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老头陈Sir"广州的一个文化名词

老头陈Sir

    在广州,陈扬的名字家喻户晓,粉丝无数。他不是明星,也没有读过大学,可他针砭时弊、贴近市民的主持风格,让他获得诸多奖项。陈扬几乎成了广州的一个文化名词。当他的节目被停掉后,甚至有人高举——陈Sir,广州撑你!
 
他说的“街坊”成了流行词

   陈Sir本名陈扬。他没想到,自己活到50多岁,都成糟老头了,会“红”成这样,还被有1400多万人口的广州“街坊”们起了个洋名字“陈Sir”。

    街坊是他的“发明”。2004年到2009年的1500多天里,他每天在广州电视台19:30的黄金时段里向他的街坊问好:“新闻频道,日日倾下偈。先祝各位街坊每天开心。”

    即使是在2010年,还经常有主持人在电视或者广播里这样跟人打招呼。

    “这是陈Sir在新闻里说了以后大家跟着学会的。”从山东来到广州开了6年出租车的的哥老许一提起这事就眉飞色舞。“在广州,谁不认识他啊!不就是那个说话特别让人贴心、特别有广州味的陈Sir嘛!”

    谁也说不清,为什么“街坊”这个大众词,到了这个光着脑门、穿衣随便、说话随便的54岁男人嘴里,就显得特别“有味道”。

    广州电视台一位化妆师曾奉命为第一次主持《新闻日日睇》的陈扬化妆。化妆师一看陈扬这老头儿,要长相没长相,要身材没身材,要是再不化化妆,能把观众都吓跑。

    可化妆师化了两个小时妆,最后把笔一摔,不干了!“化来化去跟没化是一样的!”乐呵呵的陈扬把脸一洗,穿着还带着水渍的T恤衫就上了电视。那是2004年的春天,第一天开播时的收视率只有0.01,几个月后,收视率噌噌上涨,一口气攀到了6,一下子跃居广州台收视之冠。

    “炸掉城市冷漠”

    谁也没想到,这个从没有读过大学,从没受过正规新闻专业培训的广州土著,一手撑起了一档广州电视台的王牌新闻节目。从主编到策划到主持,他亲力亲为,每天拿着报纸就上电视,保证了新闻脱口秀的原汁原味。

    “说来也奇怪,同样的一句话,用几乎一样的语速和腔调,从另外一个人嘴里说出来,听着就是别扭,但是从陈Sir口中说出来,听上去却那么熨帖。”有观众说。

    在节目里,陈扬的特点就是以广州话、广州人的生活态度、广州的文化观念来解读时事。

    广州人形容他“利爪敏捷捕捉热门话题,思维跳跃搅起头脑风暴,语速快得像刘翔跨栏”。

    言辞犀利、作风强硬是大家对他的一致印象。当时,广州面临“同德围搬迁”问题,他对同事说,要把这个民生新闻做大:“广州没有理由委屈这些百姓。一定要炸掉这座城市的冷漠。”

    “我始终怀抱正义情义的理想,将街坊的痛当成自己的痛,将街坊的欢乐当成自己的欢乐,以广州为家园,以广州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后一次的电视节目中他这样说。就像他在自己博客中的背景画面一样,用的是雷锋的头像。

    为听陈Sir留在广州

    陈扬几乎成了广州的一个文化名词。

    一所大学里的历史系教授在一次公开的场合提到留在广州的唯一理由,竟然是因为“这里有陈Sir 的节目,到别的地方就没的听了”。

    那些听不懂粤语的来广州工作的外地人,只要打开电视看过陈扬的节目,多半会被他吸引,边看字幕边看画面。

    可2009年元旦,身穿黑色西装上镜的他,跟街坊们打过招呼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奇怪的是,“待业”时,他却平白得了许多奖项。一夜间,广州的街道上出现很多“陈Sir ,广州撑你”的海报。

    一天,一位观众见到他,说:“陈Sir,我已经有312天没有见过你了。”

    2010年1月的一个夜晚,广播里,《晚安,珠三角》的音乐响过,陈扬抑扬顿挫的声音洒落在广州各个角落。就在这时,新浪微博里的粉丝们也在传递着消息:听紧陈Sir吹水,掂过碌蔗(正在听陈Sir侃大山,感觉真好啊)。

    没学历的“内退老头”

    其实,他的粉丝有的都是十多年的“钢丝”了。

    熟人眼里,陈扬更像个老顽童,他比台里那些“80后”还会玩。养狗、喝功夫茶、用毛笔记笔记、喜欢收集汽车模型、抽烟斗、从不喝早茶,他以54岁高龄,被称为台里“最in老人家”。

    尽管粉丝众多,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偶像“的真实身份是一个“内退老头”。

    1979年,他结束了山村教师的岁月,回到广州当了一名中学教导处职员,却因没有大学学历,被一位老师奚落为“只配管虫子的人”,他抓住机会考入别的单位。

    “其实我正式的身份从来都不是一个主持人,而是广东电台的一个内退记者。”他笑着说。

    可这并不妨碍他进入2006年全国主持人品牌价值十大排行榜,排行全国第十。

    如今,空闲时,他会去一家多年常去的酒吧坐坐,酒吧也贴着“陈Sir,广州撑你”的海报,他会淡淡地笑笑:“一群小孩子涂鸦的作品罢了。”

    据《中国青年报》
 
专制的“皇帝”?
 
    “他很专制。”一名《新闻日日睇》前记者说。他对记者的发型、着装、解说词,每一个细节都严格要求。很多记者做的片子,他一再要求修改,最后说不行,回去重拍。有些稿子,编辑编了一整天,被他直接砍掉。他经常痛骂:“你当观众是傻子啊?”

    “现在做电子传媒的人,应该在公众面前感到羞耻。声音质量、画面质量、镜头的组接、镜头的美感都没人去重视,已经差得不能容忍。”“你写的字是歪的,我怎么调啊?如果这个字只是在你我两个人之间,我可以原谅你,但是我们现在面对公众啊,要对我们的观众负责。”陈扬说。

    对专业的细致要求导致了他和同事“整天闹、整天吵”。

    陈扬还经常在下班后把大家留下来上课。

    尽管有时觉得委屈,年轻的记者还是不得不承认节目做出来的效果很好。

    “现在他们都不理解我,冲突不断地来。”

    此外,陈扬几乎对所有的文稿和片子都亲力亲为。“每一次大的策划都是他一个人把握的,编片子、采访……每一件事情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

    “节目还没那么红的时候,他虽然坚持自己的一些理念,但并没那么专制,后来节目火了,他越来越强调自己的要求,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这名前记者说。

    在这位前同事的记忆中,早期陈扬和员工是常私下聚会的,到了后期,在大家的心目中,陈扬成了“一个皇帝”,关系就慢慢变了。

王晓亮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