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0日,中铁上市前网上路演,中铁高层回答投资者提问。
12月3日,中国中铁将正式在上交所挂牌交易。A股发行价为4.8元,网上冻结资金高达3.38万亿元,超过中国石油、中国神华等超级大盘股,创下历史新高。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丁远仔细研读了这家“大牛股”长达345页的招股说明书后指出,中铁的问题很严重。丁远发现,中国中铁上半年现金流为负、主营业务收入(折算全年后数据)减少,其上半年利润“极有可能是编出来的”,丁远认为中国中铁的成长性是“堆在沙子上”的。
中铁市盈率
可能达到300倍
其财报显示,中国中铁负债总额达1420.87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2.9%。高负债,所以要上市融资。但是报表所呈现的主营与盈利关系,却再次抬高了风险。
如果暂时不考虑季节性,以上半年营业收入756.78亿元来看,中国中铁2007年营业总收入将很可能低于2006年的1595.18亿元。丁远认为,中铁属于长期工程企业,不具明显季节性。
“问题是利润却很好。”2006年,该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23.22亿元,而今年2007年1-6月实现的净利润达到了15.45亿元,公司预计2007年度净利润不低于31.42亿元。可见“在经营规模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仔细研究发现,利润和利润率大幅提升的根源,均来自管理成本的大大降低。2007年1-6月管理费用为28.71亿元,而2006年为78.36亿元,折算后同比大幅下降了11亿多元。疑问油然而生,既然经营规模没有很大变化,何以管理费用会下降呢?
丁远指出,11亿多元下降的成本,来自于去年计提的冲回。
除了这11亿多元计提冲回,15.45亿元利润中还有2.26亿元来自投资收益。其财报显示,公司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则为-812万元,“也就是说,这两个多亿的收入是来自炒股等短期投资收益,并非来自联营、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丁远认为,这种不确定性的收益因不稳定而带来了风险。
丁远分析,如果剔除以上两大因素,中国中铁2007年1-6月由主业经营产生的净利润就只有约1.5亿元了,与财报显示的15.45亿元相比,大大缩水90%。去除这两块利润来源,丁远认为中国中铁IPO的市盈率其实是在30倍基础上翻10倍,达到了300倍之高。
中铁成长性
堆在沙子上
国信证券建筑和建材行业资深分析师杨昕认为,以2007年每股盈利(EPS)预测为0.15元计算,中国中铁4.8元的发行价2007年动态PE已经达到了32倍。
但是“并不是每期都有这么大的费用冲减和投资收益,中国中铁把今年上半年1.5亿元的利润在报表上做成了15.45亿元,其中90%的利润都是虚的,给人一种持续增长的假象,这种成长性简直是堆在沙子上。”丁远指出。
成长性是判断一个公司股票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从报表上看,中国中铁从2004年到2007年1-6月的净利润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单看这一指标以及营业收入指标,中国中铁的成长性非常好。
基于我国正在加大对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中国中铁又是工程建设方面的龙头企业,各大机构的投资价值分析报告,都对中国中铁的成长性给予了较高的肯定和预期。
丁远还罗列了中国中铁财务报表的其他问题:一是总负债1420.87亿元与所有者权益108.55亿元的比率达到13:1,而一般公司这个数字是不高于2,因此单从财务上来看,风险程度极高;二是经营现金流状况不好,2007年1-6月为-44.81亿元,同时存货大幅增长,未产生经营现金流,盈利质量很差;三是招股说明书显示“2007年1-6月的投资收益占营业收入比例的0.30%,数量较小”,事实上,今年上半年投资收益占净利润的比例达到了14.6%,对净利润影响很大。丁远认为,将投资收益与营业收入相比,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能直接相比的,“这种表述严重误导了投资者。”
高估价背后
利益链条
同样是央企与行业龙头,中国中铁上市后的走势无疑将备受市场关注。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中国中铁的经营质量不好,成长性有问题。”丁远指出,从投资价值来看,中国中铁4.8元的招股价已经过高了。
“证券分析师们作为专业人员,财务报表上的这些问题都应该看得出来,但很少有人提出这些问题。他们要么是没有注意到,要么是看出来了也不说,因为这里面存在巨大的利益。”
能成功申购新股的主要是机构与大资金,而证券分析师均来自机构的研究部门。这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
目前的A股市场,只要能在一级市场申购到新股,挂牌交易时就可以获得100%到300%的巨额利润。超额利润聚集了巨额申购资金,也导致了新股价格泡沫的急速膨胀,而高位接盘者除了机构之间的倒手,主要是中小投资者。
丁远认为,只有当大多数股票一、二级市场的差价,缩小到二级市场交易日之间的差价,甚至会有首日挂牌交易跌破发行价情况出现的时候,市场机制才算正常。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延伸阅读
私募基金经理:上市首日卖掉中铁
“中国中铁A股上市第一天就应该卖掉,中国石油A股的走势就是前车之鉴,中国中铁上市极可能是高开低走。”上海某私募基金经理断言。
“中国石油的不愉快经历是一方面原因,但更主要的是A股市场调整临近尾声。”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表示,基于后一个判断,他们已经腾出资金,开始选择估值合理的蓝筹品种进行建仓。
事实上,对连创两项纪录的中国中铁(第一家先A后H的股票;A股申购冻资3.385万亿元,超过此前中国石油的3.37万亿元)持谨慎态度的,不仅仅是私募基金,券商研究员和基金经理也一样保持绝对冷静——在被问及对中国中铁A股的态度时,包括部分基金、券商在内的很多机构,都选择“赚了钱就走,保住胜利果实最重要”。
“我们参与了申购,但是数量非常小,主要是考虑到收益比例和中国石油的前车之鉴。”某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据《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