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一位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却选择去做亚洲开发银行的专家。
很多人不理解,但郑利平说:“升官不是我人生终极目标。”他认为,他的选择,为官员和公务员的转型增加了一种可能:除了晋升,还有很多道路可以走。
郑利平要离开云浮了!他放着市委书记不做,却去亚洲开发银行中西亚局任首席城市发展专家,不少人都觉得不理解。
9月7日下午,在广州花园酒店的咖啡茶座里,郑利平接受记者采访。
入职前经过全球公开竞争
记者(以下简称记):据我们查证,你可能是我们国内首位获得亚洲开发银行高级职位的地方官员?
郑利平(以下简称郑):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中,中国籍职员很少,到这些国际机构任高级职位,除了国家推荐外,很重要一个环节就是必须参加全球公开竞争。
记:你所任职的中西亚局的职能是什么?
郑:中西亚局主要负责中西亚国家地区的相关业务,首席专家是亚行的最高技术级职员,但不是领导,所以我现在是“一不做、二不休”(即一不做官、二不退休)。
只要有本事,就有施展机会
记:出任亚行要职与当地方官有何区别?
郑:在这些国际机构,国际职员来自世界各地,如果有本事,还是有施展机会的。我在云浮山区近十年的发展经历,亚行领导是很重视的。他们当然希望所有亚太区的贫困地区都能像云浮一样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地方官员也要熟悉国际规则
记:你的转型,发出了一些重要信号。
郑:我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国、一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借鉴国际的成功经验。
记:那你认为中国官员应该如何走向世界,熟悉国际经济游戏规则,为中国的发展趋利避害?
郑:包括我个人在内,我们都面临着一个如何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在实践中探索、学习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应有长远眼光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我们不但要熟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要了解国情,了解世界。
“我的组织关系还在广东省委”
记:你到亚洲开发银行上班有一个月了,很多人还在议论你的选择。有的说是“海归”下海,有的说是看破仕途。到底是为什么?
郑:不少人不理解我的选择,包括我在亚行的新同事,他们问我,你在中国的地级市是最高长官,为什么要来亚行当雇员?是不是想积累一些国际经验,再回去升官?我告诉他们,升官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多一些经历很重要。这样的人生才丰富。
记:那你是完全离开广东了?
郑:我其实是亚行的高级雇员,我的组织关系目前还放在广东省委。
推动云浮改革,我很幸福
记:你怎么评价自己在云浮工作的10年?如果打分,你会给自己打多少分?
郑:先说遗憾吧,就是要离开云浮,许多工作也没有时间作进一步完善。最得意的就是可以结合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数过,一共有10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头。能在一亩三分地上做实验、推进改革,我感到很幸福。如果打分,我给自己打98分。
记:可不可以说,你的选择为官员和公务员队伍转型增加了一种可能?
郑:公务员除了晋升,还有很多道路可以选择。这就要多学习,掌握多一些知识,既适应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转型。
(本版稿件据《南方日报》)
郑利平简历
郑利平,男,汉族,1961年9月生,广东揭阳人。1978年9月在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读书,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9年9月入党。学历研究生、博士
●1993年8月任深圳市南山区副区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政府党组副书记
●1997年1月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森管理学院访问学者
●1997年7月为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
●1999年4月任云浮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
●2004年6月任云浮市委书记,2004年7月任云浮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各方声音:官场文化正在改变
“郑利平能走出这一步不容易!”广东省组织系统的一位资深人士认为,这固然与他的个人志向以及“海归”学历、主政地方多年的资历有关,但也给很多官员一个明确信号:不要只是当官这一条路走到底,甚至有时前面看不到明确的方向还拼命冲,其实不妨拐个弯,走另外一条路,也许天地更广阔。
他分析说,按照干部任用规定,党政“一把手”10年任期一满就得调动。像郑利平这样趁着还年富力强,转换个跑道,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韩锐表示,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往往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但近年来,中国高级官员到大企业、高校任职的越来越多,像郑利平这样到国际组织任职的也不乏其人。说明中国的官场文化正在发生改变,官员的价值观和选择日益多元化,这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潮流是一致的。其实,官员出路日益多元化,这是符合国际潮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