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镜头后的孤儿们

    曾有去过四川地震灾区的人说,到了现场,很怪,说实话没有太多的感觉,不觉得太惨,也不觉得悲痛,是因为情感提前透支了。透支的原因,是因为被媒体调动,所看到的是聚焦的东西,加工过的东西,而不是分散的真实场景,结果一到现场,反而觉得平淡,就像戏剧和生活的差异。

    那么,真实的场景到底是什么?

    “5·12”之后,我们把这组“地震孤儿”的稿件刊发出来,只是不希望,他们仅仅在“5·12”这天“被聚焦”。那些其他的日子里,他们也真实地生活在四川的小镇或板房里,快乐着,或是孤独着。

    本报记者  廖雯颖

    5月12日下午,北川县擂鼓小学门口,刘明富趁老师不注意,从来接孩子回家的家长中钻了出去,溜出了校园。

    他现在和伯父伯母住在镇上板房里,几天前刚回到学校。5月6日,包括他在内的6个四川地震孤儿的摄影作品展“晨光里的孩子”在北京金融街揭幕,共展出60余幅照片。在北京那几天,很多人来采访他们。刘明富习惯性地躲着镜头,问到了,是就点头,不然就摇头,不大开口口。

    2009年夏天,他也是这样沉默着,想要避开那个时不时过来摸着他的头跟他聊天的高个子叔叔。他带着一架相机,总是站在在不远处拍他和伙伴玩耍的场面。有一天,这个“相机叔叔”走过来要跟他合影,他让一个小女孩给他们拍照。 拍完他对刘明富说:“你也能拍,而且肯肯定拍的不差。”

    后来,这个叫焦波的“相机叔叔”送给他一个卡片相机,还成了他和其他五个地震孤儿的干爹。 干爹收他们当徒弟,并并告诉他们,“用相机记录下身边的生活”。

六孤儿简介

    刘明富,男,14岁,北川县擂鼓小学六年级学生

    王晰,男,14岁,绵阳中学英才学校初一学生

    王海奕,8岁,王晰妹妹,北川县擂鼓小学一年级学生

    何文东,13岁,四川郫县新民场小学六年级学生

    何美君,11岁,何文东妹妹,四川郫县新民场小学四年级学生

    廖岑,13岁,绵竹市汉旺中学初一学生

    “这孩子不好带。 顽皮,不好管教,成绩也不怎么好”。

    刘明富一直“不爱开腔”,伯母说,刘明富从前就不多话,地震时,他父母和姐姐出去赶集时遇难了,这个孩子就更沉默了。

    “这孩子不好带。”邻居摇摇头说,顽皮,不好管教,成绩也不怎么好。

    去学校也没找到刘明富。

    12日下午,擂鼓小学因为地震纪念日放假,学生必须由家长接回家。刘明富同班的两个女孩正靠着铁栏杆等着人来接,“刘明富?你去网吧说不准能找到他”。

    不过马上她们又推翻了自己的猜测,马上要小升初,老师会去网吧查,“刘明富应该不敢去了。”

    “那他成绩好吗?”记者问。

    女孩们摇摇头,以刘明富的成绩,他可能只能留在镇里,考不到绵阳市里的中学。

    不过,“他人真的很好。”女孩们对这个脾气和顺的男孩印象不错。

    刘明富的伯父伯母不知道学校放假,伯父以前种地,如今在建筑工地打零工,晚上7点多才能回家。伯母这几天在镇上当临时清洁工,他们的女儿嫁到了别处。

    见到刘明富时,他已经闷声不响回了板房,坐在小板凳上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看不出一点闹腾的样子。看了记者一眼,他又转头盯着电视。

    坐在一边床上,伯母说,刘明富平时不大出去,总待在屋子里看电视,“看动画片”,有时出去找同龄的伙伴耍,“也不知道耍些啥”,但“叫他吃饭就吃饭”。对这个没了爹娘的孩子,她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鼓励他,多出去拍拍照。

    “刘明富,你的相机呢?给我们看看你拍的照片吧。”

