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从入台女记者到国台办发言人


  国台办新闻发言人范丽青在回答记者提问。
  
6月25日,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在新闻发布会上,对台湾当局即将恢复部分大陆媒体在台驻点采访一事作出回应。7月4日,人民日报、新华社记者先后抵达台北展开工作。
   其实,17年前,范丽青本人作为1949年以来的首位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如今,她已成功完成职业转型。
   大陆民众首赴台湾旅游,一直是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但说起赴台采访的记者,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范丽青无疑是最知名的一位。
   17年前,当时还是新华社记者的范丽青成了第一个赴台湾采访的大陆记者,此后她多次赴台驻点采访。2007年11月,她由一位采访台湾的记者,转变成国台办新闻发言人。
   6月25日,国台办举行例行的新闻发布会,范丽青显得从容有度。成为国台办新闻发言人7个多月后,范丽青显得更加自信了。
   “第一步走得非常艰难。”这是范丽青第一次到达台北时说的。而她之后的第二步、第三步,同样也很不容易。
   大陆记者被看成是“大熊猫”
   17年前,范丽青作为大陆记者第一次兴奋地抵达台湾时,她没想到会引起全世界那么大的反响;6年前,当她作为首批新华社赴台驻点记者抵达台湾时,“狗仔队”般的追踪让她身心疲惫;而2007年11月14日,作为首位国台办女发言人,媒体的再度关注或许已让她信心满满了。
   1991年8月12日,台湾海峡一次渔民纠纷使新华社记者范丽青和中新社记者郭伟锋成为1949年以来首次赴台采访的大陆记者。“‘大熊猫’和‘春燕’这两个称号,我到现在还很自豪。”范丽青在谈到自己第一次赴台经历时说:“当时媒体评论我们,一个是像‘大熊猫’,大家都想看一眼;一个是像‘春燕’,我们飞过了海峡,预示着两岸新闻交流的一个新的春天。”
   第二天,台湾媒体用了整版的篇幅报道她。《联合报》形容范丽青“文笔不错,身体瘦弱”,甚至有的台湾女记者还注意到范丽青“发型很好”。和台湾打交道多了,很多台湾人都知道了这位“言谈风趣幽默”、“平常总是带着爽朗笑声”的大陆女记者。
   多年采访磨炼成“台湾通”
   去年7月,范丽青从新华社港台部副主任调任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这个消息对于熟悉范丽青的人来说,并不觉得意外。对政治的追求,促成了她职业的转型。对此,范丽青说:“无论做什么,最重要的是为了两岸和平努力。”
   作为一个“台湾通”,范丽青在很多有关两岸关系的研讨会或者座谈会上,都以专家身份出席。多年来,范丽青著有《四十年间第一步——大陆记者首次台湾行》、《汪辜会谈》、《台湾变局》等。她很早就表达了“两岸媒体互设记者站”、“政治干扰要减少”的意愿。
   不过,就自己2007年11月14日首次作为国台办发言人出席例行发布会的表现,范丽青也坦称“有点紧张”。发布会上,台湾中天电视台的记者询问她第一次当发言人的感受时,她笑着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私下谈”。事实上,第二天,范丽青和几位对台报道的记者一同吃饭时,就很自然地谈起了她的感受。范丽青觉得自己当时太过于注重要说好普通话。
   带闽南口音的新闻发言人
   范丽青的同事陈斌华告诉记者,“因为她是闽南人,她很努力想把普通话说好,技术上的层面考虑过多,使她的回答显得有些生硬,有点不够轻松自如。大家都建议她不要在乎普通话标准与否,带有闽南口音会对台湾百姓更亲切。大家都相信她以后会表现得更好。”
   “这位新闻官正借着流利的闽南语和女性特质,以温和柔性的形象,拉近与台湾媒体、民众的距离。”《联合报》如是评论。
   剪报堆了两三米高
   范丽青的敬业和细心让同事印象深刻。陈斌华说,新华社港台部订了十多份港台报纸,范丽青做的剪报足足有二三米高,每次搬家她都很痛苦。而且,剪报的习惯,并没有因为有了职务而改变。她对台湾时政比较专长,撰写的《台湾变局》一书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记得连战首次来大陆,国共两党历史性会晤的一刻,陈斌华在一线采访,范丽青在后方处理稿件,让陈斌华印象最深的是,“像她这样有知名度的人,没有一丝‘霸气’,不会全部照她的思路来,而是保留你的精彩。”
   生活中的范丽青“性格开朗、时尚,注重生活品质,重视家庭,”陈斌华说,“范丽青不能叫女强人,她身上保留了很多我们闽南女人的特性。”虽然因为职业的原因,她陪孩子的时间不多,但会时不时带孩子出来吃饭,给孩子煲汤。
   远在北京,范丽青仍然爱喝功夫茶,陈斌华也是,两人经常切磋茶道,推荐哪种茶最好喝。他们去台湾时,朋友必请他们泡茶,台湾媒体同仁来大陆,带给他们的一定是高山茶。
   (据《广州日报》)

栾晓磊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