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法制晚报》的调查统计显示,与2007年相比,2008年的贪官更"年轻"了,平均只有50.8岁,比上一年度的53.3岁年轻了两岁半。在对年龄的细分上,数据显示,贪官的年龄分布更均衡化,51-55岁、56-60岁的贪官均占了样本量的2成以上。而在2007年的统计中,51-55岁为最集中的年龄段,占总样本数的42.4%。
●调查说明●
时间:2008年11月-2009年2月
范围:新华社、 《人民法院报》2008年公开报道的贪腐案例
对象:被判刑的处级(含副处级)及以上的涉案党政官员和国有企业高管
数量:100起
内容:年龄、学历、判决书认定罪行
平均不到51岁
在搜集的100个贪官的样本中,有78人可以通过报道查到年龄,就这78人而言,2008年判刑的贪官“年轻”了,平均年龄比2007年下降了2.5岁,为50.8岁。
样本中,最“年长”的贪官是66岁的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武龙,2008年1月,其因收受贿赂683万余元,一审被判处死缓。
在2007年的统计数据中,贪官年龄分布比较集中,51-55岁最为集中,占统计数据总样本数的42.4%,出现了五旬贪官“一枝独秀”的状态。
在2008年的统计数据中,贪官年龄有效样本是78个,在这78个可查到年龄的贪官中,46—60岁之间的超过6成。具体分析,46—50岁、51—55岁、56—60岁的三个年龄段呈比较均衡的分布状态,均超过20%。
职务
9成位居处局级
在2008年,处局级干部犯罪仍然高发。在100个有效样本中,部级官员为3人,局级干部为35人,而处级干部的比例最高,有62人。在对各年龄段的职务情况进行统计时发现,在78个有效样本中,40岁以下的8个涉案官员全部是处级,而41-60岁之间的被判刑的处级和局级贪官分布基本上呈均衡状况。
分析
年轻官员“免疫力”差
针对样本中落网贪官年轻化的趋势,反腐学者、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何增科认为,每年有大量贪官被判刑,100个样本的调查量和每年实际数量相比,也许会有一些偏差,但总体上能反映我国贪腐官员的大体情况。
何增科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官员都有可能贪污贿赂,重要的是要理解贪官的行为动机和制度诱因,越来越多年纪较轻的贪官走上了腐败道路,应该引起重视。
为什么现在贪官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小?何增科分析,年纪较轻的官员因为胆子比较大,抵御诱惑的免疫能力也比较差,面对形形色色的物质诱惑,更容易走上腐败道路。
年龄一刀切有弊端
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何增科认为,贪腐和年龄的关联度体现在晋级上。在权力、利益、声望等多重目标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官员往往需要在追求一种目标的时候压制自己对其他目标的渴望。
如在官员仕途升迁有望的情况下,为了追求职务上更上一层楼,官员会更加严格地约束自己远离贪污贿赂,而在仕途升迁无望情况下则会转而追求金钱享受等。
另外,年轻人普遍对自己的仕途前景看好,例如,认为科级可以晋升为处级,所以能够控制一时的“贪欲”,但一旦发现自己仕途渺茫,“前进”的道路走不通了,就转身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
何增科说,目前选拔干部的时候,年龄是很重要的考查标准,越是在基层,晋职升迁的竞争就越残酷。
以在基层工作的乡镇工作人员为例,如果到了29岁还不能当上乡镇书记的话,基本上就没有再升迁的机会。
而在县里,到了39岁还没有进入书记或县长的干部储备序列,则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针对各个年龄段的样本趋于均衡化,何增科强调,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对不同级别干部晋升的年龄限制,使许多干部在45岁、39岁甚至29岁就失去了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使许多超出某一年龄的干部觉得自己再努力工作也无法获得升迁,转而追求其他目标,那些选择追求金钱享受的人则很快就走上了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