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让中国乳业再生寒意。 |
质疑
为何拖了8个月才向公众通报
上海熊猫事件的另一疑问是,为何政府部门在查处了8个月之后,才把情况通报给公众?有上海当地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业内人士其实也在此前就知道了这一事件,但是被告知要“保密” ,“不能说”。对于原因,他仅表示,“目前乳业恢复形势很好”。
在去年年底案件公开之前,上海熊猫乳品已在系统内被几次点名,但外界所知寥寥。而最先给予极大关注的,乃是一家名为浙江熊猫乳品有限公司(下称“浙江熊猫”)的企业。两家企业均为乳品生产企业,且名称相同,仅是所在地有所不同。
浙江熊猫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早在去年4月底就在国家质检总局的一份杂志中看到了这一消息,但并未引起多大注意。去年11月26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对于顶风作案、屡教不改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一定要重拳打击,并在会议上特别点到了“公安部挂牌督办了上海‘熊猫’炼乳使用含三聚氰胺原料案”。陈竺的“点名”,让浙江熊猫感到不安,于是,他们“赶紧出了一个律师声明给经销商”。
上述浙江熊猫人士口中的杂志,实质乃是国家质检总局在2009年4月29日下发的《关于上海质监局查处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违法生产伪劣乳制品情况的通报》。根据这份《通报》,上海市质监局在4月23日发现了“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少数批次中老年高钙奶粉(标称生产日期2009年4月1日)、含乳调味品和原料中三聚氰胺含量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
《通报》同时表示,上海市质监局已责令上海熊猫乳品停止生产,封存了所有的问题成品和原料,并组织力量查清问题成品流向、全力组织召回工作。
据悉,目前上海熊猫乳品的食品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已被吊销,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及副总经理等3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起诉。
行业整体回暖之际,却连续爆出上海熊猫与陕西金桥生产的乳品三聚氰胺超标之事,这令公众再度拷问监管之责。 “一旦竞争加剧,奶源重新紧俏,就容易有企业铤而走险”,这势必影响乳业的未来。
“熊猫”惹祸
此次问题依然出现在奶源上,而且可能是使用了当年的遗留有毒奶源
2009年的最后一天,“三聚氰胺”的字眼再次拨动了公众的神经:一家位于上海的乳品有限公司因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过国家标准的乳制品,被监管部门依法查处。
此时已经距离发生在2008年9月的全国性的三聚氰胺事件一年有余,中国乳业已经全面复苏。然而,这家名为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熊猫”)的企业却让外界再次感受到三聚氰胺幽灵飘荡的丝丝寒意。就在20多天前,位于陕西的金桥乳业有限公司也被查出5.25吨问题奶粉,其中11袋275公斤奶粉三聚氰胺超标。
记者了解到,此次问题依然出现在奶源上,而且可能是使用了当年的遗留有毒奶源。业内专家王丁棉介绍,一批当时处于生产与终端之间的中间领域的问题奶粉并没有被给予足够的监管,这令人对此次事态的范围是否会进一步扩大抱有疑虑。“保密”8个月
对上海熊猫的查处,早在2009年4月已经进行,但之后8个月,一直处于对公众“保密”状态
据记者了解,对于上海熊猫乳品问题的查处,早在2009年4月已经进行,但在之后长达8个月的时间内,一直处于对公众“保密”状态。
此前负责调查此事的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宣传部人士表示,一切情况说明,均要以此前政府的新闻稿为参考。但记者在新闻稿中也并未看到对于延迟通知的任何解释。
在熊猫乳品被曝光的第二天,即2010年新年的第一天,全国许多手机用户都收到了一条来自三鹿等22家奶制品责任企业对问题奶粉事件的道歉短信。短信中写道:“决心以此为戒,杜绝不合格产品,诚恳接受社会监督。”
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对于一大批流通在市场上的问题产品的监控仍存在空白。而这一空白,也直接导致了金桥和上海熊猫事件的发生
