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了解过去才了解改革价值

  □本报记者 张跃伟 鲁超国 
  
  3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教授,就改革开放的相关问题,在山东新闻大厦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采访中,谢春涛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并建议年轻人多了解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优越环境。
  此前,他刚在大厦作了一场主题为“改革开放30周年历史回顾”的报告,详细梳理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脉络。
  采访前,谢教授从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副总编辑王洪亮手中接过聘书,受聘成为齐鲁晚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报道活动”顾问。
  三十年盛世铸伟业
  记者: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回顾纪念活动。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意义何在?
  谢春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可以使我们对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必要性有清醒的认识,也可以让我们更有信心将改革开放之路坚持下去,还能让我们从历史中不断汲取经验教训,发展完善各项政策。
  记者: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30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成就?
  谢春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濒于崩溃的边缘到现在的经济总量世界第四,进出口总值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多缩减到两千多万。政治开明的程度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稳步提升。
  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更有说服力:从中国近现代史来讲,1978年到现在,中国进入了近代以来最长的繁荣期,可以说是“三十年盛世”,并且只要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不变,相信这个繁荣期还会持续下去。从社会主义运动史来看,不少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发生失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则是欣欣向荣,一枝独秀。放到世界近现代史来说,目前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加速发展,过去30年走过了许多国家过去上百年或更长时间走过的路程。
  他们值得我们铭记
  记者:纪念改革开放,必定要纪念对改革开放做过贡献的人,您认为哪些人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谢春涛: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中国涌现出无数推动时代发展的开拓者。他们当中,有直接参与变革的从政者。像原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曾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对外开放进行得如火如荼,与此同时,像走私这样的负面事件也多了起来,很多人因此对改革开放产生了怀疑。包括他在内的一批力主改革开放的官员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但他们并未退缩,而是直面困难,将改革开放坚持到底。
  也有些普通人,他们用行动打破了旧有制度的樊篱,虽然当时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特殊意义。比如首先在全国实行“大包干”的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还有傻子瓜子的创始人、安徽芜湖的年广久。当时国内有一个在今天看起来很荒谬的规定:雇工8人以上就算剥削,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年广久家的雇工很快超过8个,有关部门和领导想查他,但幸运的是,他得到了邓小平的关注,邓小平的讲话让他化险为夷。
  还有一些人,用他们的智慧引领思潮,比如胡福明与吴江、孙长江等人写作和修改的名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思想解放的先声。像吴敬琏这样的理论家,多年来一直为改革开放鼓与呼,让人敬佩。
  年轻人要多读历史
  记者:30年前,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同年,您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可以说您个人的成长发展暗合了改革开放的历程。请问您这代人对改革开放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谢春涛:的确,我是在1978年上大学的,那时我15岁,那是我人生发展的起点。当时“文革”已经结束,上山下乡运动也停止了,高考刚刚恢复。赶上这么好的时机,对我个人的成长发展实在是太重要、太难得了,所以我感觉非常幸运。
  我们这代人都吃过“左”的苦头,也抓住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有了对前后环境的亲身体验和比较,我们对改革开放特别认同。像平民教授方永刚这样的人,他的想法和做法我很理解。
  改革开放30年,我本科毕业也已经20多年。我清楚中国30年来的巨大变化,也意识到改革开放的路还很长。我总有一种内在的冲动,有一种要抱恩的责任感,要坚定地支持改革开放,为改革开放建言献策,以个人的绵薄之力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前进。
  记者:与您这代人相比,现在的“80后”、“90后”们,一出生就成长在比较优越的环境里,他们可能对改革开放的成就缺乏认识,不一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环境,您对此怎么看?
  谢春涛:我经常和“80后”、“90后”们接触,我的孩子就是“90后”。人的年龄、经历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自然也会不一样。国家的一些进步,我们认为是了不起的成就,而他们可能会认为很平常。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能以平常心冷静地看待,他们却有可能看得很严重。
  读史使人明志,讲历史才有说服力。我们有必要通过学校或者家庭的教育,让年轻人多读历史,多了解过去的事情。通过对历史和现在的比较,让他们珍惜、认同我们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

栾晓磊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