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前,当朝鲜族女孩南兰英坐了34个小时的火车,从家乡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市赶到青岛科技大学报到时,就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米饭、泡菜、大酱汤式的早餐吃不着了,她见面鞠躬的举动把新结识的同学吓了一跳。
而三年后的今天,在华韩国留学生已经达到6.6万多人,他们对中国的初次印象与南兰英初到青岛的感觉基本一样。同样都是黄皮肤黑头发,中国人和韩国人却是如此不同。
如今,南兰英对青岛这座城市已能应对自如。日前,她在韩国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中国留学锦囊妙计》,想用切身体会,给来华留学的韩国学生提供点帮助。
而南兰英周围的韩国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印象”,亦提供给我们一种视角,折射出中韩两国民族和文化的点滴差异。
![]() |
■中国情侣太开放了
三年前,初次来到青岛时,南兰英对室友的“放肆”感到很是吃惊。
“跟长辈讲话怎么能不说‘您’,而说‘你怎样怎样’呢?”南兰英的室友是青岛姑娘,常在寝室里给父母打电话。18岁的女儿跟妈妈讲话偶尔顶顶嘴,声调、语速自然也会有点争吵的意味。
“在我们那,跟长辈讲话都得恭敬,不能太大声,更不能争吵。”南兰英说。
事实上,这种礼数在整个朝鲜民族的语言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韩语中针对不同辈分的谈话对象,都要加不同等级的敬语,长幼区分非常清楚。”学过韩语的青岛科技大学学生杨国艳说,比如晚辈与长辈讲话,韩语通常会加上敬语“思密达”,说吃饭也不能直接问“您吃饭了吗”,而应说“您进膳了吗”。
韩国人见面爱鞠躬,“与长辈或是陌生人打招呼,都得正式鞠躬。与熟人见面,只要点点头就行。”但实际上,南兰英见记者时,“略微地点点头”,已经让记者感觉很隆重了。
青科大的韩国留学生金民主认为,韩国社会的这些繁复讲究的礼数都源于孔子倡导的儒家思想。
金民主来中国前是韩国庆尚大学史学专业的大三学生。“亚洲历史会着重讲中国的历史,从夏商周到中国近代都会涉及。大一大二两年,历史课和哲学课都会讲到孔子。”金民主说,每年春秋两季,韩国都要举行祭孔活动。小学还专门开设儒学课程,民间有专门的儒学私塾,这都说明儒家文化在韩国的深入程度。
但到了儒家思想发源地中国,诸多印象却令这些韩国学生感觉大不同。
中国海洋大学的韩国留学生成银喜发现,一到晚上,青岛的公园里就聚了很多人在跳舞,不少是老头老太太,成双成对的,这种场面让成银喜觉着很稀罕。有时,成银喜会跟他们一起跳。不过,她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那些跳舞的全都是夫妻吗?”
在青科大图书馆,一对中国学生情侣搂抱在一起,惹得申允京、金民主、全恩惠三名韩国女孩笑了。
“中国的情侣太开放了。在韩国,情侣在学校、海滩、大街上是不能做过分亲密的行为的。”昌原大学中国学专业的交换生申允京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学校食堂里常有中国女生坐在男友大腿上吃饭,“在韩国,即使是面对要好的朋友,这样的行为也是不可以的。”
“中韩两国的很多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都是相同的,比如东方人的家族观、道德准则、含蓄内敛的性格。但现在,反而是韩国、日本这些邻国儒家风范更浓些。”申允京说。
对于爱看韩剧的青岛大学生小于而言,韩国明星李东健在韩剧《我的新娘十八岁》里演的帅气的检察官,身着韩服,吟诵《出师表》的风采,不光迷倒了韩智慧,也让她很感慨。那些根植于中国人的每一个细胞,却又几近遗失的文化在韩剧中随处可见,小于觉得很亲切,又有些失落。“韩剧里的很多女孩子,仪态举止端庄娴雅。现在,这种味道在中国女孩子身上很难找了,女人总是感觉很强悍,就像《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红太狼。”
■端午的“误会”
就在中国女大学生小于羡慕韩国人能将中国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保留完好时,韩国留学生成银喜却在感叹一些传统文化在韩国逐渐消失。
“以前有用菖蒲水洗头发的习俗,但是现在没有这个习俗了。”生活在韩国庆尚南道的申允京、金民主等人对端午节感到非常新奇,“来到中国后,我才知道端午节还要吃粽子。”
受到热炒的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事件,如今依然未从中国网络上降温。前段时间网上风传的一韩国美女教中国人吃粽子的帖子还引发了网民口水大战。然而,在几名韩国留学生印象中,这实在不是什么大事。
来自江陵原州大学的成银喜,对“江陵端午祭”的印象也不深刻。“端午祭是政府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一些穿着韩服的人在江边进行传统歌舞表演,一些当地老百姓会参加。”
在韩国,端午节并不像中国一样受到重视,端午节不被政府定为法定节假日,普通老百姓也不怎么重视。
不过,同中国一样,春节和中秋节是韩国最为重要的两个节日,都享有三天法定假日。
韩国人过春节,也要同家人一起过,吃糖糕,一起进行家族祭祀。“正月初一早上晚辈要给长辈请安、行大礼,长辈则会给拜年钱,还要对孙子孙女说一些祝福的话。”成银喜说,与中国不同的是,韩国人过春节不放鞭炮。
成银喜说,随着社会的变化,韩国的很多传统文化也正在慢慢发生变化,甚至消失。这一切,正如同现在的中国一样。
