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沙河水库西岸(北纬40°07′46″,东经116°17′45″)位于南沙河、北沙河两河环抱之处,整个垃圾场占地1300多亩(图中仅为一小部分);2002年底开始倾倒垃圾与大粪,至今,这里积存的垃圾总量已经无法推算。
本报记者 廖雯颖
北京朝阳区定福庄西街。这条毗邻中国传媒大学的街道,每天一早就会从沿街小吃店飘出早餐的香味。住了六年,王久良熟悉这里的拥挤和喧闹,有时他会坐在小吃店里静静观察门外来来往往的人,记住那些个性面孔,比如旁若无人的 疯 歌手。
从上大学到毕业,王久良在北京快7年了,如今说话都带着一股子京味儿。但他对这个城市并没有多 少 感情,“城市对我来说就是个舞台,一个供你发挥的场所”。从潍坊到济南,到西安,再到北京,这个33岁的自由摄影师并不在意人生的下一站会在哪里,他关心的只是下一个拍什么。
“我要做点什么。”他决定拍垃圾,拍这些人们随手丢了就不管的垃圾,拍这些被垃圾改变了的生存环境。
2008年春,王久良从北京回到安丘老家。田间地头,到处都能看到装农药的一次性塑料袋包装,花花绿绿,和泥土纠缠在一起,不知道哪个年头能化掉。
这个画面刺激了王久良。在他儿时记忆里,地里没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现在,村里的河沟里都是生活垃圾。小时候,他还在里面摸过鱼呢,现在,那里除了垃圾还是垃圾,水早干了。
“我要做点什么。”他决定拍垃圾,拍这些人们随手丢了就不管的垃圾,拍这些被垃圾改变了的生存环境。
王久良有一张北京地图,上面用黄色标注出400多个点,密密麻麻一圈,把北京城团团围住。这些黄色的点,都是散布在五环六环之间的垃圾场,是王久良用“谷歌地球”搜出来的,多数规模在上万平方米,小垃圾场不在他考虑范围内,“太多了,都拍的话,根本跑不下来。”
2008年10月起,王久良骑着一辆摩托,载着纪录片摄影师樊雪崧,用一年半的时间奔波拍摄,用掉450多卷胶卷,拍出反映北京垃圾的《垃圾围城》系列。
去年12月,广东连州国际摄影展上,王久良凭借尚未完成的这组作品获得“年度杰出艺术家”金奖。有评论称,这些照片“令人震惊”,它用“平静的画面”告诉人们北京正在被垃圾吞噬这个触目惊心的现状。
获奖并没有让他停下脚步。王久良得到一万元奖金,赞助也接踵而至——这也是他当时决定参展的因素之一。目前照片拍摄已近尾声,他把精力转向同一题材的纪录片拍摄。
王久良的计划是,四月底结束全部拍摄,五月转入后期制作。6月5日在宋庄美术馆的大型展览已经敲定,万科集团已经有意提供展览经费赞助。他必须加快进度。
那辆陪着他跑了7000多公里的宗申摩托换成了长安小面包。这样的话,将近30斤的三个摄影包不必背着,而收集的垃圾样本可以运走——他准备拿这些破烂搞个行为艺术展。
玩摄影是个“烧钱”的活。王久良用的最便宜的120胶卷,一卷也要18块钱,平均一天用掉五六卷,用得狠的话,一天10卷。
在外拍摄,王久良和樊雪崧到哪儿凑合着吃哪儿,能住“70块钱带独立卫生间的双人间”就很不错了。有段时间,天天吃兰州牛肉拉面,吃得王久良“都想吐了”。
经费一直不充裕。
王久良曾经考虑要不要开始这个项目。他的老师鲍昆全力支持,这个靠稿费为生的著名摄影评论家先后给了他2万块钱,“这是个好项目,一定要做”。
2008年11月,王久良和其他三位摄影师在北京798举办《全景》四人展。开幕式结束,鲍昆把他叫到一边,递给他一个信封,里面是一万块钱,还塞给他一条好烟。“这些钱,你先花着。别因为没钱闲着,先干着,钱的事慢慢想办法。”
60岁的栗宪庭,曾为先锋艺术家们策划众多颇具影响的展览,以个人的名义一次性给了王久良2万多块钱,还曾试图帮他找赞助,虽然最终未果。
“拍摄这么花钱,你怎么知道一定会拿到赞助呢?没钱怎么办?”记者问。
王久良一听这话,眉头皱起来,手一挥:“嗨,别老谈钱,多俗啊!”
