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北川七日

▲41岁的周平怀抱地震后出生的小女儿,他在地震中失去了4岁半的小儿子。
永兴板房内,老北川居民胡琼如今已经进入一家山东企业参加培训,5月底就可以正式上班了。
永兴板房区傍晚的菜市场一片祥和。
82 岁的邓大娘在新县城帮着铺草皮,她说:“我是在新家门口干活,不累!”
    文/本报特派记者  廖文颖  崔岩  片/本报特派记者  王媛

    这个距离老县城约28公里的北川新县城被命名为“永昌”。尽管全国还有三个镇拥有和它相同的名字,但对于北川人来说,这个名字蕴含着特别的祝福。

    地图上现在还找不到“北川县永昌镇”,但这座占地七平方公里的新县城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从黄土和沙砾中拔地而起。目前新县城主体工程建设已基本完工,首批153幢安居房已竣工,5月12日将由对口援建的山东省交接到四川省政府手里。

    两年来,山东省包北川县,17个市包22个乡镇,140个县(市、区)包北川各村的对口援建机制成效卓著,援建的242个项目已建成163个。其中,新县城2008年底完成选址,2009年3月完成规划,5月拆迁完毕正式开工,今年5月首批安居房竣工,新北川的建设速度无疑创造了一个奇迹。

    5月3日至9日,本报特派记者实地探访汶川大地震两周年前夕的北川县,以揭开这个奇迹背后那些感人的故事。

5月3日  北川新县城终于看到新家的模样了

    吴成勇终于能看清他未来家园的模样了。

    这个距离老县城约28公里的新县城被命名为“永昌”。尽管全国还有三个镇拥有和它相同的名字,但对于北川人来说,这个名字蕴含着特别的祝福。

    目前新县城主体工程建设已基本完工,首批153幢安居房已竣工,5月12日将由对口援建的山东省交接到四川省政府手里。

    忙碌的工地上,51岁的吴成勇略微谢顶,几天没换的灰色上衣汗迹斑驳,脚上军绿色的胶鞋沾着泥,挑着装油漆桶的担子小心地走在起伏的土路上,背影瘦小。

    他这两天负责给新房子里的管道补刷漆,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6点,中午有两个小时休息时间,一天下来能挣80元。

    有不少附近的四川人都到新县城打工,铺地、绿化、粉刷……做什么的都有。中午午饭时间,几个集中的饭点到处都飘着四川话和一丝辣椒香味。吴成勇花五六块钱就可以填饱肚子,他要求不高。

    晚上干完活,吴成勇可以选择蹬半小时自行车或者搭两块钱的班车回到几公里外安昌镇上的板房区,那里住的都是地震后被淹没家园的北川县漩坪乡乡民,他和妻子已经在那儿住了一年多。但最近几天为了赶工,他睡在干活的楼里,窄窄一张单人床,夜里稍不留神就会摔下来。

    地震前,他和妻子在漩坪乡开店卖日用百货,十年下来有了4个门面店。5月12日那天一震,把店铺连着货物还有自家盖的楼房都震没了,至今淹没在100多米深的堰塞湖下。“几十万啊,都打了水漂喽。”工友老谢在一边啧啧不平。

    吴成勇笑一笑,并不接话。这个不抽烟、不喝酒、不爱打麻将的中年男人大多时候很安静,只有在谈起大学毕业刚一年的儿子和将来开店做小生意的计划时才会关不上话匣子。

    地震时儿子还在自贡的四川理工学院上学,毕业后想自己创业养殖白山羊。吴成勇不同意,家里只有震后补助的三万块钱,还指着分房子时派上用场,“万一他赔了钱,房子怎么办?”

    妻子地震逃出来时伤了胳膊,至今干不了重活。自己“没文凭没技术”,年前经熟人介绍来新县城工地打工挣点钱,就等着平平安安搬新家。

    按照他目前听到的说法,漩坪乡除了能原地重建的部分居民,大部分将分到位于安昌镇上的新房子。“每户只有一套,40多平方米。”吴成勇希望能住进永昌镇新县城。“这边的房子好,又大又亮,一层还有门面店。”他寻思着跟政府争取争取,“丢了4个店面, 能不能优惠租一个?”

