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后悔读了文科。”中国传媒大学研三学生魏杰(化名)最近一直在想,自己是不是“入错了行”,“文科和理科,简直是‘冰火两重天’——我在北邮的同学,他们班现在80%的人都至少有个保底的协议意向了。可我们班,80%的人都还没着落。”
有专家指出,目前重理轻文、重科技轻人文的思想并没有发生很大改变,文科生就业难问题确实存在。
文科生替代性强
理工科专业性强
“文科生就业确实比理科生更难,而且历来如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认为,目前重理轻文、重科技轻人文的思维并未发生很大改变,这个问题确实存在。
“尤其在我们高职院校,这个趋势更加明显。”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办公室主任张兴国说,高职院校对工科生的培养普遍有很强的针对性,甚至是订单式培养,而“现在企业用人,希望到了就能用,不乐意自己再花时间培养,这一点从高职生比许多本科生更受欢迎也能看出来。”针对性不那么强的文科类专业,因此就业时相对更难。张兴国举例说,“像我们学校,现在学生的签约率大约为70%,另外一所文科类的高职生,现在签约率还不到30%。”
“文科生的替代性很强。比如一个文科职位摆在这儿,正好有个朋友或亲戚的孩子找工作,那就让他干呗——反正让谁干不是干。理工科相对专业性要强很多,不是谁都能干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力市场教研室主任丁大建副教授说。
“不过,说文科生就业更难,只是总体上的情况。具体到某个专业、某个学校的文科生的话,他们的就业形势未必就比理科生差。”许纪霖说。
文科生6年增4倍
工科生仅增1.4倍
“文科生就业难,最主要的还是招得太多。”许纪霖说。
伴随着文科学生“找工作更难”的感受,人们看到的是,1998年以来,文科类专业的扩招幅度明显高于理工科。
“我是亲眼看着我们这个专业,上课怎样从小班换成大阶梯教室的。”北京师范大学刚刚毕业的文科博士张华说。
据教育部的统计,普通高校2004年入学(今年毕业)的本科生为209.9万人,较扩招前的1998年增加了2.2倍。其中,经济管理类增加了4倍,包括新闻、外语等在内的文学类增加了4倍,法学类增加了2.6倍,与此同时,工学类仅增加了1.4倍,医学类增加了1.5倍。
也正因此,扩招以来,本科学生中文科类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由1998年的34.5%上升到2006年的49.4%。
研究生中,文科类所占比例同样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30.6%上升到2006年的37.3%。
女人当男人使
男人当牲口使
“找工作难,文科生找工作更难,文科女生更是难上加难。”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应届研究生小叶这样总结自己的求职境况。在她看来,文科生找工作更难,和文科中女生偏多有关系。“不是有句话吗,‘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牲口使’。女人好歹还得当‘人’使,好像用人单位不喜欢。”
记者注意到,从教育部的统计来看,近几年来,女性比例已经有了大幅增加。以研究生为例,女性所占比例已经由1998年的33.9%上升到2006年的44.7%。而增加的女学生,很多集中在文科。
丁大建认为,和扩招以来的这些结构性变化相比,用人市场在一段时间内其实有着相当的刚性“定势”。
“用人单位在用人上是有惯性的,他会参照以前的情况。比如这个岗位是用研究生还是本科生,是用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是用男学生还是女学生,都会保持一定的连贯性,短时间内不太容易改变。”而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文科生比例和女生比例都大幅增加。“劳动力市场需要时间来消化和吸纳这种结构上的变化。”丁大建说。
付出才会有收获
人才不会被埋没
“我甚至可以说,文科生找工作更难,其实也是公平的——因为他们在学业上的付出本来就很少。”许纪霖说。
采访中,许多文科学生也自认,在学习的努力程度上、在功课花费的时间上都不如理科生多。“我校生物系、化学系的同学,不到晚上10点宿舍根本找不到人,全泡实验室、图书馆了。可是我们系,好像一天到晚都有人在打游戏、睡觉。”北京某大学的一位历史系研究生说。
“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国外,书是越念越辛苦,中小学最轻松,博士最辛苦。在我们这里正好反过来了,中小学压力最大,博士硕士反而最轻松。”许纪霖认为,和理科生相比,文科生的学习强度要小很多。
“我们文科学生不要抱怨太多,机会总是有的——但不是一个文凭就能换来机会的。这么多年书读下来,你的简历上一点光鲜的东西都没有,人家凭什么要你?”许纪霖说,“其实,在现在的情况下,只要你稍微努点儿力,就能比很多人做得好。”