在他看来,钱就是个工具,有钱“够吃饭,够拍摄”就行了。
其实,如果王久良愿意,他可以过上“更有钱”的生活。
王久良前两次上的大学都因为“没意思“而退学。2003年,27岁的王久良第三次参加高考,考上中国传媒大学。大三时,因为专业表现优秀,被老师推荐去国家安全局工作,“也是干拍照的活”,但他拒绝了,同学们跳着脚骂他“不识好歹!”
“我不想要那种生活。”王久良上传媒大学前,就接了不少商业活儿,可他还是对艺术创作感兴趣。最后,他意识到,想要一边接商业片一边搞创作不现实,精力有限。
大学毕业后,王久良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忙着找工作,“根本就没动过这个念头”。那时他已经明确,要做一个自由摄影师。
被恐吓是家常便饭,有人牵着大狼狗上来吼他 ,“识相的滚蛋!”半人高的大狗在一侧发出沉闷的吼叫。
2010年4月7日一早,王久良开着他的“越野小面”,赶到20公里外的通州区台湖镇桂家坟。这个垃圾场堆满了附近村民的生活垃圾,用脚拨一拨,就能看到各种包装袋残骸搅和在糊烂得看不出原样的各种垃圾里。
“这里原先是一个鱼塘,现在全被填了。”站在散发着强烈腐烂气息的垃圾堆里,王久良点起一支烟,静静打量起周围,不时吸溜下鼻子。拍垃圾几个月后,王久良得了过敏性鼻炎,他不能确定这是否跟长期闻垃圾臭味有关。
为了拍几十米外的拾荒者,王久良让助手刘珂拿来2米高的金属架,插进使劲一踩就会“扑哧”陷进去半个脚面的垃圾里,站上架子拍摄。四斤多重的相机挂在脖子上,他必须保持同样姿势以保证画面稳定。
一个收破烂的老汉好奇地看着这个端着相机的人,慢慢踱步过来,“干什么呢?”
“拍垃圾呢。”
“垃圾?垃圾有什么好拍?”
“传媒大学的,来拍作业的。”王久良说得很溜。
为打消这些拾荒者的疑虑,王久良已经习惯“传媒大学学生拍作业”的说辞。有时候,他又变成了“研究垃圾分类的”。事实上,王久良至今没有领到中国传媒大学的毕业证,不是学习差,“因为欠学校的学费还没补上。”
一小时后,王久良奔赴下一个拍摄地点。一天下来跑了四五处,银色面包车变成了土黄色。
桂家坟村的垃圾场气味还算“客气”。次日在昌平区沙河水库边上那个更为庞大的垃圾场,已经结成硬痂的一池陈年老粪发出难以形容的刺激性恶臭,裹挟在扑面的冷风里袭来,几乎要让王久良窒息和流泪。
垃圾分解会产生硫化氢、甲烷、丙烷等有毒气体,王久良拍的时候没感觉,拍完一出来就觉得头晕,“时间长了头疼”。
而那些垃圾场的小老板和管理员更不好对付,被恐吓是家常便饭。 有人牵着大狼狗上来吼他,“识相的滚蛋!”半人高的大狗在一侧发出沉闷的吼叫。有一次王久良和樊雪崧被一个垃圾场的保安看到了不让走。没过多久,一辆小轿车飞驰而来,下来一个领导模样的人告诉他:“不要瞎拍!删掉!不然有人找上你,别怪我没提醒。”
王久良很清楚,看似无用的垃圾背后有着复杂的利益链条。不值钱的垃圾要花钱买地倒,值钱的垃圾有人抢着收购。提供倒垃圾的地皮、卖垃圾、买垃圾,这个灰色链条捆着一串“不能说的秘密”。
王久良拍的照片上了报纸和网络,更多的媒体记者打电话或是登门拜访,要求王久良直接带他们去垃圾场。北京的垃圾被格外地关注起来。
最近,王久良再去那些他曾拍过的垃圾场,发现不少垃圾已经用土盖住了,只有些埋不住的垃圾边角从土里冒出来。
王久良的片子断了那些拾荒者的“财路”。这些靠捡垃圾为生的城市边缘人并不是他批判的对象。
他曾经拍过一群垃圾羊,那些披着肮脏的卷毛的垃圾羊在垃圾堆里蹭来蹭去,觅食撒欢。这张照片传播最广,后来很多媒体都去过这个地方采访。如今,羊倌看到镜头,就赶紧用鞭子把羊赶得远远的,嘴里嘟囔:“拍,拍!拍什么拍!”
