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中石油股价暴跌瑞银赚大钱

  被称为亚洲最赚钱公司的中石油上市,却使上千亿资金深套其中。

  ▲在国际资本大鳄纵横博弈中国石油股份的阵营中,都能发现瑞银集团频繁游走其间。
  市场公开数据显示,在2007年11月5日—12月20日的34个交易日内,中国石油A股股价累计下跌37.24%,共计1767亿资金深套其中。
  与持有中国石油A股投资者惨淡度日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瑞银集团利用中国石油A股发行赚得盆满钵满。
  中石油大跌
  瑞银发财
  不仅其旗下的瑞银证券作为联合主承销商,能从高达5.56亿元的发行费用中分得不小的一杯羹,而且瑞银集团控股的十多家机构,通过影响中国石油H股正股及相关权证价格大获其利。
  
  被国际大行广誉为亚洲最赚钱公司的中国石油A股回归,终以“让人不愉快”的方式落定!
  市场公开数据显示,在2007年11月5日—12月20日的34个交易日内,中国石油股价累计下跌37.24%,共计1767亿资金深套其中。
  与持有中国石油A股投资者惨淡度日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瑞银集团利用中国石油A股发行赚得盆满钵满。
  不仅其旗下的瑞银证券作为联合主承销商,能从高达5.56亿元的发行费用中分得不小的一杯羹,而且瑞银集团100%控股的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服务公司等十多家机构,早在中国石油A股招股说明书正式公布前就已联合潜伏中国石油股份中,于A股上市发行前后依次采用收集、拉升、减持、沽空手法,通过影响中国石油H股正股及相关权证价格大获其利。
  有业内人士指出,瑞银集团控制的机构不应该在瑞银证券担任主承销商期间介入中国石油H股,因为这些机构和瑞银证券是一致行动人,存在内幕交易嫌疑,而这些机构在香港市场中国石油股份的操作手法已涉嫌市场操纵。
  中国石油于12月24日迎来其上市后最大力度的反弹——股价劲升4.65%,报收31.96元,但这不能给中国石油A股二级市场深度套牢的投资者带来丝毫安慰。
  招股意向书公布前
  提前布局等待掘金
  这些机构分布于英国、美国、奥地利、瑞士、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成为瑞银集团从全球市场各个角落向中国石油股份发起进攻的核心精锐。
  
  中国石油回归A股不仅是投资银行发行承销的盛事,而且给中国石油H股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
  香港交易所公开发布的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披露信息显示,9月26日,瑞银集团账户首次买中国石油股份11.09亿股,占已发行股本的比例为5.26%。
  瑞银集团进出中国石油股份之所以引人注目,完全因为由瑞银集团实际控制的瑞银证券在这段时间担任中国石油A股发行的联合主承销商,瑞银证券具有接触中国石油A股发行内幕的天然便利条件。瑞银集团在此敏感之际在香港市场持续大幅增持中国石油H股的动机与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发人深思。
  上海某证券公司保荐代表人告诉记者,按照中国证监会规定,主承销商母公司及其母公司控股的附属公司属于利益关联方,这些机构在上市公司股票发行前6个月内,有规避内幕交易嫌疑的义务。
  香港交易所披露的中国石油股份的股东权益资料显示,在瑞银集团名义下的股票虽然部分属于瑞银美国证券、瑞银澳大利亚证券经纪业务席位持有,但这两个席位最有可能是客户委托买入的股票数量仅占瑞银集团名义持有总数的0.62%,超过99%的中国石油H股为瑞银集团100%控制的资产或财富管理公司、金融服务顾问公司以及以其他组织形式存在的投资机构持有。
  这些机构分布于英国、美国、奥地利、瑞士、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成为瑞银集团从全球市场各个角落向中国石油股份发起进攻的核心精锐,而在这些核心精锐中,尤以瑞银全球资产管理新加坡公司、瑞银全球资产管理香港公司实力雄厚,分别持有11686000股和11708000股,而瑞银全球资产管理新加坡公司又是中国证监会审批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拥有2亿美元的投资额度。
  至此,由瑞银集团控股的各类机构从世界各地同时进驻中国石油股份。而此时,中国石油甚至连A股公开发行招股意向书都还没有公布。
  一位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委员表示,“瑞银集团控制的机构在中国石油A股发行上市前介入中石油港股显然是不合适的,除了证券公司账户买入中国石油港股可以用客户指令解释清楚,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服务公司则很难摆脱利用内幕信息牟利的嫌疑,因为这些机构属于事实上的一致行动人,再好的防火墙都无法有效防止相关内幕信息的外泄。”
  一边评级“买入”
  一边大举减持 
  在瑞银发布买入投资评级报告后不久,瑞银集团账户自11月29日大举减持,持股比例从11月20日的6.42%降至5.87%。
  
