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精英“小节”缘何掀起大波

    本报记者  蔡宇丹

    近日,"方舟子指唐骏学历造假"成为网络上最热的话题之一。

    就在唐骏身陷"学历门"之后,知名学者汪晖和朱学勤相继被爆出早年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

    目前,汪、朱两人涉嫌论文抄袭一事还在云遮雾罩中,本报不好妄作评价,但唐骏"学历门"事件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连该事件的引发者方舟子也称,自己是"无意为之",岂料,"反响出乎意料"。

    "打工皇帝"唐骏学历打假风波,不仅动摇其公众信用,而且扯出一批高官、高管个人简历造假,涉及的是社会信用危机。发生在这种精英人物身上的"小节"之所以掀起巨大波澜,就是因为这种"小节",其实是在挑战社会道德底线。

    在此,本报试图梳理唐骏"学历门"背后的公众舆论,从而探究这一事件得以发酵的社会土壤。

唐骏的学历很重要

    为唐骏辩护的人说,学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唐骏自身拥有的能力。确实,到了今天,唐骏已经无需某个名校的学历来为自己做背书。

    学历虽不重要,但唐骏的学历却很重要。他是公众人物,而且是正面的公众人物,他的成长经历一直激励着很多中国年轻人。往往是这样的人物,反而不允许有道德缺陷——比如学历造假,因为可能会有无数人仿效他的缺陷,视之为通向成功之路的必要之恶。

“唯成功论”打倒唐骏

    在中国,至少一半以上的人都有一个价值观——“成功”。通俗地说,只要赚到钱且不被关进去就是本事。

    唐骏可以说既是这种“唯成功论”的受益者,同样也是受害者。

    他是受益者,不是么?若论财富的多寡,唐骏最多只是个高级打工仔,为什么当年他会浮出水面?因为社会需要唐骏,需要他来给我们讲述一个知识英雄的故事。和其他“成功者”不同的是,唐骏意识到了这种社会需求,且和潮流一拍即合。当很多人仅仅将“成功”当做结果去享受的时候,唐骏已经清晰地意识到,对“成功”的渴望是如何让普通学子仰慕;对“成功”的迷信是如何让企业家们沉醉。他像经营品牌一样,十数年如一日地经营着自己,最后兑现成真金白银。

    说他是受害者,是因为如果这个社会没有对唐骏提出“没有成功,只有更成功”的苛刻要求,一个职业经理人也就不会在追逐成功的同时忽略掉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以至于被方舟子三拳两脚轻易地逼到拳台的角落。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质疑唐骏,并非仅仅是质疑他,我们质疑的是多年来对于“成功”的迷信。

公众自省不能缺

    方舟子最新博客示意无意继续穷追猛打,表现出了客观和冷静。但有一种舆论希望一查到底,把“学历门”的真相公之于众,甚至希望把唐骏的数百名“同学”一一曝光,把更多的“野鸡大学”一网打尽。因此,有意息事宁人的方舟子被这股力量伤及,有人发帖直指方舟子收受“封口费”。

    就媒体还原真相的本能来说,继续拷问“学历门”的真伪,发掘那些“野鸡大学”学历持有者,的确能够极大地满足自我成就感和公众好奇心,尤其是在这张名单上,很可能出现唐骏式的名人。对于部分网上好事者来说,用“人肉搜索”来追查人性的丑恶面,也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究其性质,网络和媒体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满足公众的“审丑”趣味。

    最近上海市社科院公布了一项“关于社会诚信问题”的调查,90.2%的受访者认为诚实守信者在不同程度上会吃亏。类似调查在重庆等地也得出惊人的相似结论。如果大多数人对诚信其实并无信心,但是在一起假学历事件中,却把矛头集中在买得起假文凭的少数人身上,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王琳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