“我的照片的确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王久良叹了一口气。
前不久,王久良从一个新华社的媒体朋友处获悉,照片和新闻出来后,受到了政府高层的高度重视,“总理也对此做了批示”。近期,北京市已决定在未来五到七年内清理六环之内的全部垃圾场。“的确已经有很多垃圾场得到了有效治理”。
但王久良想要的社会效应远不仅此。在他看来,“改变人心比改变一两个垃圾场重要得多。”
从前,他“太像一匹野马了”。新生命到来了,他必须认真思考做父亲的责任。
王久良在安丘老家的父母,并不理解老二一天到晚究竟在忙啥,为什么忙忙碌碌的,却没有工资也不赚钱。与在家务农的老大、在公司当白领的老三相比,家里这个老二太不让人省心了。
王久良没法跟父母讲清自由摄影师“到底给谁干活,在哪领工资的”,他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跟他们讲不清楚,他跟父母打了一个比方:“哥哥是种菜的,种下去立刻就有收成。我是种树的,种出的树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
他不要求父母真的能听懂,他只希望,父母不要为他的生活担心。
王久良跟在北京工作的弟弟同住,父母不时会偷偷打电话给老三:“你哥还有饭吃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他们就放下心来。在他们看来,这个从小就很独立的儿子“做的肯定不是什么坏事”,只要“有饭吃,有地方住”,他们就不再追究儿子的工作是不是赚钱。
“照顾着你哥啊。”父母在电话那头叮嘱。
事实上,自从来北京工作跟二哥王久良一块住,这几年的房租大多都是弟弟出的。早上起床后,王久良有时会发现,饭桌上留着两三百块钱,那是赶着上班的弟弟留下的。
8年前,王久良在从西安回潍坊的火车上认识了自己的妻子李娜。这个一头长发、戴着眼镜的潍坊老乡当时也在西安上大学。
毕业以后,李娜跟着王久良“北漂”。大学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她在北京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稳定下来,王久良对她说:“你也别找了,我给你一份稳定的工作,当家庭主妇吧。”
不懂摄影,也不跟丈夫交流什么“艺术观念”,这位全职主妇就帮着后期处理丈夫拍的照片。因为怀孕了,过年后李娜就留在潍坊娘家休养待产。
王久良觉得对不起妻子,他们已经在这套一个月1500元租金的房子里住了6年。但面对北京每平方米上万元的房价,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显得遥不可及。
不久前,王久良拒绝了南方某知名媒体请他当摄影记者的邀请。“我觉得那不是我要的生活方式。”
王久良打算,等《垃圾围城》系列展览结束后,就回老家,守着孩子出生。从前,他“太像一匹野马了”。新生命到来了,他必须认真思考做父亲的责任。
(本版照片由王久良本人提供)
王久良很清楚,看似无用的垃圾背后有着复杂的利益链条。不值钱的垃圾要花钱买地倒,值钱的垃圾有人抢着收购。提供倒垃圾的地皮、卖垃圾、买垃圾,这个灰色链条捆着一串“不能说的秘密”。
王久良拍的照片上了报纸和网络,更多的媒体记者打电话或是登门拜访,要求王久良直接带他们去垃圾场。北京的垃圾被格外地关注起来。
本报记者 廖雯颖