“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许纪霖说。
有专家指出,目前重理轻文、重科技轻人文的思想并没有发生很大改变,文科生就业难问题确实存在。
文科生替代性强
理工科专业性强
“文科生就业确实比理科生更难,而且历来如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认为,目前重理轻文、重科技轻人文的思维并未发生很大改变,这个问题确实存在。
“尤其在我们高职院校,这个趋势更加明显。”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办公室主任张兴国说,高职院校对工科生的培养普遍有很强的针对性,甚至是订单式培养,而“现在企业用人,希望到了就能用,不乐意自己再花时间培养,这一点从高职生比许多本科生更受欢迎也能看出来。”针对性不那么强的文科类专业,因此就业时相对更难。张兴国举例说,“像我们学校,现在学生的签约率大约为70%,另外一所文科类的高职生,现在签约率还不到30%。”
“文科生的替代性很强。比如一个文科职位摆在这儿,正好有个朋友或亲戚的孩子找工作,那就让他干呗——反正让谁干不是干。理工科相对专业性要强很多,不是谁都能干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力市场教研室主任丁大建副教授说。
“不过,说文科生就业更难,只是总体上的情况。具体到某个专业、某个学校的文科生的话,他们的就业形势未必就比理科生差。”许纪霖说。
文科生6年增4倍
工科生仅增1.4倍
“文科生就业难,最主要的还是招得太多。”许纪霖说。
伴随着文科学生“找工作更难”的感受,人们看到的是,1998年以来,文科类专业的扩招幅度明显高于理工科。
“我是亲眼看着我们这个专业,上课怎样从小班换成大阶梯教室的。”北京师范大学刚刚毕业的文科博士张华说。
据教育部的统计,普通高校2004年入学(今年毕业)的本科生为209.9万人,较扩招前的1998年增加了2.2倍。其中,经济管理类增加了4倍,包括新闻、外语等在内的文学类增加了4倍,法学类增加了2.6倍,与此同时,工学类仅增加了1.4倍,医学类增加了1.5倍。
也正因此,扩招以来,本科学生中文科类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由1998年的34.5%上升到2006年的49.4%。
研究生中,文科类所占比例同样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30.6%上升到2006年的37.3%。
女人当男人使
男人当牲口使
“找工作难,文科生找工作更难,文科女生更是难上加难。”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应届研究生小叶这样总结自己的求职境况。在她看来,文科生找工作更难,和文科中女生偏多有关系。“不是有句话吗,‘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牲口使’。女人好歹还得当‘人’使,好像用人单位不喜欢。”
记者注意到,从教育部的统计来看,近几年来,女性比例已经有了大幅增加。以研究生为例,女性所占比例已经由1998年的33.9%上升到2006年的44.7%。而增加的女学生,很多集中在文科。
丁大建认为,和扩招以来的这些结构性变化相比,用人市场在一段时间内其实有着相当的刚性“定势”。
“用人单位在用人上是有惯性的,他会参照以前的情况。比如这个岗位是用研究生还是本科生,是用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是用男学生还是女学生,都会保持一定的连贯性,短时间内不太容易改变。”而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文科生比例和女生比例都大幅增加。“劳动力市场需要时间来消化和吸纳这种结构上的变化。”丁大建说。
付出才会有收获
人才不会被埋没
“我甚至可以说,文科生找工作更难,其实也是公平的——因为他们在学业上的付出本来就很少。”许纪霖说。
采访中,许多文科学生也自认,在学习的努力程度上、在功课花费的时间上都不如理科生多。“我校生物系、化学系的同学,不到晚上10点宿舍根本找不到人,全泡实验室、图书馆了。可是我们系,好像一天到晚都有人在打游戏、睡觉。”北京某大学的一位历史系研究生说。
“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国外,书是越念越辛苦,中小学最轻松,博士最辛苦。在我们这里正好反过来了,中小学压力最大,博士硕士反而最轻松。”许纪霖认为,和理科生相比,文科生的学习强度要小很多。
“我们文科学生不要抱怨太多,机会总是有的——但不是一个文凭就能换来机会的。这么多年书读下来,你的简历上一点光鲜的东西都没有,人家凭什么要你?”许纪霖说,“其实,在现在的情况下,只要你稍微努点儿力,就能比很多人做得好。”
“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许纪霖说。
栾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