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马明哲 |
因6600多万元“天价年薪”去年备受舆论压力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明哲,决定2008年不领薪酬,以“零薪酬”的方式显示与全体员工共渡时艰和谋求业绩增长的决心以及诚恳接受社会批评之意。
投资失败业绩重挫
2008年的中国平安可谓流年不利:年初的再融资风波、“高薪门”,到金融海啸中富通投资的巨亏,导致昔日这个资本市场的宠儿业绩重挫。此前,投行界人士普遍猜测马明哲薪酬将会下降50%以上,主要依据在于平安的薪酬体制是与绩效高度挂钩。在高管薪酬中占80%的业绩奖金及期权兑现可能受到影响。
2007年年报显示,中国平安连续第二年成为最贵A股高管的聚集地,掌门人马明哲的税前薪酬达6616.1万元,其中底薪约400余万元,约占7%,其余93%是奖金与期权。
以马明哲为首的高管层的高薪,源于平安的薪酬制度及长期激励计划。随着2007年中期该公司长期激励计划的首次支付,4.93亿元的奖金被超过400名中国平安员工分享,这使得马明哲的税前年薪达到天价的6600多万元。
2008年,世事巨变。金融海啸,股灾,投资失利,融资时机不当等等,一夜间把马明哲这个一年前的金融明星推入负面批评的漩涡,他的高薪成为舆论火力轰击的焦点。
马明哲作出连底薪都不领取的决定,由此成为真正的“白领”,在2008年全年颗粒无收。
只是个人行为
中国平安新闻发言人24日向媒体表示:“2008年公司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形势和公司业绩均受到影响,董事长马明哲希望以不领取薪酬的方式,与公司上下及全社会一起共渡难关。”
不过,此举属于马明哲个人行为,该发言人表示,“中国平安仍会坚持绩效导向的薪酬机制和国际化人才机制。”据称,中国平安即将于今年4月公布2008年公司年报及详细披露高层薪酬。
今年回归主业
平安一位内部人士认为,根据对2008年基本业务的判断,如果不是富通事件的影响,平安的成绩单本来还是不错的。“富通投资的惨重损失使马明哲深感痛心,公司高管层曾经就这事连开了几天的闭门会议来反思。‘零年薪’的决定就是在这之后不久作出的。”
当然这也是表示一种姿态,希望和全体员工共度时艰,激励他们拿出好的业绩。
去年底平安内部还立下军令状,誓要在2009年重登业务新高峰。马明哲在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说,在海外折戟之后,将回归主业和专注国内市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延伸阅读 高管限薪要靠制度规范
降还是不降,该降多少,降的是基本工资还是绩效工资,不能由高管自己本身来决定,而要靠制度和考核说了算。
要让这一轮“中国式限薪”不仅止步于“均贫富”式的情绪化宣泄,也不是为了平息公众的不满不得已而为之,而是真正成为国企高管薪酬制度改革的开端,尚要靠制度规范。
国企高管高薪备受关注,因为其职位往往是一纸行政命令决定的,“高官”与“高管”的行政纽带天生就带有不公平色彩。与此同时,对国企管理层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公司业绩究竟有多少可以归功于管理层,有多少得益于垄断地位带来的制度性收益,又有多少属于周期性“靠天收”,目前尚缺乏一个相对完备、有说服力的考核体系。
避免高管限薪流于形式,要靠制度来规范。设置好切实可行的科学薪酬制度,增强高管薪酬体系的透明度,还要充分把考核落到实处。否则,降还是不降,该降多少,降的是基本工资还是绩效工资,不能由高管自己本身来决定,而要靠制度和考核说了算。
避免高管限薪有名无实,还必须有相对应的惩罚机制。因此,对那些明里限薪、暗里涨薪的变相涨薪行为,一旦发现就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充分发挥制度的威慑作用。
(新华)
链接 马明哲:贡献对得起年薪
马明哲2007年的年薪是6600多万元,这引发了许多人的质疑,对此,他向记者回应称:“我们也在关注市场对薪酬的评论。平安高管的薪酬都是聘请独立的薪酬公司制定出来的,并经薪酬委员会、股东大会、董事会批准的。薪酬制度的制定是否存在不足,我们也在认真听取意见,但平安整个薪酬制度是合法合规的,执行董事包括我的薪酬都是在对外公告中公布的。”
有人也曾提出,“马明哲能否也像台湾首富王永庆那样做到不领工资。”针对这点,马明哲接受媒体采访时笑称,“王永庆不领工资,因为他是老板,而我是打工的。我是职业经理人,肯定是要领薪酬的,最重要的是我的贡献和表现对得起这份薪酬。”
他说,“作为职业经理人要履行自己的职责,董事会根据我的表现给我薪酬。我不是完全为了收入从事这份工作,20年来我把平安带入世界500强,是我最大的荣耀。我不会像王永庆那么伟大,不领薪酬,因为我不是老板。”
(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