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洁篪简历
杨洁篪:男,1950年5月生,上海市人,大学毕业。
1973年至1975年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伦敦经济和政治学院学习;
1975年至1983年任外交部翻译室科员、二秘;
1983年至1987年任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二秘、一秘、参赞;
1987年至1990年任外交部翻译室参赞兼处长;
1990年至1993年任外交部美大司参赞兼处长、副司长;
1993年至1995年任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公使;
1995年至1998年任外交部部长助理;
1998年至2001年任外交部副部长;
2001年1月至2005年2月任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
2005年2月任外交部副部长;
2007年4月任外交部部长。
李肇星:他三次接了我的职
“很刻苦、爱学习、谦虚谨慎”,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前任外交部长李肇星在本届两会上对现任外交部长杨洁篪的评价,这也是他首度公开评价他的继任者,他说,“这个上海小老乡,我很喜欢。我们在一块儿干了很多年,他三次接任了我的职务,第一次是副外长,第二次是驻美大使,现在他又接任我做了外长。”
1968年,18岁的杨洁篪只是上海浦江电表厂的一名学徒工,但他保持着出色的英语水平,后被外交部选送到英国学习,由此踏上了外交之路。
赶上“上山下乡”当学徒工
杨洁篪1950年出生于上海黄浦区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勤奋聪颖,小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当时也就读于该校,两人是同屋的上下铺。杨的同班同学乐爱妹后来也在外交部工作,而且成为了杨洁篪的夫人。
杨的老师朱离在接受上海媒体采访时回忆,杨洁篪个头比较高,办事稳重,话不多,显得有点老成,比同龄人成熟。
杨洁篪在快毕业时遇到了当时的“上山下乡”运动,在18岁这一年成为上海浦江电表厂的一名工人,一干就是四年。中国驻美国纽约总领馆前总领事张宏喜说,杨洁篪在工厂呆了几年,仍然保持着相当出色的英语水平,这和他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的经历有关,更重要的是他能在当工人期间坚持学习。
英语好被选送赴英学习
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时任总理周恩来下令征召散落的原外语学校的学生,调至外交部培养翻译人才。杨洁篪、王光亚等人有幸入选,从此踏上了外交之路。
在选送的这批人才中,有后来中国外交界的诸多外交明星。除了杨洁篪和王光亚,还有现任驻美国大使周文重,香港回归谈判时任邓小平翻译的张幼云(前驻英国大使馆政务参赞,现任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
杨洁篪当时在国内没有上过大学,以中学生的身份被选送到英国学习。
翻译室里初学外交本领
外交部翻译室一直是外交部年轻人才成长锻炼的摇篮。在这里,勤奋好学的杨洁篪很快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杨洁篪后来回忆这段日子说:“当普通科员无法接触高层领导,当翻译则不同,可以亲眼目睹高层外交活动,学到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我常常很用心地观察领导人怎样处理一些棘手问题,自己反复琢磨,受益很深……”
勤奋好学奠定高官路
在翻译室工作15年后,杨洁篪被派往中国驻美使馆工作,敬业勤奋的他给时任驻美大使的章文晋印象深刻。
张幼云认为,杨能够从一名工人变成今天共和国的外长,除了机遇,他的刻苦、勤奋、好学是成功的基础。即使成为了一名高官,杨洁篪仍然十分好学。在任中国驻美大使期间,他在职攻读了当时还在南京大学任历史系教授、中国第一位英国史博士钱乘旦(现任北大历史系教授)的博士学位。钱乘旦曾于2003年到中南海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讲授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是热播电视系列剧《大国崛起》的策划人之一。
上世纪90年代,杨迎来自己职业上的高速上升期,他先后担任过外交部美大司参赞兼处长、副司长,驻美国使馆公使,外交部部长助理,1998年2月他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时年仅48岁。2001年,杨出任驻美国大使。
与布什家族结下友谊
早在1977年,还在外交部翻译室的杨洁篪曾经为当时访华的老布什担当翻译,杨出色的表现让老布什亲切地称杨洁篪为“老虎杨”。杨洁篪从此与布什家族结下了一段友谊。
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消息公布后不到10分钟,老布什就亲自打电话给杨洁篪,对中国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表示热烈祝贺。
据美国最大的华文媒体《世界日报》时政记者曹健回忆,2002年10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美,应小布什邀请到布什的得克萨斯农场赴私宴,开创了美国在任总统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元首举行家庭宴会的先例,“其中杨大使与布什家族的良好友谊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版稿件均由《京华时报》供稿