    问了两遍,刘明富慢腾腾起身,找出相机递过来,又坐下看电视。

    相机里照片不多,都是前几天去北京拍的。有他,也有伯母,正吃着碗面。

    “怎么到北京了还吃方便面哪?”记者打趣。

    他伸长脖子看了一眼,还是不开口,很快又转开眼睛。

    看完《喜羊羊和灰太狼》,刘明富走出屋子,站在低矮的房檐下,低着头玩手里一只打火机,打火,熄火,打火,反反复复。

    记者想给他拍张照,刘明富立马飞快地跑开了。

    “那你给我们拍张照吧。”

    这回他终于同意,端着相机的手很稳,“咔嚓”,拍出的照片画面清晰,构图完整。

    “拍得不错嘛。”听到这话,他黑瘦的脸上露出一个羞涩的微笑。

    “那你喜欢拍照吗?”

    他摇头,“不知道。”

    伯母说,刘明富拍的照片不算多。“有些人不让他拍,凶他”,他很为难,不愿拍了。

    伯母只好劝他,那些人不拍就不拍了,干爹不是说让你拍周围熟悉的人吗,拍老人家他们不会为难你,拍拍板房的生活……

    刘明富还给王晰和王海奕兄妹拍过两张照片,其中一张,兄妹俩站在房屋的废墟里,撑着空空的门框,看不出什么表情来。

    这张照片,起名叫《回“家”》。

    这种表情,只有在自己最熟悉的人面前,才会有。

    现在,王晰和王海奕住在擂鼓镇柳林村五组的板房里,跟刘明富住的“建新板房”隔得不远,几分钟就到。

    地震时,他俩的父母在医院看病,被压在里面了,再也没出来。

    有人曾想收养这对兄妹,被爷爷王培忠回绝了,这位63岁的老人不愿再面对骨肉分离。

    两年前那个下午,王培忠刚送完孙女去幼儿园,忽然间地动山摇,稍一平息他跑到学校,终于找到兄妹俩,“两个孩子一起扑到我怀里大哭”。

    现在,14岁的王晰在绵阳中学英才学校读初一,两三个星期回一趟家。王海奕也升入了擂鼓小学,住校。

    王培忠每月领300元低保,兄妹俩每人每月有600元资助,他觉得,“过日子可以了”,每天起来吃过早饭,就出门找朋友玩,打麻将,打牌。

    孩子们都很听话,王培忠很骄傲,他是个没文化的农民,王晰的父母都只上过初中,可孙子争气,去年小升初,他考了全年级第一名,又通过了市里两所好学校的入学考试。

    最后家里商量,决定让他上私立的绵阳中学英才学校,一年要两万学费,“贵是贵”,孩子的大伯愿意供。

    王晰拍孩子们的照片不少,他拍的最多是妹妹王海奕。

    这个有着细软的长头发和黑亮大眼睛的漂亮小姑娘,蹦跳,发怒,扑到爷爷身上撒娇,洗自己的衣服,第一次住校……都被哥哥拍下来了。

    照片上,小姑娘绽放出自然的笑容和表情,这种表情,只有在自己最熟悉的人面前,才会有。

    透过照片上妹妹自然绽放的笑容和表情,仿佛可以看到相机后哥哥含笑的眼睛。

    在擂鼓镇上学时,王晰负责每天接送妹妹上放学。

    去市里上初中后,他把相机留在家里给妹妹玩,银色的小数码,和前几天去北京干爹送他的单反相机。

    对8岁的王海奕来说,相机是个玩具,觉得有意思了就拍。跟她北京的干爹送她的一大袋零食一样,喜欢的口味,她就挑出来吃。

    焦波干爹送她的一套儿童读物,她兴趣也不大。爷爷王培忠要出门,嘱咐她,“焦波老师的书多看看”。

    “不爱看!”王海奕回答得很直接,小嘴一撅,不顾邻居家的小白狗对她一阵乱叫,带上门就往相反方向跑了。

    两兄妹对待生活费的态度也不一样。王晰把钱存起来,从不乱花;王海奕则嚷嚷要买这买那——全是各种零食。挑食的她,“不爱吃肉爱吃鱼,”一顿吃不了一碗饭。如果配上爷爷腌的泡菜,能吃多点。

