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台湾"经营之神"睡眠中辞世

369×450

    台湾著名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于美国东部时间15日凌晨在美国去世。台塑集团发布的新闻稿说,王永庆11日赴美视察业务,15日凌晨在睡眠中辞世。有媒体报道,王永庆的遗体定于16日晚搭乘长空航空的专机返台。

    祖籍福建安溪的王永庆1917年1月出生于台湾,15岁小学毕业后开始做学徒工,16岁时利用父亲所借的资金开了一家米店,之后又经营过碾米厂、砖瓦厂、木材行等,1954年创办台湾塑胶公司。

    经过50余年发展,台塑集团现已成为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资产总额约2.5万亿元新台币,旗下计有30多家分公司和海外公司,员工总数近10万名。台塑集团在台湾企业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永庆本人也被台湾媒体誉为“经营之神”。
 
王永庆传奇
   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亿万富豪,从不识“塑胶”为何物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世界塑胶大王”,他的奋斗历程传遍了全世界。

    王永庆祖籍是福建省安溪县,那里土地贫瘠,生活很困难。王永庆的曾祖父因为日子过不下去,只得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到台湾寻找生路,后来便定居在台湾嘉义县的新店镇直潭里。王家几代都以种茶为生,只能勉强糊口。1917年1月8日,王永庆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贫苦的茶农家中。勉强读到小学毕业,王永庆就不得不告别了学校。

    15岁出门闯天下

    王永庆的祖父劳苦了一辈子,最后只给孙子留下了一条教训。他对王永庆说:“种茶这一行,看来是难以为生的,就是饿不死,也吃不饱。你是读过书的人,希望你不要再困在这里,还是立志出门闯天下吧!”

    15岁的王永庆听了祖父的话,只身一人来到嘉义县城,在一家米店里当上了小工。第二年,他请求父亲帮他借了些钱做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家小小的米店。后来,他又开了一家碾米厂。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经济也开始发展,建筑业动得最快。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便抓住时机,抢先转向经营木材,结果获利颇丰。

    37岁进军塑胶业

    1954年,王永庆创办了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台塑公司。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

    1964年10月,王永庆开始创办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两年半以后,台南新化八卦山下矗立起了一座新型的工业城,成为当时世界首创的连贯作业的人造纤维工厂。

    进入20世纪90年代,王永庆的产业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

    一条毛巾用了近30年

    在生活上,身为亿万富翁的王永庆对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有人说,王永庆可能是世界上最节俭的亿万富翁了。他公司的一位职员花了1000美元为王永庆的办公室更换新地毯,结果惹得王永庆差点大发雷霆。他对于吃的原则是“简便”,最爱吃的是家常的卤肉饭;他对于穿的原则是“整洁”,每天早上跑步穿的运动鞋,一双总要穿上好几年,而一条运动时用的毛巾据说用了近30年。

    王永庆常用“富不过三代”的古话告诫自己的子女,要他们自己创业,不要依赖上辈的基业而坐享其成。王永庆最疼爱的女儿王雪龄结婚,婚礼比一般老百姓家的还简单,连她手上的新娘捧花也是跑了许多花店比较后才买到的最便宜的一种。

    当然,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王永庆从不小气,他曾一次就捐助2.5亿美元巨款给一家医院。
王永庆传位
    在台湾以及全球华人商圈极具影响力的台塑集团的交接班,或许可以提供一个管窥台湾家族企业权力演进的上佳视角。

    2006年6月5日,台湾最大“商业帝国”台塑集团历时数年的交班终于完成。台塑创始人王永庆及其胞弟王永在同时宣布卸任,集团董事长、副董事长职位,被分别传予二人的子女——王文渊和王瑞华。

    交接棒

    王氏兄弟卸任后,台塑集团新的权力架构分为两部分:一是负责最高决策的“行政中心”,二是负责经营管理的“集团总管理处”。

    台塑集团行政中心由七人组成,其中四人为家族成员,三人来自外部,分别是台化总经理王文渊、长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瑞华、台塑石化总经理王文潮、台塑集团总管理处主任王瑞瑜、台塑集团总管理处副总杨兆麟、台塑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志村、南亚塑胶总经理吴钦仁。台塑集团两位新接班人王文渊和王瑞华,分别出任行政中心的总裁和副总裁。

    负责经营管理的集团总管理处总经理一职,则由最受王永庆、王永在两兄弟倚重的老臣、70岁的杨兆麟出任。

    “传子”还是“传贤”

    自2003年开始,台湾企业领导人代际交棒渐成趋势。一方面,台湾大企业集团的创始人目前几乎都在80岁以上的高龄,让位势所必然;另一方面,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集团亦在积极展开包括大陆市场在内的全球布局——交班人的确定,直接关系上述战略的执行。

    在过去几年中的交接班案例中,大都属于“传子”模式。台湾大学的郑伯埙认为,中国式家族企业“传子”观念根深蒂固,这一波台湾交班潮对此“并没有真正的改进”。

    台湾长庚大学的吴寿山表示,“传子”还是“传贤”,主要取决于行业性质。例如,高科技行业由于全球化程度高,受外部影响大。类似台塑集团这样的传统行业企业,外部影响则有限。

    就过去几年的家族传承模式看,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多数认为,虽然“传子”还是主流,但在一些行业已出现“传贤”的特点。德意志银行分析师于婉文认为,在电子及金融行业,都有家族吸引到优秀的外部人才的情况。在这一方面,台湾与全球其他一些地方情形趋近。

    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财经》等报道

123濠电姷鏁告慨鐑藉极閸涘﹥鍙忛柣鎴f閺嬩線鏌熼梻瀵割槮缁炬儳顭烽弻锝夊箛椤掍焦鍎撻梺鎼炲妼閸婂潡寮诲☉銏╂晝闁挎繂妫涢ˇ銉х磽娴e搫小闁告濞婂濠氭偄閸忓皷鎷婚柣搴$仛閻℃洜绮eΔ鍛拺閺夌偞澹嗛ˇ锕傛倵濮橆偄宓嗙€殿喛顕ч埥澶愬閻樻彃绁梻渚€娼ф灙闁稿氦浜划缁樼節濮橆厸鎷洪梺鍛婄☉楗潙鈻撻弴鐘亾閸忓浜鹃梺褰掓?缁€浣虹不閺嶃劋绻嗛柕鍫濆€告禍楣冩⒑鐎圭姵顥夋い锔诲灦閸┿垹顓奸崱妯肩Ф闂侀潧臎閸涱垰甯掔紓鍌氬€风粈渚€宕愰崫銉х煋闁圭虎鍠撻崑鎴澝归崗鍏肩稇闂佸崬娲弻锝夊棘閹稿孩鍎撻悗娈垮枟婵炲﹤顫忕紒妯诲闁惧繒鎳撶粭鈥斥攽閻愭彃绾ч柣妤冨Т閻g兘骞囬弶鎸庡祶濡炪倖鎸荤粙鎴炵閻愵剚鍙忔俊顖滃帶娴滈箖鎮楀鐐

王晓亮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