  荷兰银行亚洲主管黄集蔚于11月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坚定断言,“中石油H股股价在巴菲特减持期间一路上涨,在很大程度上跟一些与国内关系密切的资金为中石油A股回归造势有关。20港元的目标价位已经实现,买入资金使命已经完成,中石油未来的上涨动力应该有限。”
  自11月2日之后中国石油股价节节下跌的走势证明,黄集蔚所言绝非空穴来风,更令人对瑞银集团控制的机构及其他国际大行买入中国石油H股的动机产生怀疑。 
  9月26日—10月12日间,瑞银新加坡资产管理公司持有中国石油股份的数量从11686000股增至12926000股;瑞银香港资产管理公司持股数量从11708000股上升至13802000股;同一时段内,中国石油股份股价从13.80港元迅速飙升至20港元,累计升幅达到32%。
  11月20日,瑞银集团控股的机构继续增持中国石油H股,大举买入3.28亿股H股,持股比例从4.81%增至6.24%。与此同时,瑞银将中国石油股份的评级从中性上调至买入。
  《香港证券及期货监察委员会持牌人或注册人操守准则》(下称准则)规定,分析员就某上市公司的投资研究发出30日内及就某上市公司研究后的3个交易日内,分析员或其有关联者不应交易和买卖涉及其评论的上市公司的任何证券。
  中国石油发行A股,对其H股来说相当于在另外一个市场的第二次发售,中国石油A股发行数量和价格确定时间为10月29日,离瑞银发布买入投资评级报告这天尚不足10个交易日。
  耐人寻味的是,在瑞银发布买入投资评级报告后不久,瑞银集团账户自11月29日大举减持,持股比例从11月20日的6.42%降至5.87%,12月17日,瑞银集团的持股比例继续降至5.16%。
  就在瑞银集团账户股票持续减持期间,瑞银研究报告继续唱多中石油H股。
  12月4日,瑞银建议趁国际油价调整时买入中国石油。
  但令人遗憾的是,瑞银对中国石油股份调级变动并没能改变瑞银集团控制机构的抛售决心,中国石油股份的股价一路走低。
  利用差异套利交易
  跨域监管存在困难
  虽然香港对内幕交易监管、控制十分严格,但是只要相关金融产品不在香港市场上交易,则给予相关利益方很多豁免特权。
  
  招商证券一位投行人士说:“瑞银集团明显利用两个市场监管框架的差异进行套利交易,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国际大行在国外可资利用的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手段将会在国内上演,也许中国石油A股回归就是国际大行今后在国内运作策略的一次境外路演!”
  “尽管红筹回归和先A后H股发行模式的普及,使得中国内地股市和香港市场的对接、互动日益紧密,但是,目前两个市场的互动存在监管衔接的难题。”香港某中资机构投资银行执行董事对目前跨市场融资监管存在的漏洞表示担忧。
  该执行董事指出,虽然香港对内幕交易监管、控制十分严格,但是只要相关金融产品不在香港市场上交易,则给予相关利益方很多豁免特权,或许这是瑞银证券担任主承销商期间瑞银集团账户持有中国石油H股频繁异动没有引起香港监管当局关注的根本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看,尽管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在中国石油发审过会期间,对相应主承销商的独立、公正性也非常关注,但是担任主承销商国际大行具有覆盖全球市场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可以借助香港开放市场和交易制度的灵活性为自己牟利,如果监管层对某些环节进行调查,也会因两个市场监管信息的共享缺乏互动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延伸阅读
瑞银集团简介
  瑞士银行1998年由瑞士联合银行及瑞士银行集团合并而成。2001年年底总资产1.18万亿瑞士法郎,资产负债表外管理资产超过2.0万亿瑞士法郎。2002年净利润35亿瑞士法郎。
  瑞士银行在50个国家共设有95个分行,全世界的雇员大约共有49000名。
  瑞士联合银行是著名的金融服务企业,是世界最大的资产管理企业,最大的投资担保银行,在私人服务方面也居于领先地位,为四百多万个人和企业提供服务。  旗下由瑞银华宝、瑞银机构资产管理与瑞银瑞士私人银行三大分支机构组成,瑞银机构资产管理目前拥有的客户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2000年瑞士银行收购了美国第四大证券经纪商普惠公司。
  1995年瑞士银行以13.9亿美元的代价收购英国最大的投资银行华宝集团的投资银行业务,形成瑞银华宝公司。瑞银华宝是欧洲最大的投资银行集团,2002年收入123.7亿瑞士法郎。
  瑞银华宝曾担任3家H股公司海外上市的全球协调人,同时是香港的三大股票经纪商之一。
  瑞银集团在中国
  瑞银集团的中国业务在欧资投行中开始最早。早在1965年,瑞银就在香港开设了办事处,成为第一家在亚太地区开设分支机构的瑞士银行。1985年,该公司开始在内地开展企业融资业务,如1987年,瑞银华宝作为全球经纪人,为中国银行发行了第一笔欧洲美元债券;瑞银华宝企业融资部主导了中国首次B股发行(电真空)、第一家和第二家中国海外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中纺机和南玻)和首次H股的全球二级配售(仪征化纤);瑞银华宝项目融资部还担任了中国第一个BOT项目——广西来宾的中方财务顾问,该项交易获得《金融亚洲》1996年最佳项目融资奖。
  2003年5月,瑞银成为在华首家取得QFII资格的境外投资机构。在已获批准的近30家QFII(总额40亿美元)中,瑞银凭借拥有的8亿美元投资额度高居榜首。
  瑞银在内地的第一家分行——北京分行于2004年8月开业。2005年2月,瑞银北京分行又获准经营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该行广州代表处也于6月正式设立,作为瑞银在华南地区的业务联络总部。 
  中国证监会于2005年4月批准瑞银集团通过购入深圳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49%的股份,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控股的国投弘泰信托投资公司组建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更名为国投瑞银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资金为1亿元人民币)。这也是政策放宽后内地基金市场上首家外资持股达到49%的基金公司。
  2005年9月,瑞银重组北京证券的方案获得国务院审批通过,拟出资17亿元人民币,收购北京证券3亿股份,在重组后的新公司中瑞银持股比例将达20%,这使得该公司成为北京证券的第一大股东。瑞银因此成为首家通过直接收购获得内地证券综合业务牌照的外资公司。
  (边集)

栾晓磊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