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父母的“野合”到底意指为何?孔子任中都宰时果真实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孔母为什么年纪尚轻即突然弃世?去世后为什么要停灵街口?
☆齐鲁夹谷会盟时,真的是因为孔子一番义正辞严的训斥,就令齐国国君乖乖交还鲁国三座城池吗?
☆孔子果真杀了少正卯么?这段公案其中有何玄机?
☆孔子见素有淫名的南子时,暗室内到底发生了什么?南子又是个怎样的人?
☆孔子流浪列国,的确是为了求官职以行大道吗?可十四年间居然一次机会也没有得到,这又如何理解?
☆什么是仁,什么是礼,什么是道?在功成名就的过程中,孔丘经历了怎样的心灵远行?
我的朋友孔丘,这书名让你疑惑了么?没错,它写的就是春秋时代的那个孔子。但此书中的孔子,又不等同于众所周知的那位古代圣贤。
这个孔子,很另类。
一扫经史子集里的正襟危坐和之乎者也,这个孔子不再一本正经不苟言笑高不可攀;他从历史的尘埃中走来,全然没有腐朽酸臭的气息,却是带着一身的血性,有骨有肉、有哭有笑、有情有欲、有希望有迷茫……他就像我们身边任何一个胸有大志却屡经磨难的少年,时时与梦想相伴,又为了梦想与现实苦苦搏弈;他在那个战乱纷争、风雨飘摇的时代孤身奋争,在荏苒的光阴中数十年如一日地修行,最终成就了不朽。
打碎许多空洞传说,重塑一个鲜活灵魂。从此,只有语录没有呼吸的孔子,复活了。
小说以孔子的发小兼车夫邹曼父之口,讲述他记忆中那些与孔子有关的往事。语言幽默调侃,让人忍俊不禁,而情到深处时又催人潸然泪下。从青葱少年到老年辞世,孔子浩瀚的人生画卷在这种温情的叙述中铺展开来,围绕孔子身世与经历的诸多历史疑迷也一一解开。
这是最真实的虚构。涉及重大事件,严格遵循《史记》;借助《论语》,界定孔子的精神内核;由《孔子家语》,把握他基本的人生脉络。而在细节上,则大胆展开想象,力争用平稳又鲜活的文字,成功地完成一次形象再造。
【基本信息】
- 作者:王元涛
-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年4月
- ISBN:978-7-80733-473-6
- 定价:38元
- 印刷时间: 2010年4月
- 类别:畅销小说/心灵小说
【内容简介】
用孔子发小兼车夫的视角进入叙述,试图塑造一个温暖而亲切的孔子,写他的幽默与善良,写他的困惑与迷茫,写他的痛苦与成长,写他的爱与欲,写他的坚持与表达。
【作者简介】
王元涛,吉林人,1967年生。曾任吉林省《青年月刊》杂志主编,《巷报》主笔,后赴韩国,曾任韩国《中文周报》编辑局长,《亚洲经济》报社编委,现居北京。小说及专栏作品见于《作家》、《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经济观察报》、《国际先驱导报》、《新商报》等。著有《汉城汉城》(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化常识》(韩国出版)。
【评论】
从此,那个只有语录没有呼吸的孔子复活了,他的无奈、胆怯和犹疑,他的探索、傲气和智慧,质感分明。从此,我们终于可以像议论多年不见的朋友一样,传播他的身世,品评他的隐衷,理解他的固执,慨叹他的不幸,感奋他的抗争。从此,成熟起来的中国人,可以成熟理解自己的历史和先人了。
——半夏(专栏作家)
在所谓国学风行的今天,我似乎嗅到了太多腐朽的气息。直到遇上这本《我的朋友孔丘》,才暗自庆幸,身处的这个时代,还不乏明白人。
——易水寒(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 )
通读全书,最触动我的是这样一种理念:孔子没有义务为我们今天生活的幸福或不幸负责。在他的时代里,他想要的,他做到了极限。那么,今天,无须孔子告诉我们什么东西是好的,我们自己清楚。问题是行动,像孔子一样去争取,就对了。这一点,才是他的核心价值。
——麦小迈(电视主持人)
文字沉稳厚道,细腻深情,其蕴藉之深缱绻之切悲怀之酽,已足以令人看穿一个人的生命底牌。写孔子,需要细节,在这样一部历史里,细节如针头线脑纽扣别针毛巾被褥一样,少它,就会像一架人体骨骼标本教具一样有框架无血肉。而在那层层环叠的景深里,有孔子,也有元涛。
——黄集伟(著名书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