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厦门市委书记位置空缺33天后,经中共中央批准,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于伟国履新此职。现年54岁的于伟国,老家是山东文登。他是厦门政界的“空降兵”,在厦门市的任上逐级升迁。
在厦门市委书记位置空缺33天后,经中共中央批准,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于伟国履新此职。
6月10日下午,厦门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于广洲到会,并宣布于伟国担任厦门市委书记一职。
两年多前的2007年2月5日,于伟国曾到厦门宣布刘赐贵任厦门市市长,现在,他们成了最紧密的搭档。更早前的2005年,于伟国在厦门市委副书记任上调任福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这次重回厦门任职,也算是再续前缘。
“空降”厦门
1995年8月,于伟国“空降”福建省厦门市,挂职任市长助理
现年54岁的于伟国,老家是古时学风昌盛的山东文登(现属威海市)。他是厦门政界的“空降兵”,在厦门市的任上逐级升迁。
于伟国18岁参加工作,最早为江苏省太仓长江化工厂工人。后历任太仓布厂干部、厂党支部副书记,太仓县城厢镇团委书记。
1979年9月,于伟国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专业,1983年7月毕业后就成为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干部。两年半之后,1985年12月起,他就升任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副处级调研员、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副处级调研员。
1987年5月,于伟国任邓小平研究组生平小组副组长。4年之后,1991年5月,他升任中央办公厅秘书局正处级、副局长级干部。
又四年后,1995年8月,于伟国“空降”福建省厦门市,挂职任市长助理。1997年12月,他任厦门市市长助理、市政府党组成员。1999年4月,升任厦门市副市长。
1999年震惊中外的“远华案”爆发,中共福建省委对厦门市委班子作出调整,任命张清钳(中央专案组成员)为厦门市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同时任命于伟国为厦门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1999年11月)。
次年5月,于伟国任厦门市委常委、秘书长。此后的2001年8月,任厦门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2002年5月,任厦门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
2005年1月,于伟国调任福建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正厅级)。一年后的2006年8月,于伟国升任福建省委组织部部长,11月,成为省委常委。
支持台商
于伟国在厦门任上对台商工作很支持,互动较多
长期的组织部长岗位,或许给外界留下了于伟国的政工干部印象。但追溯其参政轨迹,亦能看出他在厦门市的经济、对台等多方面工作上已有积累。
在于伟国担任市长助理期间,他积极参与并推动《厦门市旅游行业发展规划纲要》于1995年11月出台。4年后,汕头市党政考察团赴厦门学习考察城市规划,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于伟国在接受《汕头日报》记者采访时,用“高、远、特”三字概括:高起点规划,从长远计划,挖掘不可替代的旅游特色。
作为首届“台交会”(厦门每年举办台湾商品交易会)组委会副秘书长和厦门市市长助理,于伟国也积极推动厦门挂牌成立“对台贸易促进中心”,使之成为此后台交会的承办机构,并承担起拓展对台贸易的重任。
10日,听说于伟国任厦门市委书记,厦门台商协会名誉会长吴进忠对记者说:“老领导回来了,很高兴!”他说,于伟国在厦门任上对台商工作很支持,互动较多。
履新感言
厦门要进一步发挥在海西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于伟国10日表示,厦门要进一步发挥在海西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着力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要打造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于伟国还表示,自己要勤政廉洁,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管好家属,管好身边工作人员。
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于广洲当日在厦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称,考虑到厦门是经济特区,是海西发展龙头,是两岸交流合作重要前沿平台,处于重要和特殊的位置,由一位熟悉厦门情况的中共福建省委常委来担任中共厦门市委书记,对工作比较有利。
在厦门市委书记位置空缺33天后,经中共中央批准,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于伟国履新此职。
6月10日下午,厦门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于广洲到会,并宣布于伟国担任厦门市委书记一职。
两年多前的2007年2月5日,于伟国曾到厦门宣布刘赐贵任厦门市市长,现在,他们成了最紧密的搭档。更早前的2005年,于伟国在厦门市委副书记任上调任福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这次重回厦门任职,也算是再续前缘。
“空降”厦门
1995年8月,于伟国“空降”福建省厦门市,挂职任市长助理
现年54岁的于伟国,老家是古时学风昌盛的山东文登(现属威海市)。他是厦门政界的“空降兵”,在厦门市的任上逐级升迁。
于伟国18岁参加工作,最早为江苏省太仓长江化工厂工人。后历任太仓布厂干部、厂党支部副书记,太仓县城厢镇团委书记。
1979年9月,于伟国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专业,1983年7月毕业后就成为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干部。两年半之后,1985年12月起,他就升任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副处级调研员、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副处级调研员。
1987年5月,于伟国任邓小平研究组生平小组副组长。4年之后,1991年5月,他升任中央办公厅秘书局正处级、副局长级干部。
又四年后,1995年8月,于伟国“空降”福建省厦门市,挂职任市长助理。1997年12月,他任厦门市市长助理、市政府党组成员。1999年4月,升任厦门市副市长。
1999年震惊中外的“远华案”爆发,中共福建省委对厦门市委班子作出调整,任命张清钳(中央专案组成员)为厦门市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同时任命于伟国为厦门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1999年11月)。
次年5月,于伟国任厦门市委常委、秘书长。此后的2001年8月,任厦门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2002年5月,任厦门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
2005年1月,于伟国调任福建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正厅级)。一年后的2006年8月,于伟国升任福建省委组织部部长,11月,成为省委常委。
支持台商
于伟国在厦门任上对台商工作很支持,互动较多
长期的组织部长岗位,或许给外界留下了于伟国的政工干部印象。但追溯其参政轨迹,亦能看出他在厦门市的经济、对台等多方面工作上已有积累。
在于伟国担任市长助理期间,他积极参与并推动《厦门市旅游行业发展规划纲要》于1995年11月出台。4年后,汕头市党政考察团赴厦门学习考察城市规划,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于伟国在接受《汕头日报》记者采访时,用“高、远、特”三字概括:高起点规划,从长远计划,挖掘不可替代的旅游特色。
作为首届“台交会”(厦门每年举办台湾商品交易会)组委会副秘书长和厦门市市长助理,于伟国也积极推动厦门挂牌成立“对台贸易促进中心”,使之成为此后台交会的承办机构,并承担起拓展对台贸易的重任。
10日,听说于伟国任厦门市委书记,厦门台商协会名誉会长吴进忠对记者说:“老领导回来了,很高兴!”他说,于伟国在厦门任上对台商工作很支持,互动较多。
履新感言
厦门要进一步发挥在海西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于伟国10日表示,厦门要进一步发挥在海西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着力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要打造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于伟国还表示,自己要勤政廉洁,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管好家属,管好身边工作人员。
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于广洲当日在厦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称,考虑到厦门是经济特区,是海西发展龙头,是两岸交流合作重要前沿平台,处于重要和特殊的位置,由一位熟悉厦门情况的中共福建省委常委来担任中共厦门市委书记,对工作比较有利。
陶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