无论是上海熊猫还是陕西金桥,被查出的问题产品,均是使用了此前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的奶源所致。
金桥乳业的问题奶源来自于2008年10月复检时一直存放在库房中的不合格样品,并在去年再度拿出使用。而上海熊猫也是使用回收炼乳,但来源不明。
“这说明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对于一大批流通在市场上的问题产品的监控仍存在空白。”王丁棉告诉记者,早在去年6月,曾有一饲料商向他透露,自己从一奶粉经销商手中购买了六七万吨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的奶粉,准备用作饲料。
在王丁棉看来,政府有关部门对于一批当时处于生产与终端之间的中间领域的问题奶粉并没有给予足够的监管,包括问题产品从企业售出后,卖给了谁,并没有真正跟进落实下去。而这一空白,也直接导致了金桥和上海熊猫事件的发生。
事实上,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曾被公众所质疑的一个地方在于,回收的近万吨三鹿奶粉如何销毁、销毁途径,大部分没有完全公开的信息。行业乱局
一旦竞争加剧,奶源重新紧俏,就容易有企业铤而走险。尤其是不掌握奶源的小企业
此前,包括王丁棉在内的业内人士的另一个担忧是,目前紧俏的奶源问题不得到解决,也势必影响未来乳业的安全。
乳业的复苏、企业的扩建,正带动对于奶源新一轮的争夺。
事实上,上海熊猫与陕西金桥事发于中国奶业整体复苏之际,或非偶然,“一旦竞争加剧,奶源重新紧俏,就容易有企业铤而走险。尤其是不掌握奶源的小企业。”王丁棉忧心忡忡,“这种状况下,最不能大意的就是质量检测。奶源一旦紧缺,就会加水,或者添加其他什么物质;另一方面,企业因为抢奶,则可能会对产品的质量尺度放宽。”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为何拖了8个月才向公众通报
上海熊猫事件的另一疑问是,为何政府部门在查处了8个月之后,才把情况通报给公众?有上海当地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业内人士其实也在此前就知道了这一事件,但是被告知要“保密” ,“不能说”。对于原因,他仅表示,“目前乳业恢复形势很好”。
在去年年底案件公开之前,上海熊猫乳品已在系统内被几次点名,但外界所知寥寥。而最先给予极大关注的,乃是一家名为浙江熊猫乳品有限公司(下称“浙江熊猫”)的企业。两家企业均为乳品生产企业,且名称相同,仅是所在地有所不同。
浙江熊猫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早在去年4月底就在国家质检总局的一份杂志中看到了这一消息,但并未引起多大注意。去年11月26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对于顶风作案、屡教不改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一定要重拳打击,并在会议上特别点到了“公安部挂牌督办了上海‘熊猫’炼乳使用含三聚氰胺原料案”。陈竺的“点名”,让浙江熊猫感到不安,于是,他们“赶紧出了一个律师声明给经销商”。
上述浙江熊猫人士口中的杂志,实质乃是国家质检总局在2009年4月29日下发的《关于上海质监局查处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违法生产伪劣乳制品情况的通报》。根据这份《通报》,上海市质监局在4月23日发现了“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少数批次中老年高钙奶粉(标称生产日期2009年4月1日)、含乳调味品和原料中三聚氰胺含量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
《通报》同时表示,上海市质监局已责令上海熊猫乳品停止生产,封存了所有的问题成品和原料,并组织力量查清问题成品流向、全力组织召回工作。
据悉,目前上海熊猫乳品的食品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已被吊销,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及副总经理等3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起诉。
行业整体回暖之际,却连续爆出上海熊猫与陕西金桥生产的乳品三聚氰胺超标之事,这令公众再度拷问监管之责。 “一旦竞争加剧,奶源重新紧俏,就容易有企业铤而走险”,这势必影响乳业的未来。
“熊猫”惹祸
此次问题依然出现在奶源上,而且可能是使用了当年的遗留有毒奶源
2009年的最后一天,“三聚氰胺”的字眼再次拨动了公众的神经:一家位于上海的乳品有限公司因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过国家标准的乳制品,被监管部门依法查处。