杨洁篪:男,1950年5月生,上海市人,大学毕业。
1973年至1975年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伦敦经济和政治学院学习;
1975年至1983年任外交部翻译室科员、二秘;
1983年至1987年任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二秘、一秘、参赞;
1987年至1990年任外交部翻译室参赞兼处长;
1990年至1993年任外交部美大司参赞兼处长、副司长;
1993年至1995年任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公使;
1995年至1998年任外交部部长助理;
1998年至2001年任外交部副部长;
2001年1月至2005年2月任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
2005年2月任外交部副部长;
2007年4月任外交部部长。
李肇星:他三次接了我的职
“很刻苦、爱学习、谦虚谨慎”,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前任外交部长李肇星在本届两会上对现任外交部长杨洁篪的评价,这也是他首度公开评价他的继任者,他说,“这个上海小老乡,我很喜欢。我们在一块儿干了很多年,他三次接任了我的职务,第一次是副外长,第二次是驻美大使,现在他又接任我做了外长。”
1968年,18岁的杨洁篪只是上海浦江电表厂的一名学徒工,但他保持着出色的英语水平,后被外交部选送到英国学习,由此踏上了外交之路。
赶上“上山下乡”当学徒工
杨洁篪1950年出生于上海黄浦区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勤奋聪颖,小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当时也就读于该校,两人是同屋的上下铺。杨的同班同学乐爱妹后来也在外交部工作,而且成为了杨洁篪的夫人。
杨的老师朱离在接受上海媒体采访时回忆,杨洁篪个头比较高,办事稳重,话不多,显得有点老成,比同龄人成熟。
杨洁篪在快毕业时遇到了当时的“上山下乡”运动,在18岁这一年成为上海浦江电表厂的一名工人,一干就是四年。中国驻美国纽约总领馆前总领事张宏喜说,杨洁篪在工厂呆了几年,仍然保持着相当出色的英语水平,这和他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的经历有关,更重要的是他能在当工人期间坚持学习。
英语好被选送赴英学习
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时任总理周恩来下令征召散落的原外语学校的学生,调至外交部培养翻译人才。杨洁篪、王光亚等人有幸入选,从此踏上了外交之路。
在选送的这批人才中,有后来中国外交界的诸多外交明星。除了杨洁篪和王光亚,还有现任驻美国大使周文重,香港回归谈判时任邓小平翻译的张幼云(前驻英国大使馆政务参赞,现任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
杨洁篪当时在国内没有上过大学,以中学生的身份被选送到英国学习。
翻译室里初学外交本领
外交部翻译室一直是外交部年轻人才成长锻炼的摇篮。在这里,勤奋好学的杨洁篪很快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杨洁篪后来回忆这段日子说:“当普通科员无法接触高层领导,当翻译则不同,可以亲眼目睹高层外交活动,学到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我常常很用心地观察领导人怎样处理一些棘手问题,自己反复琢磨,受益很深……”
勤奋好学奠定高官路
在翻译室工作15年后,杨洁篪被派往中国驻美使馆工作,敬业勤奋的他给时任驻美大使的章文晋印象深刻。
张幼云认为,杨能够从一名工人变成今天共和国的外长,除了机遇,他的刻苦、勤奋、好学是成功的基础。即使成为了一名高官,杨洁篪仍然十分好学。在任中国驻美大使期间,他在职攻读了当时还在南京大学任历史系教授、中国第一位英国史博士钱乘旦(现任北大历史系教授)的博士学位。钱乘旦曾于2003年到中南海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讲授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是热播电视系列剧《大国崛起》的策划人之一。
上世纪90年代,杨迎来自己职业上的高速上升期,他先后担任过外交部美大司参赞兼处长、副司长,驻美国使馆公使,外交部部长助理,1998年2月他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时年仅48岁。2001年,杨出任驻美国大使。
与布什家族结下友谊
早在1977年,还在外交部翻译室的杨洁篪曾经为当时访华的老布什担当翻译,杨出色的表现让老布什亲切地称杨洁篪为“老虎杨”。杨洁篪从此与布什家族结下了一段友谊。
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消息公布后不到10分钟,老布什就亲自打电话给杨洁篪,对中国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表示热烈祝贺。
据美国最大的华文媒体《世界日报》时政记者曹健回忆,2002年10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美,应小布什邀请到布什的得克萨斯农场赴私宴,开创了美国在任总统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元首举行家庭宴会的先例,“其中杨大使与布什家族的良好友谊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版稿件均由《京华时报》供稿
栾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