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9日,全国近百万名考生参加了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下称“国考”),这一数字在2007年还仅是53万。短短几年之内,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数就增加了近一倍。
有专家认为,公务员考试降温最终还是要靠市场,需要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还有专家则认为,公务员考试降温需要进行行政体制的改革,让普通人占有更多的资源,在市场经济中树立创业榜样。
国考的错位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务员热是一个正常现象,只要就业困难没有得到缓解,公务员考试就不会降温。
但吴江表示,大部分应届生其实并不适合参加国考。今年国家公务员招考的职位中有70%是要求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只有30%是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国考的基层导向是政府向广大应届毕业生发出的一个重要信号,希望更多的毕业生能从基层做起,了解中国基层社会是对公务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吴江说。
而1.5%的超低录取比例和考试题目的不可猜测性,也导致大多数考生只是将其当做一次找工作笔试的机会。参加考试的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财经新闻系应届本科毕业生曾临对记者表示:“像准备正式考试那样认真准备国考的人,100个人当中有20个就不错了,很多人根本就不复习,临考的晚上看看题型就上考场了。”她周围绝大多数参加国考的人都只是去碰碰运气而已。
而参加国考的人也不只是大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表示,国考人数飙升如此之快,原因在于这个考试是向整个社会开放的,对于个人来说只不过是参加一次考试,代价不高,所以报名人数就显得比较集中。
非理性选择
对于“8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来说,内心当中充满矛盾,一方面是希望个人理想能够实现,而另一方由于教育的高昂成本,让他们急需找到一份相对高回报的工作。近年来公务员待遇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让公务员岗位的吸引力大增。
毛寿龙表示,上世纪90年代初很多官员下海,而如今情况却反了过来,这表明这些年政府在市场中地位增强了。公务员考试热折射出政府权力的增强已经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之中。由于政府掌握了太多的权力和资源,求职者预期进入公务员体系有更好的前途。
“考公务员对于个体来说是一个理性选择,但对社会来讲则成为了一种非理性的选择,造成了社会结构本身的不平衡。”毛寿龙说,如果公务员吸纳太多的社会精英,对于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公务员的工作是提供公共服务,是消耗性的,并不需要太多的创造性和冒险性。吴江也认为,虽然治党治国也需要社会精英,但如果太多的精英选择“坐机关”而不是去创业,这个社会也将逐步失去活力。
创业教育需要强化
吴江认为,公务员考试降温最终还是要靠市场,需要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比如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中国的教育也需要强化创业教育。在欧洲,大学生创业率占到25%,而在中国却是1%。
毛寿龙则认为,公务员考试降温需要进行行政体制的改革,让普通人占有更多的资源,在市场经济中树立创业榜样。这种榜样不仅要有经济地位,更要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道德地位,以便吸引更多的社会精英投身到市场经济的第一线上,这将对社会的发展大有助益。
据《第一财经日报》
最争议>>
片段阅读“是非多”
●真题举例:21世纪法国著名语言作家拉封·丹笔下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
北风呼呼地刮,想让凛冽的狂风刮走人们身上的衣服,结果行人为抵御寒冷侵袭,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动,温暖和煦,行人觉得很暖和,便解开纽扣,脱掉了大衣。南风获胜。
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
A.方法得当柔可克刚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点评 钻进作者的心坎里想问题
这道题是典型的隐含主旨题,推断作者的意图,提问方式是意在暗示要学会一步引申。再结合具体的材料,是北风和南风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方法选择问题,北风凛冽,效果却不好,南风温和,效果非凡,作者的支持点无疑是站在南风的角度上,所以答案最佳为A,方法得当柔可克刚。
其他选项中,具有迷惑性的是D。但这句古语讲的是利用工具的问题,材料没有体现。
最难>>
说话容易“言语”难
●真题举例:从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工程”计划启动之日起,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基因争夺战。因为谁拥有专利,就意味着谁能够在国际上获得 基因产业的“王牌”,谁就能拥有今后基因开发的庞大市场。
为此,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大量地将阶段性研究成果 申请了专利。
