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面粉增白20年屡受质疑

450×231
345×450
面粉行业中普遍使用的过氧化苯甲酰具有强氧化作用,它可以缓慢地氧化面粉中的叶黄素、胡萝卜素,使其由略带黄色变为雪白,同时面粉原有的麦香味会消失,散发出“漂白剂的味儿”。

    ■中国在普通面粉中使用增白剂,已有二十多年。

    ■这是一种极具争议的面粉添加剂,坚持禁用方认为该添加剂对人体有害,并以欧盟早已禁用为据。坚持使用方认为该添加剂被国际组织认可是无害的,且以美国可不限量使用为据反驳。

    ■两派之争旷日持久,裹挟了从民间到中央各部委,从企业到各路专家诸多层面。

    面粉不含三聚氰胺却含过量增白剂

    毒牛奶事件后,人们在网络上对所有含蛋白质的食品都开始心存疑惑,有些人猜测面粉里掺了三聚氰胺。

    10月20日,记者在广州某超市和某菜市场,随机购买了三种面粉,送往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和广州分析测试中心进行三聚氰胺的检测。

    10月30日,上述两处检测结果出来了,所有样品均不含三聚氰胺,但其中一样品中过氧化苯甲酰(增白剂的主要成分)超标。

    面粉行业中普遍使用的过氧化苯甲酰具有强氧化作用,它可以缓慢地氧化面粉中的叶黄素、胡萝卜素,使其由略带黄色变为雪白,同时面粉原有的麦香味会消失,散发出“漂白剂的味儿”。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是一种极具争议的面粉添加剂。坚持使用与反对使用的两派争论由来已久,裹挟了从民间到官方,从企业到专家的各个层面。

    欧盟禁用增白剂中国最早引进者反水

    王瑞元是国内坚决要求禁止在面粉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的“元老级”人物。

    二十年前,正是他最早引进并同意在面粉中添加有漂白功能的增白剂,当时他正任商业部粮油工业局局长。

    但后来王瑞元看到白得异样的面食,都不敢吃。他叫家里的保姆绝对不能买加增白剂的面粉,他在外面也尽量不吃面食。

    王瑞元之所以对增白剂的态度产生180°大转变,是因为他后来到国外考察时,发现挪威已禁用增白剂;1997年,欧盟正式禁用;澳洲和新西兰也随后禁用。

    记者就此采访了欧洲委员会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司发言人NinaPapadoulaki。他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欧盟的法规不允许使用任何面粉漂白剂。

    王瑞元认为,目前欧盟已全面禁用,美国虽然未限量使用,但“法制观念强,企业不会乱来”。国内的面粉,则越加越白,甚至“像瓷一样白,让人不敢吃”。随之,假冒伪劣也越来越多,一白遮百丑,出现了以次充好。

    似乎是自己亲手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王瑞元内心沉重:“如果当初我不同意加的话,今天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从2000年开始,他在各种粮油工业会和粮食行业会上都呼吁企业禁用面粉增白剂。“定标准时,我有责任。现在有责任提出取消它,否则愧对老百姓。 在有生之年,如果看不到禁用,死不瞑目!”70岁的王瑞元对记者说。

    国家粮食局主张禁用增白剂

    在王瑞元的倡议下,全国面粉龙头企业先后四次联名写信给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禁用过氧化苯甲酰。

    随后,国家粮食局站到了主张禁用一方,2003年后开始组织下属研究机构修订小麦粉国家标准的草案,明确要求禁用过氧化苯甲酰。

    允许使用增白剂,还增大了监管的难度。许多基层质量监督和工商管理部门向国家粮食局反映,增白剂超标是小麦粉质量抽查发现的最主要问题,他们普遍要求禁用面粉增白剂。据全国政协委员冯平了解,2008年4月,国家工商总局抽查99个面粉样品,12个超标。

    粮食局内部人士透露,2004年6月底的南京会议坚定了国家粮食局禁用的决心。这次会议是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评审会。在这次会议上,出席会议的近80名专家、企业代表、质监部门的代表都要求禁用。

    四部委要求禁用卫生部不同意

    国家粮食局在小麦粉国家标准草案中规定禁用增白剂,随后将报批稿呈给国标委。

    卫生部认为,小麦粉国标修订草案中禁用过氧化苯甲酰等化学增白剂与《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存在矛盾。但卫生部仍然于2006年11月21日主持召开协调会,还在两个月后发函征求五部委意见。这五部委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商务部。除商务部提出“请扩大征求意见范围”外,另四个部门均以正式文件明确表态要禁用。

    2007年10月底,卫生部向WTO通报,计划撤销《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对过氧化苯甲酰在小麦粉中的使用许可。两个月的通报期中,卫生部只收到美国的反馈,“要求提出科学依据”。迄今,美国允许面粉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而且未限量。

    此后,情势逆转。

    卫生部提出了诸多反对禁用的理由,认为按我国标准规定的过氧化苯甲酰使用量,不会造成人体健康危害。增白剂之争

■主禁方

增白剂是“促癌物”

