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谁在忽悠老天爷?

4月26日下午5时许,济南市区黑云压城狂风大作,最大风力达十级,创十年来纪录。本报记者 徐延春 摄
    本报记者  廖雯颖

    惊悚“黑风”

    下午4点多,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附近的霍老先生推着老式的28#自行车出门买菜,刚走出小区门口,眼瞅着就变天了。

    眨眼工夫,滴溜溜转的旋风杀到跟前,刚才还是响晴的天陡然间变黑了,飞沙走石的。

    “吓死人了!”活了70岁的霍老先生哪见过这阵势,140多斤重的他觉得身子发飘,脚跟都站不稳了,眼睛也睁不开了,自行车一下子倒一边了。

    猛然间,好像有人向他扑过来了,“兄弟!咱俩靠靠!”邻居老王一把抱住了他。

    两个老头子紧紧抱着。一定神,路边有根电线杆子,两人极力挣脱狂风的扯拽,奔着电线杆子过去了,一把搂住,十几分钟没撒手。

    这一天是4月26日。临近傍晚,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席卷济南。据济南市气象台观测,最强风力出现在当天下午5点左右,10级,风速达到每秒钟24.5米——这速度,打五折后,比飞人博尔特的百米冲刺还快。

    这天,几乎所有的济南人都跟霍老先生一样,被这场不请自来的10级狂风“雷”倒。

    下午5点多,公司职员张先生正在大楼里办公,大楼外突然就黑天了。“黑风”!同事李女士张大嘴,脱口而出:“《西游记》里的黄袍怪出场了!”

    糟了!不知道儿子放学到家了没有,张先生赶紧打妻子手机,却总显示“连接错误”。

    刚听到消息,济南国际机场候机厅顶层的盖子被掀开一个长约20米的大口子,路上很多巨型广告牌被吹倒,砸了不少过往车辆行人。

    大楼外,黑云沉沉,汽车在黑暗里战战兢兢地闪着车灯,人们捂住脸冒雨狂奔。有些路段连红绿灯都失灵了,路上乱成一锅粥。那场景,仿佛灾难片里的世界末日。

    4月26日的“黑风“没带来黄袍怪,却带来了灾害。

    伴着十级狂风的是沙尘、暴雨,还有全省范围骤降6℃~8℃。据统计,全省受灾群众约150万人。

    济南市气象局表示,当天下午3点20分已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这已经是今年入春后第四次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但谁能想到,这场“大风”,竟会如此惊悚!

    “黑风”过后的第二天,济南各家洗车店前排起了长龙。自来水哗哗地冲洗着灰头土脸的汽车,污水都淌到大街上了,这让霍老先生看得心疼:“一场‘黑风’,得让济南白白浪费多少水呀!趵突泉都快不喷了!”

    迟开的牡丹花

    “黑风”结结实实给济南制造了一回倒春寒。

    开春以来,这个老城里的人已被冷暖不定的春风忽悠了好多次,刚换上轻薄的春装,又被寒风冻出几个激灵;羽绒服刚从箱底翻出来捂上,第二天又热得穿夹克。

    从福建来济南的小朱大呼:“老舍欺骗了我的感情!”身为80后的她,能够流利地背诵收录在语文课本里《济南的冬天》里的文字。“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冬天冷,夏天热,春秋短,济南就是这样。”坐在泉城公园的长椅上,60多岁的老济南孟老汉跟老友嘟囔,“不过,都说全球变暖,我咋觉得今年冬天特别冷啊?以前没这么冷啊。”

    “就是,为啥老这么忽冷忽热的?”边上一老头子正抱怨前几天买的韭菜吃不出一点韭菜味,一听这话,插了一句。

    “为啥?这得问老天爷了!”孟老汉顿了顿,用拐杖把地面敲得笃笃响,“人要呼吸吧?皮肤也要呼吸吧?你看这地面,都铺上水泥了,地呢,要不要呼吸?天呢,要不?都是人造的孽,糟蹋环境,老天发脾气了!”

    “是啊,吃嘛嘛不香了,谁知道种菜的洒了多少农药,啥都没以前那个味了。”老头子嘟囔着。

    孟老汉几乎每天都到泉城公园散步。正值“五一”,济南泉城公园牡丹园里,牡丹开得正艳。

    在菏泽,同样一幅场景让菏泽牡丹园管理处副总经理王汝昌看得乐呵呵的。“真是天公作美,牡丹赶在‘五一’开了,这样花期能拉长半个月,游客能比往年增加20万人。”

    不过,当地的牡丹花会却赶早了。今年菏泽牡丹花会定在4月16日开幕。这是根据往年经验,早在春节前后就确定了。菏泽市气象台提供的数据显示,2月份菏泽平均气温较往年高1.5℃,3、4月份的平均气温比往年偏低。这一下打乱了花会的原定节奏,牡丹花会开幕当天,只有景玉等早开品种开花了。为了不让游客扫兴,工作人员不得不搭起大棚,提高温度促进牡丹快速生长,提前开花。

    天气乱套了,牡丹花也乱开了。“40多岁的菏泽人老李每年都去逛花会。他说,农历谷雨前后正是牡丹花开的时候,所以有“谷雨三朝看牡丹”的谚语。从1992年起,菏泽每年4月下旬谷雨前后举办牡丹花会。“这几年天气不是变热了吗?4月下旬开的话,牡丹花都谢了”,后来花会开幕时间大致往前提了一周,“谁想到今年春天冷,花期正常了,花会却扑空了。”