此时已经距离发生在2008年9月的全国性的三聚氰胺事件一年有余,中国乳业已经全面复苏。然而,这家名为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熊猫”)的企业却让外界再次感受到三聚氰胺幽灵飘荡的丝丝寒意。就在20多天前,位于陕西的金桥乳业有限公司也被查出5.25吨问题奶粉,其中11袋275公斤奶粉三聚氰胺超标。
记者了解到,此次问题依然出现在奶源上,而且可能是使用了当年的遗留有毒奶源。业内专家王丁棉介绍,一批当时处于生产与终端之间的中间领域的问题奶粉并没有被给予足够的监管,这令人对此次事态的范围是否会进一步扩大抱有疑虑。“保密”8个月
对上海熊猫的查处,早在2009年4月已经进行,但之后8个月,一直处于对公众“保密”状态
据记者了解,对于上海熊猫乳品问题的查处,早在2009年4月已经进行,但在之后长达8个月的时间内,一直处于对公众“保密”状态。
此前负责调查此事的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宣传部人士表示,一切情况说明,均要以此前政府的新闻稿为参考。但记者在新闻稿中也并未看到对于延迟通知的任何解释。
在熊猫乳品被曝光的第二天,即2010年新年的第一天,全国许多手机用户都收到了一条来自三鹿等22家奶制品责任企业对问题奶粉事件的道歉短信。短信中写道:“决心以此为戒,杜绝不合格产品,诚恳接受社会监督。”
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对于一大批流通在市场上的问题产品的监控仍存在空白。而这一空白,也直接导致了金桥和上海熊猫事件的发生
无论是上海熊猫还是陕西金桥,被查出的问题产品,均是使用了此前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的奶源所致。
金桥乳业的问题奶源来自于2008年10月复检时一直存放在库房中的不合格样品,并在去年再度拿出使用。而上海熊猫也是使用回收炼乳,但来源不明。
“这说明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对于一大批流通在市场上的问题产品的监控仍存在空白。”王丁棉告诉记者,早在去年6月,曾有一饲料商向他透露,自己从一奶粉经销商手中购买了六七万吨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的奶粉,准备用作饲料。
在王丁棉看来,政府有关部门对于一批当时处于生产与终端之间的中间领域的问题奶粉并没有给予足够的监管,包括问题产品从企业售出后,卖给了谁,并没有真正跟进落实下去。而这一空白,也直接导致了金桥和上海熊猫事件的发生。
事实上,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曾被公众所质疑的一个地方在于,回收的近万吨三鹿奶粉如何销毁、销毁途径,大部分没有完全公开的信息。行业乱局
一旦竞争加剧,奶源重新紧俏,就容易有企业铤而走险。尤其是不掌握奶源的小企业
此前,包括王丁棉在内的业内人士的另一个担忧是,目前紧俏的奶源问题不得到解决,也势必影响未来乳业的安全。
乳业的复苏、企业的扩建,正带动对于奶源新一轮的争夺。
事实上,上海熊猫与陕西金桥事发于中国奶业整体复苏之际,或非偶然,“一旦竞争加剧,奶源重新紧俏,就容易有企业铤而走险。尤其是不掌握奶源的小企业。”王丁棉忧心忡忡,“这种状况下,最不能大意的就是质量检测。奶源一旦紧缺,就会加水,或者添加其他什么物质;另一方面,企业因为抢奶,则可能会对产品的质量尺度放宽。”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评论:感谢熊猫乳品的再次提醒
这其实已经不是熊猫乳品第一次被钉在“三聚氰胺”的耻辱柱上:早在2008年9月16日,在央视《新闻联播》公布的全国婴幼儿奶粉紧急专项检查结果中,熊猫乳品的“熊猫可宝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的最高含量达到619.00毫克/公斤,仅次于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不久前,陕西金桥乳业有限公司也被查出5.25吨问题奶粉,其中11袋275公斤奶粉的三聚氰胺严重超标。这些说明,食品安全领域从来就没有所谓杀鸡吓猴,有的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现状。
熊猫乳品东窗事发,我们照例要骂商人无良,我们还会产生一种严重的挫败感和被欺骗感:一是我们信赖“乱市”用重典的逻辑,对曾经的专项严打满怀信心;二是普及了那么久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以为奶粉商人多少会有点道德理性——结果却证明:既然这世界上存在三聚氰胺,既然三聚氰胺里面掺点奶粉就能带来暴利,又既然商家料定我们尚未对三聚氰胺实现无缝的常态监管,那三聚氰胺流入任何食品领域都有可能。不然,我们生产了那么多的三聚氰胺又都跑哪里去了?