    对这个还不懂事的妹妹,王晰耐心得很。这一点,很像何文东。

    他希望自己能像小沈阳一样,成为一个“给别人带去快乐的人” ,因为,“快乐实在是太重要了”。

    “晨光里的孩子”摄影展主题照片有两张,一张是同名作品《晨光里的孩子》,穿着蓝色棉袄的男孩抱着一棵树,阳光在他身后的墙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另一张,花田里,一个小姑娘昂着头撅着嘴,名叫《亲吻春天》。

    两张作品都摄于四川郫县新民场镇云桥村,前一张出自何文东之手,后一张是他的妹妹何美君拍的。

    “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选这两张……”这个13岁的男孩挠了挠头,“廖岑、王晰、刘明富他们拍的也很好呀。”

    在他看来,这两张照片跟他俩拍的其他几百张照片没有什么不同,每次摁快门都是即兴的。《晨光里的孩子》里的那个邻居家的男孩也出现在其他照片里,嬉笑打闹,生气跑开,或者低头走路面无表情,最后选出来的他,就成了“沐浴在阳光里的少年”。

    但他们的外婆左永秀觉得,外孙和外孙女“拍得最好,也最多”。

    拍了多少张“不知道”,何文东定期通过网络把相机里的照片传给焦波,只有焦波能统计准确数量。11岁的何美君出门总把那个银色的小相机揣在兜里。

    而何文东对光线很敏感,对《晨光里的孩子》里的那面墙很着迷。自从发现那面墙表现光影的效果很好后,“一有光线就会去那里拍”。他们还把相机带到学校,抓拍了不少镜头。

    他这样解释拍《仰望》的过程。他跑到家里二楼的走廊,叫楼下院子里学骑自行车的妹妹,“何美君,朝上望”,咔嚓,就这么简单。

    照片中的何美君单手扶车把仰着脸,四周散落着五把竹椅,完整错落的构图。

    何美君学的车没派上用场,何文东最近已经能稳稳当当地开着电动三轮车载着妹妹上、放学了。

    他们俩都在新民场小学上学,何文东六年级,何美君四年级。从云桥村的家开到镇上的学校,要过田间小路、村里的土路再到镇上的水泥路,大概20分钟。午饭在学校吃盒饭,下午放学回家,外婆做好了饭等他们。

    这样的婆孙生活其实早已持续多年。

    两年前,在汶川打工多年的父母遇难后,他们从留守儿童变成了地震孤儿。

    从前,他们一个月见一次爸妈;现在,只能在梦中重逢了。

    独生女儿和女婿双双遇难,左永秀受到很大打击,最初那几个月,她每天想起来就哭,“眼睛都快哭瞎了”,丈夫早就去世,小姑子不放心跑来跟她一起住,怕她想不开。

    两年时间慢慢平复了伤痕,两个孩子每人每月有600元补助,加上自己一百多元的低保补助,左永秀的心逐渐安下来了,只是多年的胆结石还困扰着她。

    家里有2亩地,原先种水稻、油菜,去年8月收完稻子后,她改种了200多棵桂花树苗,每天浇水、施肥、除草,“身体不行了”。

    家务活还是干得很勤快。57岁的她每天上午就打扫家里两层楼房,房子是2002年盖的,花了一万六,贴着瓷砖。

    院子前种着茶花,两侧的柚子树郁郁葱葱,形成天然的篱笆。一渠清流脉脉而过。

    出门就是田埂,道旁几株油菜花,还绕着一只粉蝶。屋后圈养着几只鸡鸭。

    傍晚的时候,左永秀煮好了饭就坐在院子里等,柚子树下拴着一只白毛粉鼻子名叫“胖胖”的瘦狗,也坐着等两个小主人。

    听见一阵轻微的“噗噗”声和胖胖激动的蹦跶声,那就是何文东和何美君回来了。

    前几天祖孙三人去了北京,回来后,何文东却哭了。

    他允诺外婆,“要尽最大努力考上县里(郫县)的初中”,虽然他在班里成绩不错,能排到前几名,但也没有把握考上县里的中学。

    五月是该冲刺的时候,3日到7日在北京玩了几天,回来后又有记者到家里采访了一天,没能去上学,他心里担心落下功课,急得哭了。

    左永秀拉着记者的手晃,吞吞吐吐地说:“这次采访,能不能等他做完作业?”