北京朝阳区定福庄西街。这条毗邻中国传媒大学的街道,每天一早就会从沿街小吃店飘出早餐的香味。住了六年,王久良熟悉这里的拥挤和喧闹,有时他会坐在小吃店里静静观察门外来来往往的人,记住那些个性面孔,比如旁若无人的 疯 歌手。
从上大学到毕业,王久良在北京快7年了,如今说话都带着一股子京味儿。但他对这个城市并没有多 少 感情,“城市对我来说就是个舞台,一个供你发挥的场所”。从潍坊到济南,到西安,再到北京,这个33岁的自由摄影师并不在意人生的下一站会在哪里,他关心的只是下一个拍什么。
“我要做点什么。”他决定拍垃圾,拍这些人们随手丢了就不管的垃圾,拍这些被垃圾改变了的生存环境。
2008年春,王久良从北京回到安丘老家。田间地头,到处都能看到装农药的一次性塑料袋包装,花花绿绿,和泥土纠缠在一起,不知道哪个年头能化掉。
这个画面刺激了王久良。在他儿时记忆里,地里没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现在,村里的河沟里都是生活垃圾。小时候,他还在里面摸过鱼呢,现在,那里除了垃圾还是垃圾,水早干了。
“我要做点什么。”他决定拍垃圾,拍这些人们随手丢了就不管的垃圾,拍这些被垃圾改变了的生存环境。
王久良有一张北京地图,上面用黄色标注出400多个点,密密麻麻一圈,把北京城团团围住。这些黄色的点,都是散布在五环六环之间的垃圾场,是王久良用“谷歌地球”搜出来的,多数规模在上万平方米,小垃圾场不在他考虑范围内,“太多了,都拍的话,根本跑不下来。”
2008年10月起,王久良骑着一辆摩托,载着纪录片摄影师樊雪崧,用一年半的时间奔波拍摄,用掉450多卷胶卷,拍出反映北京垃圾的《垃圾围城》系列。
去年12月,广东连州国际摄影展上,王久良凭借尚未完成的这组作品获得“年度杰出艺术家”金奖。有评论称,这些照片“令人震惊”,它用“平静的画面”告诉人们北京正在被垃圾吞噬这个触目惊心的现状。
获奖并没有让他停下脚步。王久良得到一万元奖金,赞助也接踵而至——这也是他当时决定参展的因素之一。目前照片拍摄已近尾声,他把精力转向同一题材的纪录片拍摄。
王久良的计划是,四月底结束全部拍摄,五月转入后期制作。6月5日在宋庄美术馆的大型展览已经敲定,万科集团已经有意提供展览经费赞助。他必须加快进度。
那辆陪着他跑了7000多公里的宗申摩托换成了长安小面包。这样的话,将近30斤的三个摄影包不必背着,而收集的垃圾样本可以运走——他准备拿这些破烂搞个行为艺术展。
玩摄影是个“烧钱”的活。王久良用的最便宜的120胶卷,一卷也要18块钱,平均一天用掉五六卷,用得狠的话,一天10卷。
在外拍摄,王久良和樊雪崧到哪儿凑合着吃哪儿,能住“70块钱带独立卫生间的双人间”就很不错了。有段时间,天天吃兰州牛肉拉面,吃得王久良“都想吐了”。
经费一直不充裕。
王久良曾经考虑要不要开始这个项目。他的老师鲍昆全力支持,这个靠稿费为生的著名摄影评论家先后给了他2万块钱,“这是个好项目,一定要做”。
2008年11月,王久良和其他三位摄影师在北京798举办《全景》四人展。开幕式结束,鲍昆把他叫到一边,递给他一个信封,里面是一万块钱,还塞给他一条好烟。“这些钱,你先花着。别因为没钱闲着,先干着,钱的事慢慢想办法。”
60岁的栗宪庭,曾为先锋艺术家们策划众多颇具影响的展览,以个人的名义一次性给了王久良2万多块钱,还曾试图帮他找赞助,虽然最终未果。
“拍摄这么花钱,你怎么知道一定会拿到赞助呢?没钱怎么办?”记者问。
王久良一听这话,眉头皱起来,手一挥:“嗨,别老谈钱,多俗啊!”
