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策层对明年政策的基调,可能仍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会“增强灵活性”。
《瞭望》周刊11月16日载文称,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可能提前在11月底召开。会议将回顾一年得失,确定并部署2010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
按多年惯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年底召开,一般在12月份。从历史记录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经多次在11月份召开,今年从习惯上的12月初提前到11月底,在时间上并无本质差别。而会期的提前,或可认为是决策层对明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调控的基本方针,已经达成基本共识。
政策在延续中转换
综合各方面信息获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要明确的框架,应当包括三个基本点:第一,决策层的共识是要全面肯定一揽子计划,对保持经济走出低谷、保持增长的作用予以肯定。第二,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分别继续积极和适度宽松。第三,明年的调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目前看来,决策层对政策的正式基调,仍然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在应对金融危机和4万亿刺激计划出台并实施一周年之际,此次会议确定的中国明年宏观政策走向备受关注。
中国日益亮丽的月度经济数据显示内在经济增长强劲,三季度GDP增长8.9%,四季度预计将超过9%。
随着扩张性政策的实施,通胀预期和资产泡沫越来越成为社会的普遍隐忧。因此,《瞭望》周刊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把“调结构、防通胀”作为重点。但也有专家认为,扩张性政策何时退出才是未来政策的重点,而且该议题牵扯着市场敏感的神经。
在经济复苏上不稳固、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既调结构又防通胀,一旦把握得不好,出拳太猛,很可能造成“踩两脚刹车”现象,其结果将阻碍经济复苏的进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认为,明年中国如果继续实行宽松的经济政策,有可能助长泡沫的形成。但如果过早地收紧货币政策,又担心经济二次探底,所以需要宏观调控政策的转换。
货币政策突破口
然而,可能的突破口仍然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说,预计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为10%,但是全年增速预计在9%,主要原因是明年的信贷增速要下来,预计投资增速会放慢。
央行公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10月份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速32%。该数据创下14年来最高水平,且连续第二个月高于广义货币供应量(M2),意味着企业和居民存款更趋于活期化。
从监管层面来看,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9年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议上要求,下一步各地要严禁发放打捆贷款;不得签署无特定项目的大额授信合作协议;对出资不实,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运用制度不健全的融资平台,要严格限制贷款,落实风险防范。
与此相呼应的是,10月份两类主要银行在信贷市场表现波澜不惊,正静静等待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宏观政策的定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把笼罩在银行头上的信贷迷雾渐渐驱散。”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分析说,“会议关于明年宏观政策的定调,将直接影响银行在年底和明年初的放贷策略。”
今年前10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超8.9万亿元,预计全年将破纪录达10万亿元。明年仍会保持新增贷款的一定额度,但应该会低于今年的水平,有人估计应为6万亿元-8万亿元。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由于今年前九个月M2和信贷高速增长,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这个因素导致的通胀预期已经形成,不能逆转。有必要在通胀达到一年期的存款利率(2.25%)之前(如CPI同比上升幅度达到1.5%时)就开始小步加息。 据《财经》
《瞭望》周刊11月16日载文称,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可能提前在11月底召开。会议将回顾一年得失,确定并部署2010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
按多年惯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年底召开,一般在12月份。从历史记录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经多次在11月份召开,今年从习惯上的12月初提前到11月底,在时间上并无本质差别。而会期的提前,或可认为是决策层对明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调控的基本方针,已经达成基本共识。
政策在延续中转换
综合各方面信息获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要明确的框架,应当包括三个基本点:第一,决策层的共识是要全面肯定一揽子计划,对保持经济走出低谷、保持增长的作用予以肯定。第二,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分别继续积极和适度宽松。第三,明年的调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目前看来,决策层对政策的正式基调,仍然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在应对金融危机和4万亿刺激计划出台并实施一周年之际,此次会议确定的中国明年宏观政策走向备受关注。
中国日益亮丽的月度经济数据显示内在经济增长强劲,三季度GDP增长8.9%,四季度预计将超过9%。
随着扩张性政策的实施,通胀预期和资产泡沫越来越成为社会的普遍隐忧。因此,《瞭望》周刊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把“调结构、防通胀”作为重点。但也有专家认为,扩张性政策何时退出才是未来政策的重点,而且该议题牵扯着市场敏感的神经。
在经济复苏上不稳固、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既调结构又防通胀,一旦把握得不好,出拳太猛,很可能造成“踩两脚刹车”现象,其结果将阻碍经济复苏的进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认为,明年中国如果继续实行宽松的经济政策,有可能助长泡沫的形成。但如果过早地收紧货币政策,又担心经济二次探底,所以需要宏观调控政策的转换。
货币政策突破口
然而,可能的突破口仍然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说,预计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为10%,但是全年增速预计在9%,主要原因是明年的信贷增速要下来,预计投资增速会放慢。