    “这个孩子很懂事。”左永秀说。虽然很想考上县里的中学,但何文东又开始担心,考上县里初中寄宿后,外婆身体不好,“我走了谁照顾呢?”

    妹妹何美君拍拍外婆肩膀:“哥哥你放心,有我呢!”

    其实,何美君是家里需要照顾的那个,4岁半因为发烧右手落下残疾,手掌无力举不起来,6岁被狗咬伤眼睛,看东西有些斜视。

    “他俩有这分孝心就够了。”

    吃过晚饭,何文东上楼进屋做功课,何美君带着小表妹出门玩。

    这个小女孩就是《亲吻春天》里的女主角,叫张欣悦,现在还上幼儿园。小女孩一路蹦跶,告诉记者就是在“那片地里”拍的那张照片。

    “不过,我不是在亲吻春天,我是在吹泡泡!”说着她嘟起嘴,努力制造起口水。

    何美君甩着树枝走在前头:“你为什么要采访我呀?”她觉得,那些照片在什么地方拍的,怎么拍的,“没有什么好说的”,至于她照片里出镜率最高的那片油菜花地,“花早就没了”,也没有去看的必要。

    她这阵子被记者弄得有些烦了。

    曾经有摄影机的镜头对着她,她却把头转到一边,径自拉扯着何文东的袖子说:“哥哥,陪我去玩嘛!”

    对何美君和张欣悦来说,玩是天大的事,拍照只是附带。她俩有自己的秘密任务:到河边捡石子儿。

    除了捡石头,何美君还喜欢画画。她有一本画册,里面的图画颜色艳丽,线条流畅,对比鲜明。 焦波称赞她,“对视觉有独到的天赋”。

    这个最喜欢拍“各种各样的花”的女孩告诉哥哥,她以后想当一个摄影家。

    因为右手无力,她目前只能左手拿着相机摁快门。

    何文东觉得,既然妹妹这么想了,他就鼓励妹妹往这方面发展。他还跟外婆商量,让妹妹再去镇上针灸,兴许右手的萎缩情况会好转。

    至于他自己,也有梦想,“上剑桥大学,长大了当宇航员。”

    “我要为理想而奋斗!”何文东举起右臂,摆了一个奥特曼的造型。而且,如果真的能当上宇航员,他还可以挣不少钱,把外婆和妹妹照顾得很好,“多好啊!”

    为了这个理想,何文东觉得自己“心里有很多事牵挂着”,都“不阳光”了。

    努力想成为宇航员的何文东最崇拜的人不是爱因斯坦,不是阿姆斯特朗,也不是杨利伟,而是小沈阳。

    他希望自己能像小沈阳一样,成为一个“给别人带去快乐的人”,因为,“快乐实在是太重要了”。

    这个有些早熟的孩子觉得自己有太多想法,不能“再像小时候一样单纯”,时间一天天过,他大大小小的理想也都还没实现,令他不安。

    在他看来,王晰“全面发展,成绩那么好”,廖岑“作文写得很好”,刘明富“非常阳光”,以及开玩笑口才一流的班长,都是他佩服的人。

    自己脑子里各种杂念多,情绪波动有时挺大,“不好” ,“人还是简单一点比较容易快乐”。
 
    一扇窗到底能开多大
 
焦波和四个徒儿。

    本报记者  龚海

    10日晚,在淄博见到焦波时,他把两本摄影集塞到我手里,除了为人熟知的《俺爹俺娘》,还有一本《晨光里的孩子》。封面上,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抿着嘴,手抱香橼树,站在矮墙边,阳光把树影洒在了墙上。

    这是6个汶川地震孤儿眼里的世界,翻开集子的前言,里面写着:“孩子们的眼睛是纯洁的,他们按动快门的瞬间角度也是独特的,这是孩子们的作品,是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净土,也是大人们向往的世界。”

    这些孩子的眼里到底看到了什么?