    年轻时在北川供销社工作了20年,又做了十年生意的吴成勇不愿再经历风浪,愿意“开个店做点小买卖”。至于24岁的儿子,他正在劝说他从自贡回北川考公务员,“随便哪个镇哪个县都要得”,“再耍个女朋友,慢慢来。”

    吴成勇有些笨拙地站在梯子上,慢慢地给厨房水管刷着银漆。这是六层楼房里二楼的一套四居室,初夏的阳光透过阳台的整面玻璃,映得客厅格外敞亮。

    5月4日  永兴板房区“我就愿意做点事”

    永兴板房区很显眼,从新县城出发,快到绵阳市,道旁那一大片白墙蓝顶的平房就是。42岁的胡琼和其他5500多户北川老县城(曲山镇)受灾户就安置在这里。

    胡琼住在F8区,板房最外缘。丈夫跑运输,一连几个月不回家,儿子女儿都在绵阳上学,只有周末回来,但这并不影响胡琼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墙上还挂着两幅自己绣的羌绣牡丹花。十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最显眼的是一台29英寸的大彩电,是胡琼前不久花300块钱买回来的二手货。

    但她最近没大有时间看电视了。她正忙着接受山东烟台俊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培训,这个位于新县城工业园的山东企业打算在本地招收1300名员工,目前有500人正接受培训。工业园里,已经有24家山东企业入驻。

    等到月底培训合格,胡琼就能上生产可视电话的流水线,一周上五天班,一个月挣800块钱。她还有8个相熟的板房姐妹,每天早上9个人一道坐车去新县城工业园培训。

    培训的课程讲可视电话和LED显示屏原理,胡琼听起来有些吃力,但“勉强能懂”,就是前几天一位上海的老总讲座,吴侬软语把她给“听晕了”,这让胡琼有些担心语言问题,她说不好要卷舌头的普通话。

    胡琼算了一笔账,培训期间每天挣20块钱,但从板房坐车上下班就得8块钱,午饭在公司食堂吃,“一碗面条4块钱”,一天就剩8块钱,赚的不多。

    那还做不做呢?

    “做。为啥子不做?又没得别的耍。”胡琼不愿意成天呆在板房里打麻将看电视消遣时间。她甚至还想着等新县城建好了,去当个扫大街的也不错。女伴笑话她,说这个活辛苦,胡琼不觉得,“我就愿意做点事”。

    而且,等到搬进新县城,住进新房子,公司就离住地不远,就能省下一大笔交通费了。丈夫地震前几个月花14万买的卡车一年前也弄出来继续跑了,虽然房子毁了,但家人都健康平安,“女子娃儿成绩都不错”,胡琼对此很满足。她想开了,“地震这种事……谁也说不清,天灾嘛。平安是福。”

    5月5日  永兴板房区新生命,新希望

    周平认识胡琼。 他们原先都住曲山镇回龙社区杨家街,那条街不长,“大概200多米”,街坊邻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在永兴板房,他们两家住斜对面,又成为邻居。他俩到老县城的时间也差不多,胡琼1990年嫁过来,而周平则是1992年从安县到曲山安家结婚。地震前都有两个娃,也都是一男一女。

    唯一不同的是,周平4岁半的小儿子地震后没了。这比房子倒了钱没了还叫他们一家痛苦,久久缓不过来,“太想儿子了”,最后,41岁的他和妻子决定再要一个娃儿。

    如今他们的小女儿周梓涵再过几天就满8个月了,大眼睛黑亮亮的,会盯着她爸爸的笑脸看很久。

    而原先开门面店卖盐蛋(咸蛋)和包蛋(松花蛋)的周平也恢复了“本行”,在板房里的小菜市场占了个铺位卖猪肉。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开着小货车去不远的绵阳进100来斤猪肉猪骨,大概当天下午六七点就能卖完。他也捎带卖些其他保质期久的食杂,如玉米面、粉干、海带干和干芸豆等,不费进货工夫。

    下午3点,买肉的人不多。周平坐在肉铺前,咬着根牙签剔牙。

    一个人过来选了块五花肉。周平看一眼电子秤,上面显示4.3元。“四块。” 他习惯把小零头抹掉,“都是邻居嘛。”

    隔壁也是家猪肉铺子,店主是永兴本地人,比他进的猪肉量多,一天两三百斤,白天骑着车四处卖,妻子看铺子。卖完回来,撩起白背心腆着肚子就着午饭剩下的菜喝二两白酒。

    周平不出去售卖,也不喝酒,一包烟可以抽两天。他没出过四川,最远去过成都,“原来开店,天天都要做盐蛋包蛋,一天都没得空。”他习惯了守着铺子,一天挣百来块。不多,细水长流。

