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改革不能什么都“革”

  胖胖的脸、花白的短发、胡子拉碴,黑色棉衣下套着一件军绿色中山装,视力很弱的张中兴说起话来嗓门很大。
  1月23日,在淄博市周村区长行社区(原长行村)一个小厂的后院内,记者专访了这个25年前股份合作制的先行者。
  周村改革是“先有长行村,后有王村镇”。周村人的创造有全国意义,解决了中国式的既坚持公有制集体经济、同时又兼顾个人财产权利的难题,这是西方人做不到的。
  ——摘自温铁军《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的基本问题》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兼乡村建设中心主任。)
  “我比总书记大两岁”
  (张中兴1964年任长行大队第八生产队小队长,除了种地外,他喜欢搞点“小动作”——发展副业,结果还搞出了一点小名堂。)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好,您能不能先给我们讲一讲您的个人情况?请问您是什么学历?
  张中兴(以下简称张):我就出生在周村长行大街,上了6年小学。1958年和1959年念了两年初中,后来村里修水库就不上学了。
  记:您今年多大年龄了?
  张:你猜猜(他顿了一下)。我都68岁了,比胡(锦涛)总书记大两岁。
  记:听说您是1975年任长行大队大队长的,任大队长之前您任什么职务?您当时又是怎么当上大队长的?
  张:我1964年被选上了第八生产队的小队长,那时候,我们村温饱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了。那时还不让办工厂,但是可以办“私坊”,比如豆腐坊啊什么的。我闲不住,就开始搞一些“副业”,当时比较好的就是喷漆、描图,加工收音机外面的木壳子。
  到1969年的时候,我们第八生产队是长行大队最富的小队,收入能比其他生产队高3倍。1974年,周村公社的书记看我喜欢搞副业,就让我任长行大队的工办主任。1975年又当上了大队的大队长。
  “工人挣的和县长差不多”
  (1974年,张中兴任长行大队工办主任时,该大队只有一台手扶拖拉机。1982年,股份合作制改革前,长行大队固定资产达到了300万元。)
  
  记:1974年您当工办主任的时候,村里有没有企业?
  张:(还没等记者说完)有个鸟工业啊,就有一台35马力的手扶拖拉机,别的啥都没有。
  记:那请您给我们讲讲您是如何把村里的企业发展壮大的?
  张:第一个厂就是农机修理厂,当时就只有几台破旧的机床,主要生产拖拉机的拖斗,这在当时就算是“重工业”了。后来又把描图扩大办厂,还有什么面粉厂、建筑公司、日用化工厂。1976年,你猜猜我们村的总产值比1975年多多少?
  记:(摇头)
  张:工农业总产值加在一块一共翻了15倍。1975年的时候一共是30万元,你算算就知道1976年有多少了。
  记:那时候工厂的社员干活积极性高不高?生活水平怎么样?
  张:开始按“工分制”的时候不行,那时候在地里干农活和在工厂里干活工分都是一样的。1980年,开始实行“计时”、“计件”,大家的积极性都高了,有的工人一天能挣3元钱,那时候县长一个月也就拿个八九十元钱吧。
  谈及“退休”泪水夺眶而出
  (1987年,村民三次推选他当村主任,他也想继续发光发热,镇里却以“眼睛不好”为由劝他放弃。)
  
  记:您是什么时候退休的?
  张:(表情突然凝固,眼泪夺眶而出)……
  张中兴的老伴:(一边拿毛巾一边劝张中兴)都是过去的事情了,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那时候村民连选了3次,结果都是他票多。最后镇里说选了也不算数,仍然还有人投他的票。镇里的领导当时说:“老张给我们村做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忘不了他,但是他眼睛不好,该让他休息休息了。”他眼睛虽然有毛病,但是那时候照样可以开拖拉机、骑自行车。到1990年,老张50岁,镇里说他年纪大了,又动员他让出了村党总支副书记的职务。
  张:我有遗憾啊,没有把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试验到底,也没来得及对农业生产进行改革,按我的设想,把全村的粮田和粮食加工企业结合起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记:您在任的时候,当年你们企业的发展形势那么好,工人、厂长和你们村干部每年工资能拿多少钱?
  张:当时工人的工资一年一般能拿一千七八;各厂效益不同工资不同,如果完成了各项任务指标,厂长拿工人平均工资的3—4倍,一年约5000—9000元;村干部一年拿个三四千。
  那时候我干了一个事,为了响应“取消干部终身制”,规定不满5年的村干部下台后没有任何报酬,满5年的,给1万元钱。对于工人,“退休后”按照工龄,标准是每年给300元钱。所以等我“退休”的时候,就发了1万元,和我一批退的都是这么多。
  “农民拿地入股是好办法”
  (在见到记者之初,张中兴首先提出来:“以前的事情我们先不说,我们能不能先讨论一个问题?土地是农民唯一的生产资料,占用农民土地办企业,是不是可以考虑让农民拿土地入股?”)
  
  记:现在,您再回过头来看看以前的改革,你有什么感想?
  张:我并不反对体制改革,但是我觉得不能把什么都革去。我觉得在我们村里实行的股份制还是挺成功的,既然成功就应该完善和发展,但是,你看看现在,厂子都成个人的了,贫富差距拉大了,村民也有怨言了。
  记:您对现在村里的企业被私人承包不赞同吗?
  张:不赞同。当时退股的时候,没有征求村民的同意,最后把股份手册收上去都烧掉了,退的股份也都是原始股,每户就两三千元钱。增值的那部分哪去了?你知道华西村吧?1987年的时候我去参观过,当时我们村的产值比他们少不了多少。
  记:那您对农村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想法和看法?
  张:前段时间,我听广播,好像是在四川和重庆那边,在村里办企业,农民可以拿土地入股。我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如果把土地卖了,那子孙后代怎么办?这个问题已经是全国性的问题,我觉得这个办法是唯一的办法,因为土地是农民唯一的生产资料。现在我打算把我的这个想法写写,向区政府提提建议。

栾晓磊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