    汶川震后一周年,摄影家焦波来到灾区,这里的孩子们频繁应付着各类采访,来去匆匆的记者会急功近利地戳动他们的伤疤。孩子们很警惕,刻意回避与外人的交流,他们想努力封存那段记忆。

    焦波的尝试从孤儿刘明富开始。

    在擂鼓小学上六年级的刘明富一直沉默寡言,不笑。只要焦波一找到他家,他就连忙往外跑。

    刘明富越是拒绝,焦波越是喜欢他的倔强,越想揭开他心里的秘密。他觉得这个孩子都把情感埋在了心里。

    焦波不断地跑过去,摸摸他的头,跟他说话,即便他会挣脱,跑到外边去玩。他拍他玩滑板,拍他下棋。

    这种心理游戏拉扯了近一个月。

    一天,焦波带着相机来到他家门口,有个小女孩在那儿,焦波说:“刘明富,我们合张影吧。”于是那个小女孩拍下一张两人的合照,焦波看完后说:“拍得挺好的,很清楚,刘明富,你肯定也能拍,而且肯定拍得不差。”

    他径直把相机挂在了刘明富脖子上。

    这种信任让刘明富不再紧张,他抓起相机就摁下快门。

    送东西在孩子眼里只是单纯的施舍,那何不给他们一架相机呢。焦波想,相机就是一个窗口,通过它,孩子们能捕捉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那会有益于他们尽快走出地震的阴影。

    孩子们的情绪波动很大,饶是刘明富和焦波混熟了,他还时不时不愿搭理人,不说话。

    2009年,中国人寿搞夏令营,组织汶川地震孤儿去北京玩。刘明富答应焦波会去,但转过来又说什么都不愿去了,可是过了一天他又高高兴兴地背着包出现在焦波面前,在震后的废墟里跑来跑去,还唤来一堆小伙伴配合焦波拍照。

    就在那片废墟里,刘明富拍到了在残垣断壁上上蹿下跳的小姑娘王海奕。

    焦波随后认识了成为他徒弟的王晰、王海奕这对兄妹。王晰成绩很好,他一直都没有将摄影作为自己一辈子的事情,虽然干爹焦波教会了他摄影,他的理想是考清华大学。

    焦波也明白相机只是自己给他们的一个疗伤工具,如果还有更多的意义,那也要靠孩子们自己体味。

    焦波每天都要给孩子们打电话,督促他们拍照片,问候他们的生活。

    在北京夏令营里,他收了何文东这个徒弟,随后才知道他还有一个身世可怜的妹妹何美君,小姑娘4岁的时候发烧,抽骨髓,结果右手抬不起来了;6岁的时候,她的左眼又被一只狗咬坏了;8岁,父母被地震夺去生命。

    “以后跟我拍照片吧。”焦波把相机放到小姑娘手里。

    何美君右手残疾,她用左手抓着相机,右手托着,整个手在颤抖,于是无论何时地平线在她眼里都是歪的,或许她的世界和别人就是不同。

    焦波在电话里把廖岑叫“岑岑”,他算是六个孩子里最活泼的一个,他会在电话里和“干爹”焦波撒娇,但他还是有不说话的时候。而在玉树地震后,他给干爹打来电话,要给玉树的小朋友捐赠自己一直舍不得用的新书包和100元生活费。

    孩子们还是会经常往地震废墟里跑,在这里他们也拍了很多照片。

    何文东从家中的二楼架起相机,对准楼下院子里的妹妹何美君,她正骑在儿童车上,周围放着5把椅子,围成了一圈,除了几把椅子和散落的几块砖头,四周空荡荡的。

    他想表达什么,或许是在回忆以前,院子里的椅子上坐满了家人,大人们喝茶打麻将、摆龙门阵,有说有笑。

    相机到底给这几个孩子打开了多大窗口?

    汶川地震两周年前夕搞的那个叫“晨光里的孩子”的摄影展,是焦波从这一年来,几个孩子不断传给他的上千张照片中,选出60多张拿出来展出的。

    这些展出的照片,带着焦波的视角,被呈现、放大给北京的观众。

    在清晨和傍晚的光影里,孩子们的表情难以捉摸,有欢乐、平静,还有惆怅,和孤独。

    在5·12前后被媒体追逐的他们,真实的生活,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平淡、琐碎。
 

王琳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