在他看来,钱就是个工具,有钱“够吃饭,够拍摄”就行了。
其实,如果王久良愿意,他可以过上“更有钱”的生活。
王久良前两次上的大学都因为“没意思“而退学。2003年,27岁的王久良第三次参加高考,考上中国传媒大学。大三时,因为专业表现优秀,被老师推荐去国家安全局工作,“也是干拍照的活”,但他拒绝了,同学们跳着脚骂他“不识好歹!”
“我不想要那种生活。”王久良上传媒大学前,就接了不少商业活儿,可他还是对艺术创作感兴趣。最后,他意识到,想要一边接商业片一边搞创作不现实,精力有限。
大学毕业后,王久良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忙着找工作,“根本就没动过这个念头”。那时他已经明确,要做一个自由摄影师。
被恐吓是家常便饭,有人牵着大狼狗上来吼他 ,“识相的滚蛋!”半人高的大狗在一侧发出沉闷的吼叫。
2010年4月7日一早,王久良开着他的“越野小面”,赶到20公里外的通州区台湖镇桂家坟。这个垃圾场堆满了附近村民的生活垃圾,用脚拨一拨,就能看到各种包装袋残骸搅和在糊烂得看不出原样的各种垃圾里。
“这里原先是一个鱼塘,现在全被填了。”站在散发着强烈腐烂气息的垃圾堆里,王久良点起一支烟,静静打量起周围,不时吸溜下鼻子。拍垃圾几个月后,王久良得了过敏性鼻炎,他不能确定这是否跟长期闻垃圾臭味有关。
为了拍几十米外的拾荒者,王久良让助手刘珂拿来2米高的金属架,插进使劲一踩就会“扑哧”陷进去半个脚面的垃圾里,站上架子拍摄。四斤多重的相机挂在脖子上,他必须保持同样姿势以保证画面稳定。
一个收破烂的老汉好奇地看着这个端着相机的人,慢慢踱步过来,“干什么呢?”
“拍垃圾呢。”
“垃圾?垃圾有什么好拍?”
“传媒大学的,来拍作业的。”王久良说得很溜。
为打消这些拾荒者的疑虑,王久良已经习惯“传媒大学学生拍作业”的说辞。有时候,他又变成了“研究垃圾分类的”。事实上,王久良至今没有领到中国传媒大学的毕业证,不是学习差,“因为欠学校的学费还没补上。”
一小时后,王久良奔赴下一个拍摄地点。一天下来跑了四五处,银色面包车变成了土黄色。
桂家坟村的垃圾场气味还算“客气”。次日在昌平区沙河水库边上那个更为庞大的垃圾场,已经结成硬痂的一池陈年老粪发出难以形容的刺激性恶臭,裹挟在扑面的冷风里袭来,几乎要让王久良窒息和流泪。
垃圾分解会产生硫化氢、甲烷、丙烷等有毒气体,王久良拍的时候没感觉,拍完一出来就觉得头晕,“时间长了头疼”。
而那些垃圾场的小老板和管理员更不好对付,被恐吓是家常便饭。 有人牵着大狼狗上来吼他,“识相的滚蛋!”半人高的大狗在一侧发出沉闷的吼叫。有一次王久良和樊雪崧被一个垃圾场的保安看到了不让走。没过多久,一辆小轿车飞驰而来,下来一个领导模样的人告诉他:“不要瞎拍!删掉!不然有人找上你,别怪我没提醒。”
王久良很清楚,看似无用的垃圾背后有着复杂的利益链条。不值钱的垃圾要花钱买地倒,值钱的垃圾有人抢着收购。提供倒垃圾的地皮、卖垃圾、买垃圾,这个灰色链条捆着一串“不能说的秘密”。
王久良拍的照片上了报纸和网络,更多的媒体记者打电话或是登门拜访,要求王久良直接带他们去垃圾场。北京的垃圾被格外地关注起来。
最近,王久良再去那些他曾拍过的垃圾场,发现不少垃圾已经用土盖住了,只有些埋不住的垃圾边角从土里冒出来。
王久良的片子断了那些拾荒者的“财路”。这些靠捡垃圾为生的城市边缘人并不是他批判的对象。
他曾经拍过一群垃圾羊,那些披着肮脏的卷毛的垃圾羊在垃圾堆里蹭来蹭去,觅食撒欢。这张照片传播最广,后来很多媒体都去过这个地方采访。如今,羊倌看到镜头,就赶紧用鞭子把羊赶得远远的,嘴里嘟囔:“拍,拍!拍什么拍!”