    他很笃定地等着搬进新县城。虽然去年说今年这时候就能住进去了,但到现在房子刚盖好,分配的政策都没出来,估计得等到十月份。周平不着急,“政府说了算。”至于搬了以后要做什么,周平还没想好,他笑笑,“搬过去才知道”。

    也住板房F区的朱晓华过世的儿子和周平的儿子从前都上曲山镇幼儿园。地震后头一年,朱晓华天天沉湎在对儿子的怀念里,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如今31岁的朱晓华又怀孕了,一年前重组的家庭,丈夫现在每天打点零工,晚上回家照顾她。再过一个月就要生了,亲戚朋友送来一麻袋熏猪腿和两只活母鸡,本地人坐月子都喝这两种东西炖的汤。

    朱晓华坐在床上,她的姐姐挺着大肚子过来串门。姐姐的两个小孩都在地震中丧生,一度痛不欲生,现在肚子里的孩子7个多月了,她的脸又有了红润的光泽。

    姊妹俩靠着床,摸着隆起的大肚子有一搭没一搭低声聊家常,偶尔会发几句牢骚。她们现在心烦的是板房夏天太热,担心孩子到时候

    长痱子。

    据统计,绵阳市子女伤亡后再生意愿的有2566户,其中北川1798人,占70%。朱晓华说,永兴板房到现在已有200多个新生儿,很多失子家庭还在盼望着怀上孩子,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

    5月6日  安昌镇“要不了几年绵阳就扩大到新北川了”

    地震后,北川县政府南下26公里迁址邻县安县安昌镇临时办公,随后新北川选定在安昌镇东南两公里处,2009年安昌镇正式划入北川。北川人的生活开始与静静流淌的安昌河气脉相连。

    地震后处处断壁残垣的安昌镇,如今看去已和正常的县城无二,甚至还更繁华些。羌族风格的楼房林立,挂着各省牌照的车辆川流不息,年轻的姑娘们衣裳鲜亮。2002年以前作为安县老县城的热闹又回到这个3平方公里的县城。

    整个安昌镇,张康奇可以算是最忙的人之一。2008年6月走马上任北川县招商局局长后,他就开始考虑重振北川经济。如今位于新县城的北川——山东产业园已经吸引了30家企业落户,总投资17.3亿元。为了招商引资,张康奇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衣服都顾不上洗。地震被埋在废墟下的一家7口人,已经很久不曾入梦。独身一人,张康奇全部的寄托就是北川的产业重建。

    因灾后重建,北川流入大量资金和人口,加上北川县各级机关单位集中办公,炒热了当地的日常消费。

    一名人力车夫告诉记者,房价上涨最明显。“现在一个门面店年租金两万,一套房子每平米要三四千元,比绵阳市还贵!”他卖力地蹬着车,小腿肌肉一颤一颤,“两年前买一套房子也不过七八万元!”

    十分钟不到的车程要5块钱,跟绵阳市一个价格。“你去问,现在都这个价了!”

    夜晚的安昌,沿街霓虹闪烁。一家名为“新起点”的KTV门口,LED屏幕滚动着鲜艳的红字:“新北川,新起点,新态度,新感受,新视野!”

    “四川人爱吃爱玩,习惯了。赚10块钱存2块钱,其他都拿去花。”茶馆服务小妹说,地震后,大家的消费观念更超前了,“不爱存钱。存着说不准哪天又没了。”一场地震引发了消费观的深远震荡。

    有人对安昌镇的热闹表示忧虑:“不要援建一结束,这种‘繁荣’就随风而逝。”但更多本地人持乐观态度:“从绵阳高新区开始,永兴,界牌,花荄,黄土,新北川,安昌,基本上都连到一起了,沿途就是大工地。照这个速度,要不了几年绵阳市就扩大到新北川了!”

    5月7日  安昌镇北川干部慢慢恢复曾经的平静

    5月7日,前北川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的遗作《策马羌寨》和《风居住的天堂》在成都首发。去年4月20日凌晨,这个痛失7岁爱子的北川干部悄无声息地结束了自己33岁的年轻生命。

    在此之前,2008年10月3日,北川农办、救灾办主任董玉飞被人发现在卧室里自缢身亡,时年40岁,遗书称“工作、生活压力实在太大”。

    董玉飞、冯翔,接连两名北川干部自杀,引起轩然大波,也让人们开始关注这个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柴米油盐醋,万事都缠身”,有人说这是灾区基层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而在地震中,北川遇难干部多达464人,占全县干部的22.6%,另有13.7%的干部子女遇难,19%的干部成为单身,90%以上的干部遭遇亲人遇难和房屋损毁。有人感慨,北川的干部应该是中国最难做的干部了。