熊猫乳品出事固然让人愤慨,但它也再次提醒我们:三聚氰胺事件,单发或者群发,严惩或不严惩,市场份额少了还是没了,其实永远难以“警示”后来者,消费者唯一能信赖的,只有严苛的监管、常态的监管、有害假定的监管。其背后逻辑就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利润的经典论断,“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牢记这道理,就能明白为什么西方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令企业动辄得咎,为什么不少国家的食品安全惩戒闻风即雨、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遗憾的是,我们在相关问题上往往过于善意。善意是好事,但滥用即天真。我们在食品安全上的天真派往往有几句固定歌词:相信当事企业没有问题;相信当事企业即便有问题也是个别问题;监管失语或迟滞正在协调沟通;监管失语或迟滞到不像话的地步,那一定是机器技术跟不上;要求消费者举证,或相信举报者别有用心——《食品安全法》有了,职能部门也不缺了,但如果问责或查究的理念仍旧错位倒置,类似事件必然继续云遮雾罩、诡异纠结。
熊猫乳品枉费了我们一片深情,然而,即便将其“千刀万剐”,在不久的将来,它的兄弟姐妹可能还会继续靠三聚氰胺“发家致富”。这个概率的大小,并非取决于我们对熊猫乳品的态度,而直接由监管的能力与决心所决定。
据《中国青年报》
熊猫乳品东窗事发,我们照例要骂商人无良,我们还会产生一种严重的挫败感和被欺骗感:一是我们信赖“乱市”用重典的逻辑,对曾经的专项严打满怀信心;二是普及了那么久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以为奶粉商人多少会有点道德理性——结果却证明:既然这世界上存在三聚氰胺,既然三聚氰胺里面掺点奶粉就能带来暴利,又既然商家料定我们尚未对三聚氰胺实现无缝的常态监管,那三聚氰胺流入任何食品领域都有可能。不然,我们生产了那么多的三聚氰胺又都跑哪里去了?
熊猫乳品出事固然让人愤慨,但它也再次提醒我们:三聚氰胺事件,单发或者群发,严惩或不严惩,市场份额少了还是没了,其实永远难以“警示”后来者,消费者唯一能信赖的,只有严苛的监管、常态的监管、有害假定的监管。其背后逻辑就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利润的经典论断,“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牢记这道理,就能明白为什么西方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令企业动辄得咎,为什么不少国家的食品安全惩戒闻风即雨、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遗憾的是,我们在相关问题上往往过于善意。善意是好事,但滥用即天真。我们在食品安全上的天真派往往有几句固定歌词:相信当事企业没有问题;相信当事企业即便有问题也是个别问题;监管失语或迟滞正在协调沟通;监管失语或迟滞到不像话的地步,那一定是机器技术跟不上;要求消费者举证,或相信举报者别有用心——《食品安全法》有了,职能部门也不缺了,但如果问责或查究的理念仍旧错位倒置,类似事件必然继续云遮雾罩、诡异纠结。
熊猫乳品枉费了我们一片深情,然而,即便将其“千刀万剐”,在不久的将来,它的兄弟姐妹可能还会继续靠三聚氰胺“发家致富”。这个概率的大小,并非取决于我们对熊猫乳品的态度,而直接由监管的能力与决心所决定。
据《中国青年报》
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