“我的照片的确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王久良叹了一口气。
前不久,王久良从一个新华社的媒体朋友处获悉,照片和新闻出来后,受到了政府高层的高度重视,“总理也对此做了批示”。近期,北京市已决定在未来五到七年内清理六环之内的全部垃圾场。“的确已经有很多垃圾场得到了有效治理”。
但王久良想要的社会效应远不仅此。在他看来,“改变人心比改变一两个垃圾场重要得多。”
从前,他“太像一匹野马了”。新生命到来了,他必须认真思考做父亲的责任。
王久良在安丘老家的父母,并不理解老二一天到晚究竟在忙啥,为什么忙忙碌碌的,却没有工资也不赚钱。与在家务农的老大、在公司当白领的老三相比,家里这个老二太不让人省心了。
王久良没法跟父母讲清自由摄影师“到底给谁干活,在哪领工资的”,他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跟他们讲不清楚,他跟父母打了一个比方:“哥哥是种菜的,种下去立刻就有收成。我是种树的,种出的树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
他不要求父母真的能听懂,他只希望,父母不要为他的生活担心。
王久良跟在北京工作的弟弟同住,父母不时会偷偷打电话给老三:“你哥还有饭吃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他们就放下心来。在他们看来,这个从小就很独立的儿子“做的肯定不是什么坏事”,只要“有饭吃,有地方住”,他们就不再追究儿子的工作是不是赚钱。
“照顾着你哥啊。”父母在电话那头叮嘱。
事实上,自从来北京工作跟二哥王久良一块住,这几年的房租大多都是弟弟出的。早上起床后,王久良有时会发现,饭桌上留着两三百块钱,那是赶着上班的弟弟留下的。
8年前,王久良在从西安回潍坊的火车上认识了自己的妻子李娜。这个一头长发、戴着眼镜的潍坊老乡当时也在西安上大学。
毕业以后,李娜跟着王久良“北漂”。大学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她在北京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稳定下来,王久良对她说:“你也别找了,我给你一份稳定的工作,当家庭主妇吧。”
不懂摄影,也不跟丈夫交流什么“艺术观念”,这位全职主妇就帮着后期处理丈夫拍的照片。因为怀孕了,过年后李娜就留在潍坊娘家休养待产。
王久良觉得对不起妻子,他们已经在这套一个月1500元租金的房子里住了6年。但面对北京每平方米上万元的房价,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显得遥不可及。
不久前,王久良拒绝了南方某知名媒体请他当摄影记者的邀请。“我觉得那不是我要的生活方式。”
王久良打算,等《垃圾围城》系列展览结束后,就回老家,守着孩子出生。从前,他“太像一匹野马了”。新生命到来了,他必须认真思考做父亲的责任。
(本版照片由王久良本人提供)
王久良很清楚,看似无用的垃圾背后有着复杂的利益链条。不值钱的垃圾要花钱买地倒,值钱的垃圾有人抢着收购。提供倒垃圾的地皮、卖垃圾、买垃圾,这个灰色链条捆着一串“不能说的秘密”。
王久良拍的照片上了报纸和网络,更多的媒体记者打电话或是登门拜访,要求王久良直接带他们去垃圾场。北京的垃圾被格外地关注起来。
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