依次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垄断 抢先B.操纵 独立C.控制 自发D.专营 及时
●点评 看似均可实则挑剔
这题难度比较大,前一个空考的是词语搭配和语境选择,后一个空考的是语境。
前一个空有可能很多同学选择的是垄断,表面看垄断似乎很好,其实不然,原因是对象不当,垄断的是产业、市场等,而不是“王牌”。
这里用专营比较好。既然是专利的拥有,则获得了专营这种王牌的权利,其他对象没权经营,所以专营除了和“王牌”能搭配之外,还符合材料语意需要。
后一个空选抢先和及时似乎都可,仔细分析不然。前者强调的重点是“抢”,后者强调的是时间的及时快速性。题目是“阶段性的成果”需要及时申请,而没有体现出“争抢”的意思,所以D是最佳答案。
B、C选项搭配存在问题,语意不呼应也不准确,可排除。
最有水平>>
语句排序凸显思想
●真题举例:(第33题)
①单纯罗列史料,构不成历史
②只有在史料引导下发挥想象力,才能把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③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发掘史料,而且需要历史学家通过史料发挥合理想象④所谓合理想象,就是要尽可能避免不实之虚构
⑤这是一种悖论,又难以杜绝
⑥但是,只要想想就难以避免不是虚构出现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①②④⑤⑥
B④⑤③⑥②①
C①③④⑥⑤②
D⑤③②①④⑥
●点评 排除法和捆绑法需并用
今年的片段阅读题型,主要有四种题型,主旨题选择(隐含主旨和表面主旨)、语句衔接试题(包括多句排序与选择)、细节推断题、词语含义题。这四大题型是很能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
这题给了6个句子让合理排序,根据分清头尾、注意捆绑、首用排除的方法,我们可以知道,⑤、①均不能做头,并且①②前后相绑,不能分开,综合起来选择是B。
最失水准>>
部分题目思维单一
●真题举例:第84题
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座唐代古墓中发现多片先秦时期的夔文(音kui,一种变体的龙文)陶片。对此,专家解释说,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后来被冲至唐代的墓穴中。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观点?
A.在这座唐代古墓中还发现多件西汉时期的文物
B.这座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毁塌迹象
C.并非只有先秦时期才使用夔文,唐代文人以书写夔文为能事
D.唐代的墓葬风俗是将墓主生前喜爱的物品随同墓主一起下葬
●点评 不利于多角度地考查能力
首先要明确专家的看法是:唐朝墓中有先秦的物件,是因为水流冲刷所带来的。既然反驳,只需要直接反驳论点,如果说不是因为水流的作用而来的,那么这样看来只有B是这意思。
专家表示,此题考核较失水准,不利于多角度思维。
(据《法制晚报》)
有专家认为,公务员考试降温最终还是要靠市场,需要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还有专家则认为,公务员考试降温需要进行行政体制的改革,让普通人占有更多的资源,在市场经济中树立创业榜样。
国考的错位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务员热是一个正常现象,只要就业困难没有得到缓解,公务员考试就不会降温。
但吴江表示,大部分应届生其实并不适合参加国考。今年国家公务员招考的职位中有70%是要求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只有30%是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国考的基层导向是政府向广大应届毕业生发出的一个重要信号,希望更多的毕业生能从基层做起,了解中国基层社会是对公务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吴江说。
而1.5%的超低录取比例和考试题目的不可猜测性,也导致大多数考生只是将其当做一次找工作笔试的机会。参加考试的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财经新闻系应届本科毕业生曾临对记者表示:“像准备正式考试那样认真准备国考的人,100个人当中有20个就不错了,很多人根本就不复习,临考的晚上看看题型就上考场了。”她周围绝大多数参加国考的人都只是去碰碰运气而已。
而参加国考的人也不只是大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表示,国考人数飙升如此之快,原因在于这个考试是向整个社会开放的,对于个人来说只不过是参加一次考试,代价不高,所以报名人数就显得比较集中。
非理性选择
对于“8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来说,内心当中充满矛盾,一方面是希望个人理想能够实现,而另一方由于教育的高昂成本,让他们急需找到一份相对高回报的工作。近年来公务员待遇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让公务员岗位的吸引力大增。
毛寿龙表示,上世纪90年代初很多官员下海,而如今情况却反了过来,这表明这些年政府在市场中地位增强了。公务员考试热折射出政府权力的增强已经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之中。由于政府掌握了太多的权力和资源,求职者预期进入公务员体系有更好的前途。
“考公务员对于个体来说是一个理性选择,但对社会来讲则成为了一种非理性的选择,造成了社会结构本身的不平衡。”毛寿龙说,如果公务员吸纳太多的社会精英,对于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公务员的工作是提供公共服务,是消耗性的,并不需要太多的创造性和冒险性。吴江也认为,虽然治党治国也需要社会精英,但如果太多的精英选择“坐机关”而不是去创业,这个社会也将逐步失去活力。
