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随州“苗条”政府能走多远

随州市政府 (资料片)
  2000年,随州升格为地级市,并本着精简的原则进行机构设置,单位不设人事科和财务科,文印员、收发员,由机关干部兼任。当地官场流传,随州市“把局长当科长用,把科长当科员用”。政府机构变苗条了,但也经历了诸多烦恼和困惑。
  夏明元是湖北省随州市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今年55岁的他已经和编制工作打了22年的交道。一个月前,夏明元和同事一道观看了胡锦涛总书记向“十七大”作报告的电视直播,在报告中,有一句话引起了他的注意: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振奋,很振奋!”夏明元的“振奋”事出有因:早在七年前,随州市就进行了一场悄无声息的大部门体制(简称“大部制”)改革,而他本人就是这次改革重要的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事后,夏明元感慨,“我们终于和中央接轨了”。
  干部兼任收发员
  四个局并成一家
  在湖北13个地级市中,随州的经济总量排名总是居后。然而,就是这个经济上“并不起眼”的地级市却主导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大部制”改革。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随州市,由原来的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一份名为《随州市直党政群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方案》出台,在得到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批准后,于当年11月初实施。
  夏明元告诉记者,当时随州市并没有明确提出“大部制”概念,改革的出发点也没有那么高的立意,那么深远的考虑,就是为了精简机构,减少行政人员,降低行政成本。
  按照这个方案,所有单位一律不设人事科和财务科;全市成立一个财会核算中心,各单位只设兼职的报账员;同时合并岗位设置,过去行政机关配有专职的文印员、通讯员和收发员,改革后绝大多数单位的这类工作由机关干部兼任。
  当然,变动远不止这些,在这场改革中,动作最大且最为敏感的当数对职能相近部门的合并。
  夏明元举例说,把统战部、民族宗教事务局、台湾工作办公室和台湾事务办公室合并成一家,四个牌子一套班子,共12个人,而在其他地市这些机构至少要三四十人。同时把文化局、文物局、体育局、新闻出版局合并成一家,统称“文体局”;把文联、社科联、作协合并到宣传部中;把市委组织部和机关工委合并等等。
  与周边地市相比,改革后,随州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系统减少的机构都在两个以上,而直属事业单位减少的则更多。据了解,全市行政人员也比原随州市减少了将近250人。
  夏明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每人每年工资2.5万元算,仅此一项就节省开支将近700万元,如果加上办公或行政成本,这个数字要高得多。
  最“苗条”政府
  局长当科长用
  机构少了,人员少了,行政成本降了,但在一段看似平静的运行之后,问题开始出现了。
  有公务员开始在私下议论,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了,晋升的机会反而少了,这些抱怨开始在公务员内部流传。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部分单位人手告急,有人把这些现象形象地比作过度“减肥”造成的肠胃不适。
  人手的短缺,夏明元是深有体会的。目前,随州市编制办共5个人,夏明元能调动的人手也就3个科长和1个司机。由于各个科均没有科员,科长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仅有的一名司机还兼职做起了打字员、卫生员。
  在当地官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就是随州市“把局长当科长用,把科长当科员用,把女人当男人用”。
  夏明元感慨,其他地市编制办人员数量往往都是随州的三倍以上,如此“苗条”的编制办在全国恐怕都不多见。
  瘦身机构不对口
  引来不少麻烦
  随州改革7年来一直伴随着“合”与“分”的争论。
  在改革的第5个年头,这种争论转化为现实。科技协会(简称“科协”)和科技局重新独立设置,随州“大部制”改革实施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反弹”。
  之后,科协与科技局重新单独设置,还有市残联等多个机构“独立”出来,重新分设。
  夏明元告诉记者,合并一些机构,市里确实遇到了一些来自上面的压力,这也给随州市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比如说,省里一些会议,该通知我们的没有通知;一些项目和资金,该争取的没有争取到。
  对四个局合并成一个局,有的领导认为这是对工作不重视的表现。夏明元坦陈,改革确实得罪了一些单位和机构,私下里他也了解到,省里有单位向分管领导建议,要求随州恢复对口设置。“但是从随州长远发展来看,这也是值得的。”
  为了应对这些压力,随州市也采取了一些被夏明元称为“机动、灵活”的办法,例如向省里多请示、多汇报,争取理解和支持;“偷换概念”,改合并为合署办公等等。
  随州市“大部制”改革步履艰难地走了7年,但今天它似乎正面临着“孤岛”困境。
  在采访中,众多官员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横向来看,随州市有别于其他地市的机构设置,显得有些“另类”;纵向来看,它又面临着“上下不对口”的尴尬。
  据《经济观察报》
观察
随州改革能否全面推广
  随州市“大部制”改革究竟能否全面推广呢?
  随州市多位官员对此表示谨慎乐观。
  他们基本上都认为,随州“大部制”改革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而这些往往是现在很多地方不具备的,例如重新建市,新市没有太大的人员分流压力,改革触动的利益较少。其次,当时正值国务院实行机构改革,按照规定,各县市必须精简行政编制20%以上,这样的大环境对今天的很多地市来说,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一直关注“大部制”改革的随州市人事局副局长闵传宣认为,“大部制”改革关键在于要“自上而下”,而不能“自下而上”,否则只会是“下改上不改,改了也白改”。闵传宣同时认为,全面推行“大部制”改革要有强有力的强制手段,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跳出部门利益和各种阻碍。
  即使改革并不是那么容易,但夏明元还有更大胆的想法,他认为随州的改革不会到此为止,改革的空间仍然很大。例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系统中都有农业科室或部门,能不能进一步整合,建立一个“大农业”部门呢?
  据《经济观察报》
随州政府瘦身成功有特殊原因
  “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下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新建市,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当时随州就像一张白纸,想怎么画就怎么画。”随州市委副秘书长刘斌如是评价这次改革。
  刘斌认为,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也是这次改革没有夭折的重要原因。湖北省主要领导曾多次公开强调,任何单位不得干预随州的机构设置和编制工作,只要有干预的,随州市可以直接向省委举报。
重庆政府瘦身构建低成本政府
  重庆是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管辖区县最多的直辖市,但该市的行政成本在全国省区市中最低。目前,重庆的在职财政供养人数与总人口之比仅为一比五十五,而中国平均水平为一比四十,重庆每年可少支出人头经费约100亿元人民币。
  重庆把机构、人员的削减作为政府瘦身的重点。重庆从改变政府的全能角色入手,推行政企、政事、政社分开;从改革管理体制入手,将辅助性、服务性职能从政府中分离出来。目前,重庆的行业组织基本上都已与政府脱钩。
  政府“瘦身”,并不代表行政效能的降低,相反,重庆用“低成本”打造的是高效政府。重庆先后出台了《重庆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重庆市行政决策听证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提高政府效能的措施。
  (本报综合)

栾晓磊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