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日,知名反腐学者、中央党校教授林喆在接受《法制日报》专访时谈当前反腐领域的两个新动向。
|
中纪委近日下发9号、10号文件,成为当前所有县级纪委的“最大命题”。有基层纪检干部用“春天来了”形容文件给他们带来的感受,更理性的分析是,在大家印象中近年职能有所“虚化”的县级纪委,将重获制度上的重视,或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拐点。
意外礼物
9号、10号文件的核心是对县级纪委扩权、扩编,意味着近年职能有所“虚化”的县级纪委,将重获制度上的重视,或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拐点。
5月份,舒洪波进京参加全国首次县纪委书记大培训,意外地收到两份礼物——中纪委9号、10号文件。舒洪波认真看了一遍后,深知其中的分量,马上将其传真回县纪委,让班子成员赶紧组织学习传达。
舒洪波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纪委书记。他的直觉没错。这两个文件当即成为培训班上讨论的主要话题,时至今日,更扩展成为所有县级纪委的“最大命题”。
9号、10号文件的全名分别为《关于加强地方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办公办案装备配置标准和实施办法的通知》,核心是对县级纪委扩权、扩编。
一些县纪委书记介绍,文件既有对县级纪委政治地位的加强,比如资历相同的常委,担任纪委书记的排在前面,比如监察局长参加或列席县长办公会,比如适当增加纪委编制等;亦有具体的经费和装备保障,比如2人一台电脑,4人一台打印机,7人以下配置一辆汽车,8到15人配置2辆,16到30人配置3辆等,而且经费都由中央和省级负担。
有基层纪检干部用“春天来了”形容文件给他们带来的感受,更理性的分析是,在常人印象中近年职能有所“虚化”的县级纪委,将重获制度上的重视,或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拐点。
现实困境
前任纪委书记要经费,是给常务副区长打电话,“ 你来我办公室一下,商量个事。”但轮到他这里,却是他要去常务副区长的办公室,看对方有没有空。
如果了解县级纪委的实情,“春天”并不算夸大。
一位西部地区的县纪委书记告诉记者,他2006年参加省里的培训班。因为常委排名基本是按照各个常委的资历来排,这拨新上任的纪委书记很快发现彼此都是“后排的”,一些年轻的纪委书记排名甚至倒数一二,便相互打趣。有一个区纪委书记在发言时还感慨说,前任纪委书记要经费,是给常务副区长打电话,“ 你来我办公室一下,商量个事。 ” 但轮到他这里,却是他要去常务副区长的办公室,看对方有没有空。
另一位东部地区的县纪委书记刚上任,办的第一个案子是县粮食局长违纪案,纪委查实后建议开除党籍,但到了县委常委会上,建议则变成了留党察看。怎么办?该县所属市的纪委常委会的意见还是开除党籍,最后,案子又摆到了市委常委会上。常委会请示了上级以后做出了决定,粮食局长最终被开除党籍。虽然最后的结果是县纪委书记的意见被采纳了,但一番“车轮战”下来,他已知道了其中的艰难。
桑植县纪委书记舒洪波亦有同感。
“过去办案件是成绩,讲反腐败斗争,现在讲的是惩防体系建设,防止腐败也是成绩。”初到桑植,舒洪波就被熟悉情况的朋友告诫,要注意工作方式和查案力度。
一位纪检干部说,“案子办多了,遭嫉恨。”桑植的几个办案干将几乎都有被受查处人员责骂的经历。即便是调离纪委,安排出去后在外单位也容易受排挤。有一位老纪检干部临退休前被安排到财政局,恰恰财政局曾经有一些干部被他查处过,结果欢迎会那天场面十分冷清。
“干部对纪委的人一般是两种感觉,又怕,又恨。”一位基层纪委干部说。还有更现实的经费问题。以桑植为例,因为该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县纪委30人,每年财政安排的工作经费只有26万元,人头经费不足一万,只有政法系统的一半。电话、电脑、汽油、 过路费、 办案费除掉以外,每年经费缺口都有几十万。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的县纪委书记都不能回避经费缺口这个问题。
过去那种纪委爱办经济案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10年前有个教育局的案子涉及30多万的违纪资金,县委书记当时曾专门叮嘱纪委书记,说教育部门也很艰难,那30万就不要收缴了。等纪委书记一去省里学习,纪委在家负责的副书记则立马将那30万收了上来。纪委书记回来很尴尬,一问,下属两手一摊,“不收咋办?大家一包包的条子报不了,咋过年?”
还有一个区县纪委书记们不便明说的现实状况是,十七大后,“书记减副”,纪委书记不再担任副书记,只是常委的纪委书记们普遍感到了前后落差。“前任纪委书记是县委副书记,同时分管政法、纪检、信访和稳定,意见往往很有分量。但现在发现有些变化。”舒洪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