢立成担当起了整个工程的总施工、总监管,他带着本村一百多名石匠,总管着工程一千多人施工。卢立成按德国人提供的图纸,对采购、石雕以及木、瓦工等活进行安排调度,历时三年,工程终于竣工。
洪家楼天主教堂的建成让卢立成名声大振,德国人对卢立成的能力也非常赞赏。卢桂章告诉记者:“听俺爹说,德国人来了俺村好几趟,想带俺爷爷去德国干工程。但是俺爷爷还有5个姊妹,家里就他和俺老爷爷两个壮劳力,他走不开。”
虽然没能出国淘金,但是卢立成回来之后用施工酬劳买了十几亩地,父子两人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这十几亩地上来,只在农闲的时候接点石匠活。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卢立成安稳地度过了他的青年时期。唯一不如意的就是4次婚姻都未能给他留下一男半女,这也成了卢家的一块心病。
坎坷的命运
人到中年以后,卢立成终于娶到了他的第五任妻子,并且很快就开花结果,6个儿女的相继出生让卢家一下子呈现出人丁兴旺的气象,中年得子的卢立成再一次成为孙村的传奇。
在卢家老宅外面,数十间屋围成了一个大四合院,虽然已许久不住人了,但仍能想象得出当年在这里住着的十几口人的大家庭是如何的兴旺。
随着抗战的爆发,孙村也失去了往日的平静。“俺爷爷的思想很开明,也很爱国,他把俺大伯和小叔都送去参加了地下党,只留俺爹在跟前。”卢栋回忆说,由于是中年得子,他奶奶很不情愿让儿子去参军,但是拗不过儿子的坚持和丈夫的支持,为此老人不知流了多少眼泪。
1940年,大儿子卢由林和小儿子卢由校离家。1942年冬天一个半夜里,有个人秘密地来到卢家。“都已经半夜了,敲门声很轻很急,家里人都被惊醒了,俺爹去开的门。进来一个带着帽子看不清脸的人,说卢由校在莱芜牺牲了。”卢栋曾经多次听父亲说起过这段故事。
自从18岁离家之后,卢由校就改名了,也没有回家看过父母,牺牲时还不到20周岁。二哥卢由义平生第一次出远门,到莱芜找回了兄弟的骨灰。“白发人送黑发人”,看到最疼爱的小儿子的骨灰,卢立成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他的妻子更是悲痛欲绝。
祸不单行。距卢由校牺牲还不到半年时间,又传来卢由林在垛庄牺牲的消息。卢由义再一次踏上了寻找兄弟遗体的道路,几天后,一辆板车拉着卢由林的遗体驶进孙村。卢由林牺牲时24岁,留下一儿一女。
“俺叔卢由校牺牲前没有留下后人,给他送终的时候是俺披麻戴孝,过了不到半年,俺又给俺爹披麻戴孝。那时候俺还不到5岁,啥也不懂,只记得俺爷爷每天抱着俺流泪。”卢桂章是卢由林的大儿子,父亲给他留下的印象早就模糊了,倒是记得爷爷的很多事情。
在凄惨沉默中辞世
两个儿子的牺牲带给卢立成和他妻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妻子整日以泪洗面,卢立成每天都长吁短叹,原本性格开朗的他开始变得沉默了,还染上了烟瘾,每天劳作之后就是坐在炉灶旁边抽烟。
然而日本鬼子并没有放过卢家人,就在两个儿子尸骨未寒之际,一队日本鬼子在汉奸的带领下抓走了卢立成。“俺奶奶原本就伤心,在日本鬼子抓走俺爷爷那天,她彻底糊涂了,一直到去世都没有清醒过来。”卢桂章说。面对疯癫的母亲和三个惊惶失措的姐妹,22岁的卢由义做主卖了家里的十几亩地,凑下了几百块大洋去把父亲赎回来了。没有人知道卢立成那时候的心理状态,就连他最疼爱的大孙子卢桂章也没有听爷爷说起过这些往事,这成了埋藏在卢立成心里最大的伤痛。
从那以后,卢立成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卢家的日子也一落千丈。“俺爷爷后来的烟瘾特别大,每天干完活就是埋头抽烟,后来买不起烟叶,他就去地里捋地瓜叶回来抽。有一次抽着烟就睡着了,结果把头发都烧着了,幸亏俺爹看见得早。”卢栋听父亲说,后来爷爷越来越不爱说话,连眼前唯一的儿子卢由义都很难跟他说上话。
1951年,卢立成赶着牛车去女儿家,路上被牛踩断了脚指甲,回家之后就开始发烧,赤脚医生来看了看说是破伤风,让卢家准备后事。就这样,这名曾经年轻有为、扬名一时的石匠永远告别了他的亲人,没有留下一句遗言。他所掌握的那些出神入化的石匠手艺也最终失传。今天,他的后人没有一个从事石匠这个行业的,整个孙村也没有出过更有名气的石匠。
(本文图片由济南市档案局提供)
洪家楼天主教堂
□房媛娟卢宝生孙晓娜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洪楼广场北侧的洪家楼天主教堂,因洪家楼村而得名,是济南市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华北地区规模较大的教堂建筑,在中国近代宗教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天主教会在中国的势力不断扩大,当时在济南传教的德国神父顾立爵选择在济南府城东3公里处的洪家楼建造这座可容纳千人做弥撒的“主教坐堂”,满足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需要。
洪家楼天主教堂始建于1901年,建成于1905年,由奥地利修士庞会襄设计,基本属于欧洲十二至十六世纪初的“哥特式”建筑。
教堂坐东面西,前窄后宽,多角多棱,多门多窗,建筑面积约2600多平方米,圣坛设于东端。正面有两个尖顶分立式钟楼,高约60米,左右为穹窿式尖券顶,具有典型的高直作风。三个正门均为尖拱型,拱门上面层层雕花,装饰美观;教堂后端,也矗立着两个高约55米的尖塔,前后四塔相互对应,皆为青砖、料石砌垒。教堂内,设两排纵柱,中央通廊高大,地面用青条石铺就,圆顶和墙壁上,绘制有精工图案、雕饰和文字。步入堂内,顿有庄严、肃穆、伟丽之感。教堂的窗子是用彩色玻璃镶嵌而成,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强烈的光色效果。尤其是在日出时,东端圣坛处霞光灿烂,五彩缤纷;日落时,西面入口处则光彩四溢,满目生辉。
洪家楼天主教堂有着如此高大的体量,严谨的工艺,可见当时施工者对西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科学掌握。这其中作为主要建造者的济南孙村石匠为这座教堂的建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孙村的石匠技艺世代祖传延续至今,他们虽亦农亦匠,但在劳作中不断探索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而雕刻技艺相当精湛。
石匠中不少人能自己设计、自己绘画、自己刻制花鸟等图案,至于石制品上的字,只要读过几年书擅长书法就自己写而后刻。卢立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出生在世代相传的石匠之家,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石雕技艺已达到相当精湛的程度。
洪家楼天主教堂已经伴随人们走过了100多年的风雨岁月。1985年4月,政府拨专款对6个十字架、96处石花雕塔和教堂的壁画、圣像、地面、跪凳、祭台、灯具等设施进行了全面修缮,使这座具有独特风格的洪家楼天主教堂焕然一新。
1995年,洪家楼天主教堂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洪家楼天主教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栾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