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奶农们只能忍痛倒掉牛奶。 (资料片) |
![]() |
面对此次突发事件,奶农们茫然无措。 (资料片) |
谁来救奶农?如何救奶农?这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乳业正面临的一个难题。
5吨奶,倒进地沟,足足花掉半个多小时。9月17日,当河北正定县新城堡镇景芳牧场业主崔景芳目睹这一场景时,心中五味杂陈,围观的奶农禁不住有些骚动。奶农和奶场还能坚持多久?奶场业主对农业部副部长的回答是“最多一个星期”。
蛋白指标定得高,不达标奶只有倒掉
“谁还会去收奶农的奶?”9月13日,三鹿事件曝光后,这很可能是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这一天,农业部与中国奶业协会进行了紧急沟通,动员协会中的乳业巨头对三鹿的奶源地原料奶进行收购。作为三鹿最大的奶源地之一,正定县新城堡镇最先看到了些许“生机”。正定县田园牧场业主朱德江正是众多受益者中的一员,9月17日,当高鸿宾坐在他面前询问奶场状况时,他已经倒了5吨奶。“原本卖到3000元/吨的鲜奶,前几天只卖到了200元/吨,现在卖到150元/吨都没人要了,如果这样,我们连一星期都坚持不了。”
现在三鹿的供奶商都已经跟蒙牛、伊利签了协议,奶农的奶总算有了去处。但苛刻的购奶条件和灰暗的前景仍令奶场业主们忐忑不安。
“他们把蛋白指标定得 很 高 ,要 求 含 量 为2.95%,这个季节,就是奶在牛肚子里也达不到这样的标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主告诉记者,不合格的奶就只有倒掉。崔景芳经历的正是这一幕。
蒙牛、伊利自身难保,变相拒绝收奶
针对部分奶场的指责,乳业专家李成则为蒙牛鸣不平,三鹿事件后,大家的生存都受到影响,特别是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乳制品检查结果后,蒙牛、伊利的产品也有部分被下架召回,在自身销售状况受到较大影响情况之下,现在商场里的奶都卖不动了,政府确实没道理强迫他们去收购原料奶。“这只能是权宜之计。”
李成的判断很快得到了证实,9月19日,液态奶中被检测出有三聚氰胺的消息见诸媒体,当记者向河北正定地区的奶场了解最新收奶情况时,得到的消息是,蒙牛已经放弃在当地收奶,而是要让奶场把奶交到太原奶站。“要往返400公里,路远费用高,就是到了太原也可能被拒收,这其实就是在拒绝收奶。”当地奶场负责人在电话里抑制不住内心的不满,对他们来说,一天的奶收不上去,就是1万多元钱的损失。
奶款要回无望,奶牛无饲料过冬
除了牛奶收购难题,还有资金难题。首先是被三鹿拖欠的奶款,以田园牧场为例,业主朱德江跟三鹿签的协议约定交奶一个月后付款,从8月1日到8月30日,这个奶场向三鹿提供的奶已经近150吨,三鹿案发后账号被冻结,几十万元奶款杳无音信。目前是9月中下旬,正是奶场需要“铡青贮”,也就是准备过冬饲料的季节。整个奶区内500头牛,按每头300元标准准备青贮费,约需要15万元。据东新铺村党委高书记介绍,镇上共八个社区(即奶牛集中饲养区),其中有三个社区给三鹿供奶,目前三个奶场都存在倒奶的现象,都面临奶款被拖欠和无钱“铡青贮”的现实考验。
显然,三鹿拖欠的奶款暂无指望,据知情人透露,三鹿为召回封存在市场外的产品大约已经花费了7亿元人民币,加之被停产后回款非常有限,由三鹿在短期内支付这笔款项几乎没有可能。
奶农被逼杀牛,行业元气大伤
朱德江为这个奶场投资了近400万元,当他与蒙牛签订协议的时候,这场危机已经使他损失了近十万元钱,最好的年景时,这个奶场的收入不过十六七万元。“原来计算我的投资收回至少需20年,现在我已经不敢想何时能收回投资了。到底救不救三鹿,在昨天的座谈会上我呼吁政府要给奶农一个明确的说法。”朱德江说,“如果三鹿救不活,以后奶的收购得不到保证的话,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让农民把牛领回家。”
让奶农把牛领回去,无异于逼奶农杀牛。记者手里掌握的一份资料表明,2006年,由于全国有70%产奶牛不获利,有些地方出现了杀牛的现象,甚至新生的母犊也以几百元钱的价格卖掉,这实际上是2007年整个乳品业奶源不足的根源所在。新城堡的老乡向记者介绍,一头牛犊要养两年半才开始产奶,杀了牛肯定就伤了乳品业的元气。
(据《中国经营报》)建议
40亿元补贴能救奶牛
有关专家给记者做了简单的匡算,在今年剩下的时间内,原料奶的总体产值约为150亿元,如果按照有三分之一的原料奶卖不出去,则需要近40亿至50亿元的资金来收购。
但这只是一厢情愿,因为没有人知道这场危机何时结束。无论是由谁来补贴奶农,采取何种方式补,都是不菲的开支,牵涉巨大的精力。而且,对于这样大规模的突发事件,中国政府似乎也缺乏处置经验。
乳业专家李成认为,现在看来,政府要支持质量过硬的企业去收奶,并由政府予以补贴,并从根本上解决奶源建设问题,从长远看,政府还要采取鼓励消费的措施,甚至由政府出钱购买奶制品服务于特定人群来创造需求。
(据《中国经营报》)评论
奶农们的声音在哪里?
从发现毒奶粉到指责有少数奶农在其中掺毒,随后是三鹿和河北省部分高官相继被问责。强势群体在这个事件中受到了惩罚和舆论的谴责,而众多奶农受到的伤害也是惨重的。
一方面,奶农并没有自己的声音。被指责掺毒的奶农,从来没有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奶农利益的保障需要靠奶农自身的联合,不但要向舆论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要推进事件的解决,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获得自身利益损失的补偿。
另一方面,任何公共事件的发生,强势的一方都会动用各种资源来使事件平息或化大为小,如花钱进行媒体公关即为一例。而弱势的一方因为声音小、资源少,往往是在等事件影响很大之后才被关注,而这种关注虽然获得了高度的重视,但对其自身的伤害却是更大的,如结石孩子的大范围出现、众多奶农的大量倒奶、因种种原因不得已的掺毒行为。
如何切实维护奶农等弱势群体的利益,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有畅通、便捷的公共利益表达渠道,底层民众的声音能够被听到、被重视,信息反馈要迅速和全面。另一方面,弱势群体遇到公共事件,既要发出声音,又要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去争取本群体的利益。最后,要有健全的国家利益补偿机制,补偿的方式可以是政府、企业、民间三者的互动,恢复其生产和生活的造血机制,弥补制度缺陷,提供切实保障。
(王海越)
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