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商政策诱人
百余老板内蒙古创业
2003年4月份,伊旗确定有关政策,全旗上下要积极支持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要“降低门槛,一切从简尽最大可能支持园区企业发展壮大”。政策一发布,邻近的陕西省神木、府谷的煤老板竞相到伊旗投资办兰炭厂。“一年之间,至少有百余陕西老板,将三四亿元投资在伊旗,建了八九十家兰炭厂,再加上其他地方投资的兰炭厂,伊旗境内共出现兰炭厂105家。”陕西伊旗商会相关人士介绍说。
项目开始运转
便被全部关停
2006年1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局下发了《关于对重点流域重点污染隐患实施严管措施限期消除安全隐患的通知》,指出“责令取缔鄂尔多斯等市内兰炭企业”,取缔原因为“污染地下水”。此后,鄂尔多斯市及伊旗政府相继转发了该《通知》,要求坚决取缔伊旗境内的105家兰炭企业。
2006年12月31日,伊旗政府又下发文件,105家企业全部取缔。此后不久,伊旗政府便全面调动各职能部门,给一些企业断水断电,让交警与煤检上路查车,坚决不允许给兰炭车提供原料煤。很快,105家企业相继关门,一些企业的设备也被强行拆除。
投资损失惨重
补偿只有5000万
“伊旗政府在当初招商引资时承诺“先发展后规范”,现在他们认为手续不全而取缔所有的企业显然很勉强。如果说以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严重而取缔,那么哪家企业污染了,污染程度如何,是不是到了该取缔所有企业的程度?”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与伊旗政府签订了拆除协议,也领到了先期的50%的补偿款,但有的企业仍未领到第二笔补偿款。像老张一样,一些投资者的厂子刚建成,有的投产才几个月,数百万的投资一下子变成了二三十万。“一大批富人顷刻间变成了穷人”。
其实,受损失的何止这些投资人。据伊旗政府相关知情人说,政府为取缔兰炭企业,仅补偿费就花掉五六千万。
腰缠万贯老板
如今下井挖煤
老张是神木县大柳塔镇农民。2004年初,他携带500多万元资金,在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新庙镇投资办起了兰炭厂。
2006年底,就在老张的兰炭厂正式投产后不久,伊旗政府忽然下令,关闭所有的兰炭厂。“投资500多万啊!连零头都没赚回来就关了门!”听到这个消息后,老张不知所措。
此后,债主催债,老张卖了房子,仍不够还债,有的债主开走了他的轿车,抱走了他的电视机。“我现在连养活一家人的能力都没有了。”不得已,老张又重操旧业,下煤矿当了一个挖煤工人。
据熟悉到伊旗投资办兰炭厂人群的一位知情人说,目前,像老张这样揭不开锅的老板有十几个,其中一些人为躲债已远逃他乡。
据《华商报》
相关链接
34名老板要求国家赔偿
62家兰炭企业联合向国家环保总局提起行政复议申请,环保总局出具的《行政复议决定书》认为,内蒙古环保部门有关规定,主要事实不清,适用依据错误:因此“要求取缔兰炭企业的规定违法”。
当国家环保总局确认了有关单位行政行为违法后,34名企业老板聘请律师,向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当地环保局及政府对他们的损失进行国家赔偿。
11月24日上午,几名参与诉讼的陕西老板告诉记者,他们目前已到北京聘请了多名律师。此事已走上了法律途径。
那么,105家企业中为什么仅有34家参与诉讼?据一位知情人说,另外一些老板在伊旗还有其他企业,“怕引火烧身”;一些破产的老板已无力支付巨额诉讼费。
延伸阅读
政绩工程害死人
早在1996年8月3日,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并且下令关闭“十五小”企业,其中就包括兰炭厂。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又下文:“属于‘十五小’的企业一律停建。未批先建、补办手续的,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批准,并责令其停止建设”。
就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和保护环境的时刻,2003年4月8日,伊旗的官员们众口一词地先后做出了“大中小一齐上”、“先发展后规范”、“经营手续政府办”等失去原则的决定。
没有人怀疑伊旗政府会不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只是官员们想得更多的是地方经济这个小算盘!据了解,2003年前,盛产煤炭的伊旗原煤滞销,工业发展落后,政府急于找到一条既能很好地销售原煤,又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子。于是,不考虑环境、不计后果地引进105家兰炭厂的行为就很容易理解了。而随后的几年,能源紧缺,煤炭价格直线上涨,环保问题日益显现后,当地政府又突然宣布,关闭所有的兰炭厂。
建如雨后春笋,拆如秋风卷叶。105家企业的数亿元资金经过两三年的洗涤,竟所剩无几。究其原因,“政绩工程”使然。
试想,当初招商引资时,政府如果能多考虑一些环保、能耗等问题,那么如此多的兰炭厂就不会堂而皇之地进来;同样,取缔兰炭厂时也不能把所有的企业一棍子打死。但可惜的是,政府没有这样做。
栾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