    其实早在2000年,这一在每公斤面粉约占两三厘钱成本的添加剂,就在业内引起无数争议。

    以国内面粉龙头企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国家粮食局为主的主禁方一致认为,过氧化苯甲酰仅改变面粉外观,却有“致癌作用,欧盟等国已经禁用”。还破坏了面粉中叶酸等微量营养素,增加人的肝脏负担。

    据张铣、刘毓谷著的《毒理学》称,过氧化苯甲酰是一种“促癌物” ,“不单纯有致癌作用,同时亦具有引发作用”。

    深圳海川食品研究所所长刘梅森博士说,由过氧化苯甲酰在面粉中分解的苯甲酰、苯甲酸、苯酚等,在肝脏内解毒。对于肝功能衰竭的人和肝功能损伤患者,因其生物转化机能减弱,解毒能力差,食用含有超量增白剂的面粉显然是不适宜的。即使对于肝功能健全的人,长期食用含有超量增白剂的面粉,也会造成苯慢性中毒,引起神经衰弱、头晕乏力等。刘是深圳市专家工作联合会食品工业专家,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03年,山东省青岛市疾控中心和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杨新美等人做的实验证明,过氧化苯甲酰确实破坏面粉中的叶酸。2004年的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发布的报告认为,因为缺乏叶酸,全国每年有近40000名缺陷儿出生,高危人群在北方。中国北方,正是面食的主要消费地区。



■反禁方

无显著健康危害

    反对禁用方以食品添加剂企业、食品添加剂标准化委员会、卫生部为主。

    反禁方的科学依据出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JECFA对过氧化苯甲酰的评价是:过氧化苯甲酰在人用小麦粉的允许处理量为0~40mg/kg的ADI值。ADI值即“依据人体体重,一生摄入一种食品添加剂而无显著健康危害的每日允许摄入量的估计值”。

    但主禁方几乎一致地认为西方是动物性食物结构,肉食为主,粮食为辅,而我国是植物性食物结构,主要营养摄取来自粮食,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食。JECFA以西方人为研究对象,数据不适于我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冯平介绍,美国从1941年起就施行强化面粉标准,美国80%的强化面粉不加过氧化苯甲酰。

    卫生部在反对禁用的理由中,还认为禁用过氧化苯甲酰会引致贸易壁垒。但商务部世贸司参赞张德禄告诉记者,禁用“不构成贸易壁垒”,只要是不安全的食品问题,“各国可根据情况来制订标准”。

    中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问题根本不值得争论。陈还担任卫生部食品卫生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分委员会主任等职,是食品安全标准的学术权威。

国标委回复政协委员提案

逐步淘汰增白剂

    2008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冯平提案“尽快出台新的小麦粉国家标准”,要求通过国家粮食局的小麦粉标准草案。十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签名支持。

    9月19日,国标委答复冯平,提出了妥协的方案,其一是在目前添加了增白剂的面粉和面制品中,强制标示“增白小麦粉” ,“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限制和逐步淘汰化学增白剂在小麦粉中的使用”。

    其二是将尽快修订《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取消过氧化苯甲酰作小麦处理剂使用”。

    三聚氰胺事件后,全国55家企业第五次联名呼吁禁用面粉增白剂。

    随后,“国标委觉得也到了该解决的时候”,10月30日上午,国标委组织主禁方与反禁方再次坐到一起。

    此时,正值国标委要求2008年年底前完成制定和修订4000项食品、消费品安全性能要求等标准。三天的会,其他标准都在会上一提就能过,唯有面粉标准研讨会耗时一上午而不能立即解决。

    中国粮食协会小麦分会秘书长赵奕说,商务部、发改委、质检总局、工商总局都在会上同意取消面粉增白剂,只有卫生部反对。

相关链接

绿色食品中禁用增白剂

    尽管在小麦粉标准里,过氧化苯甲酰的禁与不禁还在争论不休。但农业行业标准的《绿色食品  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已规定,在任何情况下,绿色食品中都不得使用过氧化苯甲酰。

    今年新颁布的《营养强化面粉标准》也称,为了确保营养强化面粉的“安全性”和“营养性”,在营养强化面粉的卫生指标中“不得检出”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等。

美国不禁增白剂因有《良好生产规范》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争论双方无意中忽略了美国之所以“不限量”加过氧化苯甲酰的一个重要条件,即企业的添加必须遵照《良好生产规范》。

    《良好生产规范》是被全球公认的对食品、医药产品和医疗设备生产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和管理的认证体系。《良好生产规范》认证对生产和实验室的环境采取综合办法来进行测试,被抽样统计的产品将不仅强调生产过程进行监控,而且生产出的终端产品也得进行抽样检查。其重要特质是对生产各个环节都要求实施监控,并还将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如果检查生产设备不合格,生产出的产品也不合格。

    然而,我国目前对食品质量的监管限于事后监管。如果面粉中添加的过氧化苯甲酰超标,也只在终端市场的抽查中才能发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谈论“及时发现、遏制不法分子一味为了增白,又节省成本,往面粉里添加钛白粉、滑石粉,或其他更为有害而又不知的物质”。

    本版稿件均据《南方周末》

王晓亮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