    在北川县委宣传部办公室里,冯翔的继任者、副部长何锦正在看刚刚下发的职工带薪年休假安排表。根据安排,从5月24日至6月4日,今年他有十天的假期。“去年的假期还没休呢,今年争取能休。”

    “毕竟经过两年了,大家都已经开始放下了。”何锦说,强制轮休、集体旅游、心理援助等等各种减压方式已经在北川陆续出台,现在的北川干部正在慢慢恢复曾经的平静。

    5月8日  安昌镇山东援川干部的两年时光

    “山东” 这两个字已牢牢嵌进北川 灾后重建的两年时光,不下百亿的资金和上万名援建人员从山东源源不断地涌进西南盆地,给北川带来了新生。

    两年来,山东省包北川县,17个市包22个乡镇,140个县(市、区)包北川各村的对口援建机制成效卓越,援建的242个项目已建成163个。这项浩大工程的头脑中枢——山东省援建北川指挥部,就位于安昌镇一个小山坡上的一排毫不起眼的板房里。

    王汉成,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是山东首批来川援建的干部。

    不用外出下乡的日子里,他很少出门。办公的板房、住的板房和食堂,三点一线来回转。他的办公桌上摆了四五盒不同包装的药,都是降血压的。因为工作压力大,休息不好,王汉成患了高血压。

    几乎每个山东人到潮湿喜辣的四川都不太适应,王汉成也不例外。他至今住不惯板房,隔音效果太差,打个呼噜周围都能听到,睡眠不好的王汉成一晚上能醒三四次。

    “和我一批来援建的同志,这两年的相貌都变化很大。”接任崔学选任指挥部新县城建设组组长的栾厚杰正当壮年,两鬓已生华发。

    来北川快两年了,栾厚杰还是不习惯当地的饭菜。很多干部跟他一样,到北川水土不服,吃不下,后来专门从山东调了武警给他们做馒头面食,食堂里常备着大葱蒜瓣,熟悉的口味可以聊慰乡愁。在食堂吃饭是这些生活清苦而繁忙的援川干部们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光。

    在北川,时有连绵不绝的毛毛细雨,这也让栾厚杰格外怀念山东的艳阳天。栾厚杰来北川的时候家里正在装修房子,他只能把一切推给了妻子,孩子上下学现在也是妻子一个人接送。“欠家里的只能以后慢慢补偿了”,栾厚杰说,只要想到北川人很快就能住进山东援建的新县城,自己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5月9日  新县城“我们给北川人盖的是最好的房子”

    尽管地图上还找不到“北川县永昌镇”,这座占地7平方公里的新县城事实上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从黄土和沙砾中拔地而起。

    2008年底完成选址,2009年3月完成规划,5月拆迁完毕正式开工,一年时间,新北川的建设速度创造了一个奇迹。

    首批面积为40万平方米的153幢安居房全是五六层的楼房,外观保持了浓郁的羌族特色,阳光照耀下显得明净艳丽。小区门口立着四角塔楼,绘有羊头图腾的小旗飒飒飞扬,随处可见草木茵茵。根据规划,新县城公共绿地面积将占建设用地的7.83%,人均用地8.7平方米,老百姓走3分钟就可到达一片绿地。

    由中国规划设计院设计的5000多套房屋通风透光,南北向的阳台墙壁换成正面落地玻璃以适应当地风少阳光好的气候。大多是三室一厅,面积从70-120平方米不等,地上铺的瓷砖亮晶晶的。

    这几天,川鲁两地的质检人员正忙着验收房子。楼梯扶手高度不等、阳台横杆焊的不均匀留下疙瘩,都要返工。

    “我们给北川人盖的肯定是最好的房子!”午休时分,一名年轻的山东工人一边嚼着馒头一边说道,一脸肯定。

    这个说法得到很多来新县城看房子的人的认可  。当天,从绵阳市各地赶来看新房的人骑着摩托、打着的慢慢地沿着新北川大道一路端详,面带笑容。他们相信,新县城以后一定会成为绵阳的经济中心之一,在这投资买房准不会错。

    但记者采访的永兴板房里未来新县城的主人们,却绝大多数没有去看过新房。这不免显得有些奇怪。

    胡琼说:“等新县城都建好了,搬过去时间多的是,我天天看,慢慢看!”她愿意多等一段时间,一去就能见到最美丽的新北川。

    这座城市确实值得期待。

王琳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