    菏泽市牡丹研究所赵海军说,上个世纪90年代末,牡丹盛花期开始提前,逐步稳定在4月中旬,今年这种低温天气大家根本没料到。

    “要是有武则天的本事,下一道敕令,‘明朝游上苑,花须连夜发’,就不用每年这么操心天气了。现在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你能摸透老天的脾气?谁知道牡丹花啥时开?”老李哈哈大笑。

    蜜蜂“罢工”

    就在省城遭“黑风”袭击的那天,在潍坊市院校街,蜂农张师傅正忙着规整蜂箱。眼下本该是蜜蜂最忙的时候,张师傅却高兴不起来。忽冷忽热的天气,让他家的蜜蜂大多趴窝了,不愿干活了。

    这是刊登在潍坊当地报纸上的一条新闻。潍坊某小学二年级学生陶陶看到“蜜蜂趴窝”的照片,向妈妈王女士刨根问底:“妈妈,要是蜜蜂都不干活了,谁来传花粉呢?蜜蜂不传花粉了,桃树还能结桃子吗?不结桃子的话,将来就长不出小桃树来。没有了小桃树,我以后还能吃到桃子吗?”

    王女士哭笑不得,她理理儿子头上的卷毛,说:“儿子,有道理,这就是生物链,掉了哪一环都不行。” 心里却好笑,“小孩子家,真是杞人忧天!”

    而在离济南市中心30多公里的彩石镇玉龙村,养蜂人潘强已经给他养的120多箱蜜蜂多喂了五六天白砂糖。每天一袋50公斤的白砂糖,要300块钱。

    5月1日,原本正是洋槐花开得正好时,“今年还没开,估计还得一个星期。”潘强很无奈。

    正常情况下,花期顺次应该是3月初榆树花,3月底杏花,4月中旬是桃花,4 月底洋槐,“最多相差一两天。”不过今年,所有的花都延迟了十天。养了20年蜂,潘强第一次遇到这种怪事。

    现在,方圆十里内只有桐花和寥寥的油菜花流一些蜜,产量仅够蜜蜂自己“内部消化”。

    看天吃饭的不只潘强。威海市俚岛镇养海带的徐庆顺、青岛养蛤蜊的梁师傅、崂山区王哥庄茶农曲恩华和沿海渔民都吃了老天爷的哑巴亏。海带延期减产,崂山茶延期减产,顶风出海捕捞的海鲜太少,蛤蜊苗迟迟不敢养……

    “春如四季”

    4月27日、28日,烟台威海下起大雪,两市降雪量均创下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大值。烟台网友“清闲小草屋”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飞雪的视频图片并附上评论:“昨日春天,今日冬天,明日秋天,后日夏天。云南人说他们四季如春,烟台人笑了:我们春如四季!”

    在烟台工作的袁永泉电话里跟在济南的妻子小崔描述4月28日当天的情景:“同事告诉我,下雪啦!我还不信,说‘不可能,吹牛你’,一扭头,外面果然下起雪,还是鹅毛大雪啊。我下巴都快掉下来了,天哪,四月还真会飞雪啊……”

    5天后的上午,刺透玻璃的阳光让小崔不得不眯着眼睛,才能向对面穿着短袖的同事转述“烟台奇观四月飞雪”。这天下午3点,济南气温突破30℃。

    “这天,太不正常了。”小崔抹了一下微微出汗的额头。

    “太热了,太热了!”连着几天气温节节攀升,5月3日飙升到33.7℃,一夜入夏的济南乱了阵脚。穿短裙逛街的MM中暑了,去南部山区游玩的一家人晒伤了,还没开空调的长途汽车里的乘客被“桑拿”了,贪吃冰淇淋的小朋友腹痛肠胃炎了,买个十多斤的西瓜解暑要30多元了。

    “相信以后这种奇异的情景会愈来愈多!”

    “地球得了重感冒!”

    “很不正常。还没拿到诺亚方舟船票的我,鸭梨(压力)好大耶。”

    “我严重怀疑,由于两极冰雪大量消融,地球重心已变,北极点开始向我国靠拢。”

    诸如此类,网上,让人头疼的天气变成了被人调笑的对象。

    蝴蝶扇动翅膀了?

    中国专家的日子也不好过。尽管他们努力用专业知识和各项数据向公众表示,各种“极端天气” 事出有因,“并不是特别反常”:八级黑风是“北下的冷气流与济南北部的暖气旋交汇”所致,属于正常天气变化;烟台威海四月飞雪历史上也曾出现;3月开始的多次倒春寒正常,因为春天冷暖气流都很活跃,而且“普通市民对天气变化的体会一般都是近几年的,但专业人员研究的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气候变化,所以说总体来看还算正常。”

    “怎么专家说的,和我们老百姓的感觉就是对不上呢?”老李说。

    “专家?太不靠谱了,是砖家吧!”网友这么调侃。

    专家说的话未必不靠谱,小孩子说的话也未必是“杞人忧天”。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了“蝴蝶效应”理论。一只蝴蝶在巴西的雨林轻拍翅膀,一个月后,可能导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如果我们相信自己的感觉,就像皮肤通过毛孔,敏锐地捕捉到大自然的冷热变化一样,这只无处不在的蝴蝶,是否正在某处扇动它的翅膀?那么,什么时候,它扇起的风,会刮到我们身上?或者,已经刮到我们身上,而我们,却熟视无睹?

    本报记者  黄体军  陶相银

    刘玉彩  协助采访

王晓亮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