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星巴克”的小资背后

“垃圾围城”展览现场,宋庄美术馆被丢弃的“果味咖啡”重重包围。
▲北 京市通州区梨园镇的垃圾羊。
展馆内展出的星巴克咖啡杯。
    采访记者  廖雯颖

    采访人物  自由摄影师王久良

    自由摄影师王久良耗时一年半拍摄的“垃圾围城”系列终于在北京宋庄美术馆开展了。

    距离我上次采访他已经过去快四个月了。当时他告诉我,届时除了照片和纪录片,他还会搞个行为艺术展,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体现商品、消费和垃圾之间的关系,“让人们反思快餐式的商品消费观”。

    6月16日开展当天,谜底揭开。

    宋庄美术馆周围地面上整整齐齐地铺满了一袋袋速溶咖啡。这些过期未开封的“果味咖啡”全都是被丢弃的垃圾,一共装了四车,光是铺开就费了不少人力。

    那四车“果咖”是王久良在拍摄北京周边垃圾场时无意间发现的。当时他一个激灵,顿时萌生了用这些被丢弃的“果咖”来搞一个实物展示的念头,“父父的,还是泰国产的,远渡重洋啊!”

    除了“果咖”系列大型装置,王久良还用几百只他捡来的北京地区四星级以上饭店一次性拖鞋设计出了“北京饭店”系列。那些白色的拖鞋被一只只保持间距码好,仿佛在反讽着那些星级饭店显赫招牌背后的龌龊,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日常消费行为的影子。

    还有那些印着“美杜莎”头像的星巴克咖啡杯,它原本应对着华美的灯光、优雅的音乐,情人的眼波。这些完全可以回收的再生资源,在被赚取完每一杯咖啡的利润后,就这么被抛弃了。散发着“滴滴浓香”的小资生活背后,原来是这么丑陋。

    偌大的美术馆就这样被“果咖”、快餐盒、咖啡杯等垃圾废物包围,那种巨大的视觉冲击提醒观众,北京城的垃圾不仅仅在那些大幅的摄影作品里,它们就在身边,并且无时无刻地在增加着。

    我在想,那些现代化进程中的消费主义,究竟是给人类营造了文明舒适便捷的生活,还是带来了无解的困境?商品消费往往伴随垃圾制造,快餐式的消费让垃圾的产生更加轻而易举。归根到底,我们得为消费造成的所有后果买单。

    等展览结束,如何处理掉这堆巨量的垃圾而不破坏环境,真是个有点费脑筋的问题。

王琳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