创业教育需要强化
吴江认为,公务员考试降温最终还是要靠市场,需要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比如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中国的教育也需要强化创业教育。在欧洲,大学生创业率占到25%,而在中国却是1%。
毛寿龙则认为,公务员考试降温需要进行行政体制的改革,让普通人占有更多的资源,在市场经济中树立创业榜样。这种榜样不仅要有经济地位,更要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道德地位,以便吸引更多的社会精英投身到市场经济的第一线上,这将对社会的发展大有助益。
据《第一财经日报》
最争议>>
片段阅读“是非多”
●真题举例:21世纪法国著名语言作家拉封·丹笔下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
北风呼呼地刮,想让凛冽的狂风刮走人们身上的衣服,结果行人为抵御寒冷侵袭,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动,温暖和煦,行人觉得很暖和,便解开纽扣,脱掉了大衣。南风获胜。
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
A.方法得当柔可克刚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点评 钻进作者的心坎里想问题
这道题是典型的隐含主旨题,推断作者的意图,提问方式是意在暗示要学会一步引申。再结合具体的材料,是北风和南风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方法选择问题,北风凛冽,效果却不好,南风温和,效果非凡,作者的支持点无疑是站在南风的角度上,所以答案最佳为A,方法得当柔可克刚。
其他选项中,具有迷惑性的是D。但这句古语讲的是利用工具的问题,材料没有体现。
最难>>
说话容易“言语”难
●真题举例:从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工程”计划启动之日起,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基因争夺战。因为谁拥有专利,就意味着谁能够在国际上获得 基因产业的“王牌”,谁就能拥有今后基因开发的庞大市场。
为此,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大量地将阶段性研究成果 申请了专利。
依次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垄断 抢先B.操纵 独立C.控制 自发D.专营 及时
●点评 看似均可实则挑剔
这题难度比较大,前一个空考的是词语搭配和语境选择,后一个空考的是语境。
前一个空有可能很多同学选择的是垄断,表面看垄断似乎很好,其实不然,原因是对象不当,垄断的是产业、市场等,而不是“王牌”。
这里用专营比较好。既然是专利的拥有,则获得了专营这种王牌的权利,其他对象没权经营,所以专营除了和“王牌”能搭配之外,还符合材料语意需要。
后一个空选抢先和及时似乎都可,仔细分析不然。前者强调的重点是“抢”,后者强调的是时间的及时快速性。题目是“阶段性的成果”需要及时申请,而没有体现出“争抢”的意思,所以D是最佳答案。
B、C选项搭配存在问题,语意不呼应也不准确,可排除。
最有水平>>
语句排序凸显思想
●真题举例:(第33题)
①单纯罗列史料,构不成历史
②只有在史料引导下发挥想象力,才能把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③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发掘史料,而且需要历史学家通过史料发挥合理想象④所谓合理想象,就是要尽可能避免不实之虚构
⑤这是一种悖论,又难以杜绝
⑥但是,只要想想就难以避免不是虚构出现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①②④⑤⑥
B④⑤③⑥②①
C①③④⑥⑤②
D⑤③②①④⑥
●点评 排除法和捆绑法需并用
今年的片段阅读题型,主要有四种题型,主旨题选择(隐含主旨和表面主旨)、语句衔接试题(包括多句排序与选择)、细节推断题、词语含义题。这四大题型是很能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
这题给了6个句子让合理排序,根据分清头尾、注意捆绑、首用排除的方法,我们可以知道,⑤、①均不能做头,并且①②前后相绑,不能分开,综合起来选择是B。
最失水准>>
部分题目思维单一
●真题举例:第84题
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座唐代古墓中发现多片先秦时期的夔文(音kui,一种变体的龙文)陶片。对此,专家解释说,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后来被冲至唐代的墓穴中。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观点?
A.在这座唐代古墓中还发现多件西汉时期的文物
B.这座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毁塌迹象
C.并非只有先秦时期才使用夔文,唐代文人以书写夔文为能事
D.唐代的墓葬风俗是将墓主生前喜爱的物品随同墓主一起下葬
●点评 不利于多角度地考查能力
首先要明确专家的看法是:唐朝墓中有先秦的物件,是因为水流冲刷所带来的。既然反驳,只需要直接反驳论点,如果说不是因为水流的作用而来的,那么这样看来只有B是这意思。
专家表示,此题考核较失水准,不利于多角度思维。
(据《法制晚报》)
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