央行公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10月份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速32%。该数据创下14年来最高水平,且连续第二个月高于广义货币供应量(M2),意味着企业和居民存款更趋于活期化。
从监管层面来看,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9年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议上要求,下一步各地要严禁发放打捆贷款;不得签署无特定项目的大额授信合作协议;对出资不实,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运用制度不健全的融资平台,要严格限制贷款,落实风险防范。
与此相呼应的是,10月份两类主要银行在信贷市场表现波澜不惊,正静静等待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宏观政策的定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把笼罩在银行头上的信贷迷雾渐渐驱散。”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分析说,“会议关于明年宏观政策的定调,将直接影响银行在年底和明年初的放贷策略。”
今年前10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超8.9万亿元,预计全年将破纪录达10万亿元。明年仍会保持新增贷款的一定额度,但应该会低于今年的水平,有人估计应为6万亿元-8万亿元。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由于今年前九个月M2和信贷高速增长,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这个因素导致的通胀预期已经形成,不能逆转。有必要在通胀达到一年期的存款利率(2.25%)之前(如CPI同比上升幅度达到1.5%时)就开始小步加息。 据《财经》
专家观点:华生 刺激政策应淡出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22日在2009年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上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应该是我们改变宏观经济刺激政策方向和淡出的时候。
华生表示,扭曲的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扭曲了投资的成本并导致了扭曲和不合理的投资行为,近期中央启动能源资源价格改革非常正确,但是内容基本上还是调价,还是价格改革,而不是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当前要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退出赢得时间,真正启动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变革。
华生表示,扭曲的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扭曲了投资的成本并导致了扭曲和不合理的投资行为,近期中央启动能源资源价格改革非常正确,但是内容基本上还是调价,还是价格改革,而不是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当前要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退出赢得时间,真正启动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变革。
厉以宁 货币政策不宜变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在同一场合表示,中国的经济回升基础并不巩固,所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不宜改变,对于当前信贷资金过多的情况应该做结构分析。
厉以宁认为,当前中国信贷量应该从信贷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当前的问题是流入虚拟经济的货币过多,而流入实体经济的货币过少,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其导入实体经济领域,单纯进行货币政策总量调控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据《第一财经日报》
厉以宁认为,当前中国信贷量应该从信贷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当前的问题是流入虚拟经济的货币过多,而流入实体经济的货币过少,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其导入实体经济领域,单纯进行货币政策总量调控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据《第一财经日报》
媒体声音
《第一财经日报》:非常规政策将逐步淡出
“年度重头大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近期举行,根据此前《瞭望》新闻周刊披露的信息,调结构、防通胀成为此次会议的重点内容,但是宏观政策的进退最受各方关注。在当前经济复苏仍然不稳固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刺激政策不会整体退出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而决策层最近也频繁表态,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而学界预测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会对一揽子刺激政策作出大规模的调整和转向。但面对资产价格大幅上涨、通胀预期再度抬头等诸多矛盾,一些非常规的刺激政策必将逐步弱化和淡出。”
《瞭望》:当前六大矛盾
《瞭望》杂志提出了当前的六大矛盾:其一,4万亿投资是不是“鼓励”了产能过剩?其二,“保八”是不是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相左?其三,经济增长是不是对冲了结构调整?其四,扩大投资是不是加剧了消费不足?其五,信贷增长是不是导致通胀预期的“元凶”?其六,“国进民退”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
《中国经营报》:更多的灵活性
消息人士透露,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政策框架和主基调不会改变,但在明年的具体操作上,会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明年宏观调控用‘走钢丝’形容更为贴切。扩张性政策用力过猛,会引发投资过快和通货膨胀。政策过早退出,会引发经济第二次下滑。与往年不一样,明年的政策可能不会一成不变,随着经济形势发展和变化,政策着力点会有所变化。”这位消息人士说。
《瞭望》:当前六大矛盾
《瞭望》杂志提出了当前的六大矛盾:其一,4万亿投资是不是“鼓励”了产能过剩?其二,“保八”是不是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相左?其三,经济增长是不是对冲了结构调整?其四,扩大投资是不是加剧了消费不足?其五,信贷增长是不是导致通胀预期的“元凶”?其六,“国进民退”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
《中国经营报》:更多的灵活性
消息人士透露,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政策框架和主基调不会改变,但在明年的具体操作上,会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明年宏观调控用‘走钢丝’形容更为贴切。扩张性政策用力过猛,会引发投资过快和通货膨胀。政策过早退出,会引发经济第二次下滑。与往年不一样,明年的政策可能不会一成不变,随着经济形势发展和变化,政策着力点会有所变化。”这位消息人士说。
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