“现在的年轻人只要有条件就会搬出去住,已经很少有几世同堂的家庭存在了。”成银喜一家住在原州市的高层住宅楼,而她的爷爷仍住在春川市的平房里——这样的传统房屋,几乎遍布每个韩国城市,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搬进更现代的楼房里。
“现在,很多小孩子只能从爷爷奶奶口中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文化习俗了。”提起这,热爱东方文化的成银喜一声叹息。青科大几名韩国留学生在青岛海滩上嬉戏。
本报记者 陈朋 曲凯
三年前,初次来到青岛时,南兰英对室友的“放肆”感到很是吃惊。
“跟长辈讲话怎么能不说‘您’,而说‘你怎样怎样’呢?”南兰英的室友是青岛姑娘,常在寝室里给父母打电话。18岁的女儿跟妈妈讲话偶尔顶顶嘴,声调、语速自然也会有点争吵的意味。
“在我们那,跟长辈讲话都得恭敬,不能太大声,更不能争吵。”南兰英说。
事实上,这种礼数在整个朝鲜民族的语言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韩语中针对不同辈分的谈话对象,都要加不同等级的敬语,长幼区分非常清楚。”学过韩语的青岛科技大学学生杨国艳说,比如晚辈与长辈讲话,韩语通常会加上敬语“思密达”,说吃饭也不能直接问“您吃饭了吗”,而应说“您进膳了吗”。
韩国人见面爱鞠躬,“与长辈或是陌生人打招呼,都得正式鞠躬。与熟人见面,只要点点头就行。”但实际上,南兰英见记者时,“略微地点点头”,已经让记者感觉很隆重了。
青科大的韩国留学生金民主认为,韩国社会的这些繁复讲究的礼数都源于孔子倡导的儒家思想。
金民主来中国前是韩国庆尚大学史学专业的大三学生。“亚洲历史会着重讲中国的历史,从夏商周到中国近代都会涉及。大一大二两年,历史课和哲学课都会讲到孔子。”金民主说,每年春秋两季,韩国都要举行祭孔活动。小学还专门开设儒学课程,民间有专门的儒学私塾,这都说明儒家文化在韩国的深入程度。
但到了儒家思想发源地中国,诸多印象却令这些韩国学生感觉大不同。
中国海洋大学的韩国留学生成银喜发现,一到晚上,青岛的公园里就聚了很多人在跳舞,不少是老头老太太,成双成对的,这种场面让成银喜觉着很稀罕。有时,成银喜会跟他们一起跳。不过,她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那些跳舞的全都是夫妻吗?”
在青科大图书馆,一对中国学生情侣搂抱在一起,惹得申允京、金民主、全恩惠三名韩国女孩笑了。
“中国的情侣太开放了。在韩国,情侣在学校、海滩、大街上是不能做过分亲密的行为的。”昌原大学中国学专业的交换生申允京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学校食堂里常有中国女生坐在男友大腿上吃饭,“在韩国,即使是面对要好的朋友,这样的行为也是不可以的。”
“中韩两国的很多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都是相同的,比如东方人的家族观、道德准则、含蓄内敛的性格。但现在,反而是韩国、日本这些邻国儒家风范更浓些。”申允京说。
对于爱看韩剧的青岛大学生小于而言,韩国明星李东健在韩剧《我的新娘十八岁》里演的帅气的检察官,身着韩服,吟诵《出师表》的风采,不光迷倒了韩智慧,也让她很感慨。那些根植于中国人的每一个细胞,却又几近遗失的文化在韩剧中随处可见,小于觉得很亲切,又有些失落。“韩剧里的很多女孩子,仪态举止端庄娴雅。现在,这种味道在中国女孩子身上很难找了,女人总是感觉很强悍,就像《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红太狼。”
■端午的“误会”
就在中国女大学生小于羡慕韩国人能将中国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保留完好时,韩国留学生成银喜却在感叹一些传统文化在韩国逐渐消失。
“以前有用菖蒲水洗头发的习俗,但是现在没有这个习俗了。”生活在韩国庆尚南道的申允京、金民主等人对端午节感到非常新奇,“来到中国后,我才知道端午节还要吃粽子。”
受到热炒的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事件,如今依然未从中国网络上降温。前段时间网上风传的一韩国美女教中国人吃粽子的帖子还引发了网民口水大战。然而,在几名韩国留学生印象中,这实在不是什么大事。
来自江陵原州大学的成银喜,对“江陵端午祭”的印象也不深刻。“端午祭是政府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一些穿着韩服的人在江边进行传统歌舞表演,一些当地老百姓会参加。”
在韩国,端午节并不像中国一样受到重视,端午节不被政府定为法定节假日,普通老百姓也不怎么重视。
不过,同中国一样,春节和中秋节是韩国最为重要的两个节日,都享有三天法定假日。
韩国人过春节,也要同家人一起过,吃糖糕,一起进行家族祭祀。“正月初一早上晚辈要给长辈请安、行大礼,长辈则会给拜年钱,还要对孙子孙女说一些祝福的话。”成银喜说,与中国不同的是,韩国人过春节不放鞭炮。
成银喜说,随着社会的变化,韩国的很多传统文化也正在慢慢发生变化,甚至消失。这一切,正如同现在的中国一样。
“现在的年轻人只要有条件就会搬出去住,已经很少有几世同堂的家庭存在了。”成银喜一家住在原州市的高层住宅楼,而她的爷爷仍住在春川市的平房里——这样的传统房屋,几乎遍布每个韩国城市,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搬进更现代的楼房里。
“现在,很多小孩子只能从爷爷奶奶口中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文化习俗了。”提起这,热爱东方文化的成银喜一声叹息。青科大几名韩国留学生在青岛海滩上嬉戏。
本报记者 陈朋 曲凯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