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公务员成了职场倦鸟?

    一份针对公务员职业倦怠进行的调查显示,96.3% 的受测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其中有 39.1% 的人出现了中等程度以上的职业倦怠。

    在政界,“倦怠”依然是一个含混、敏感、私下的话题,即便在商界它早已获得共识,并且在各类调查数据上一次次被证实真实存在。

    在领导眼中,那只不过是下属“ 有情绪、不在状态”;在公众眼中,那是被诟病的“缺乏职业道德、无病呻吟”;即便公务员自己,也尽量回避“倦怠”二字,而将其看作“身累了、心累了”。

    没有人愿意将公务员与“倦怠”两个字联系起来。当工作倦怠向公务员袭来的时候,伤害的却是公务员个体的职业发展、心理健康,政府机构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乃至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

    “倦怠”来袭

    一天的工作是否让你感觉身心疲惫?你是否对工作不像以前那样热心?你是不是开始怀疑自己所承担工作的意义?你是否感觉在单位里的贡献越来越小?如果你的回答为“是”,那么,你有可能进入了职业倦怠期。

    以上诸问,来自山西省吕梁市副市长成锡锋所做的一份问卷调查,近3年,他致力于对公务员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得出“受测者96.3%的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其中有39.1% 的人出现了中等程度以上的职业倦怠”的调查结论。

    职业倦怠,对政界来说是一个敏感话题,尽管成锡锋不是第一个喊出“倦怠来了”的人,但是他行走于官场的特殊身份,无疑让讳疾忌医的公务员群体,开始正视“倦怠来袭”。

    职场“倦鸟”

    王艺,39岁,在同事眼中,他勤奋敬业,但是在他自己看来,每天面对那些忙不完的工作,感觉自己就是一头老牛,被拖着往前走,每一步都特别被动和吃力,像是被掏空了。

    身心疲惫、成就感低落,这样一种常态化的生存状态,在整个公务员群体中屡见不鲜。只是,人们还没有将其与职业倦怠画上等号。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职业倦怠应该等同于坊间所谓的“不在状态”。

    的确,“不在状态”的公务员尽管是极少数,但更容易引起关注。2009年3月,湖北省云梦县两名公务员因“不在状态”被责令停岗3个月;而在此之前,岳阳市出台一个《“不换状态就换人”的实施意见》,一口气处理了103名“不在状态”干部。其实,王艺与那些因“不在状态”被处分的公务员一样,都存在职业倦怠的“症候”,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中国人民大学李超平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职业倦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这一概念有三个基本的维度,即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 专家说法

职业倦怠的“病耻感”

    日前,一则发生在河南的新闻令人啼笑皆非,人们在政府网站上发现,开封市副市长的讲话中竟然出现“构建和谐平安漯河”的字眼。原来,为领导捉刀写讲话稿的秘书人员,拷贝了一篇漯河领导同类题材的讲话稿。去年9月,四川省巴中市3名公务员,因为将放假通知中的“中秋节”写成“端午节”而陆续去职。

    一位专家透露,目前也有少数部门开始重视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并聘请专门机构进行心理干预和相关培训,但是专家拒绝透露培训的具体情况,原因是在合作协议上签订了保密条款。正是这种将公务员职业倦怠视为拿不上桌面的暧昧态度,让政府部门对此现象“治”重于“防”,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说,缺乏有效的事前控制。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心理学家荣格就曾经提醒人们,要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职业倦怠,就是一个急速成长的社会在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遭遇。对公务员来说,职业倦怠的“病耻感”只会给自己带来挥之不去的阴影;对公共部门来说,暧昧态度也只会减损整个社会的公共福利。

    有“被掏空了”感觉的王艺,工作中缺乏活力,时常有挫折感和紧张感,这属于典型的情绪耗竭;而那些“窗口单位”利用上班时间打牌、上网的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的态度冷漠就被称为“去人性化”。由此可见,公务员的职业倦怠不仅仅反映在行为上,更反映在态度上。

    在中国,公务员难道也变成了一只职场“倦鸟”?

    早在2004年12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其主持的一项题为《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的报告,就曾提出公务员是工作倦怠比例最高的职业之一。这项基于网络调查的研究结论,一直被人们视为不可靠的“媒体幻觉”。不断升温的公务员报考热,让人们无法将这一让人趋之若鹜的职业与“倦怠”两个字挂上钩。

    公务员群体职业倦怠到底处于何种水平?成锡锋围绕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开始了其长达3年的研究工作。243份有效问卷给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政府部门公务员有着职业倦怠的表现;出现中等程度以上情绪衰竭的人占比46.5% ,另有5.3% 的人出现严重的情绪衰竭现象;而61.7% 的人则出现了中等程度以上的“去人性化”,8.2% 的人有较为严重的玩世不恭倾向。

    易感人群

    在机关,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人,他们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总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手头工作;他们事事追求完美,不能容忍工作中出现一点瑕疵;他们能够挑战极限压力,习惯突击完成工作;他们有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追求进步的愿望。这些“工作狂”,精力旺盛、渴望成功、勇于担责,具备了成为领导者的所有优秀品质,但是研究发现,他们恰恰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易普斯咨询公司首席顾问张西超说,这些人属于典型的“A 型性格”,“高强度的张力,让他们燃烧得快,枯竭得也快,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张西超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持续的紧张和压力带来的职业倦怠的危害。

    “一个两天前吹的气球,一个刚吹的气球,然后把两个气球都放了气。之后,你就会发现两天前吹的气球软软的,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而刚吹的那个却复原了。前一个为什么不能复原呢?就是持续的张力导致的,刚吹起来的气球虽然也有张力,但是容它缓一口气,就可以复原。”张西超说。

    在成锡锋的研究中,他发现省直机关公务员倦怠程度明显低于市、县、乡级公务员,而且越到基层倦怠程度越高,“基层工作具体、琐碎,需要直接面对的矛盾、问题也很多,极易引起倦怠;另外基层公务员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面临较强的压力,这也容易加深倦怠程度”。

    成锡锋还发现,普通公务员的倦怠程度明显高于有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而且级别越高,倦怠程度相对越低。他认为这与领导干部所拥有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工作阅历以及领导岗位带来的自我效能感有很大关系。

王晓亮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