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千年福寿沟的追问 宋朝排水系统至今仍发挥作用

航拍江西抚州决堤附近被淹乡村。目前,持续暴雨已经造成江西抚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引发严重洪涝灾害。
    6月21日,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甚至“没有一辆汽车泡水”。此时,离赣州不远的广州、南宁、南昌等诸多城市却惨遭水浸。一时间,效率低下、吞吐不灵的城市排水系统成了众矢之的。

    这一切的不同,都源于赣州市至今发挥作用的,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

    包括广东省一位城管局局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承认,城市排水系统做得最好的是江西赣州。不过,他略显不服气地强调,“这个系统也是古人留下的”。

    福寿沟的智慧:雨水再增三四倍也不怕被淹

    古人留下的福寿沟呈砖拱结构,沟顶分布着铜钱状的排水孔。据测量,现存排水孔最大处宽1米、高1.6米;最小处宽、深各0.6米。

    经过3小时通风换气,再穿上有点儿像孕妇装的连体雨衣,顺着2米多高的竹梯往下,记者终于见到了900多年前的下水道——福寿沟。借着安全帽的灯光,前方是一条不见尽头的砖砌通道。空气很难闻。

    趟着齐膝的地下水和淤泥,人只能猫着腰往前走。好在没碰见目击者所述的“吐着信子的水蛇和成群结队的老鼠”,当然也未能如一位市政工人师傅那般幸运,她曾经在砖缝中发现了古人藏匿的金首饰。偶尔有几块刻着同心圆或井字形的青砖,经专家鉴定,都是唐代的花纹砖。

    史料记载,在宋朝之前,赣州城也常年饱受水患。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一个叫刘彝的官员在此任知州,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 “寿”二字,故名福寿沟。

    赣州市博物馆文博专家万幼楠分析说,在现代,如果下水道的坡度不够,一般都要用抽水机,而福寿沟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

    不过,每逢雨季,江水上涨超过出水口,也会出现江水倒灌入城的情况。于是,刘彝又根据水力学原理,在出水口处,“造水窗十二,视水消涨而后闭之,水患顿息”。

    在万幼楠看来,水窗是一项最具科技含量的设计。原理很简单,每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即借下水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反之,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

    至今,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近10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有专家评价,以现在集水区域人口的雨水和污水处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应付,也不会发生内涝,“古人的前瞻性真令人赞叹”。

    被填平的水塘城里哪有地方不开发卖房子?

    不过,古人的前瞻性往往赶不上后人的破坏性。

    据万幼楠介绍,按照刘彝当初的设计理念,福寿沟仅是整个赣州排水防洪体系中的一环。修建于宋代的坚固城墙是最好的防洪堤坝,还有城内的数百口水塘。刘彝曾差人将福寿沟与城内的水塘连通起来,以发挥重要的调蓄作用。

    “就像长江流域有鄱阳湖、太湖、巢湖,这些湖也都起了类似的作用。”万幼楠说,水塘增加了城市暴雨时的雨水调节容量,以此减少街道淹没的面积和时间。

    然而,让古人想不到的是后人竟会填塘建房。

    “这几十年,我们天天呼吁保护水塘,可建国初哪里管这些东西啊?” 赣州市一位文保专家说,“现在人更直接,都钻进钱眼里了,城里有地方还不开发卖房子?”

    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冯长春是最早意识到赣州水塘重要意义的人之一。他从赣州园艺场得到的资料上获知,1958年该单位拥有400多亩水塘,到1981年初仅剩130余亩。市区其他几个公社所管理的水塘有很多被填平。

    冯长春建议,应该坚决停止向水塘“进军”。同时,他建议将水塘与护城河连成水系。

    20多年过去了,在听说“水塘只剩下两口,护城河早已被填平”之后,冯长春仍然觉得非常惋惜。当年北大师生历经数月为赣州作了一份规划,希望新城在外围发展,最终未被采纳。

    古人VS今人是因势利导还是改造大自然

    直到2007年之前,在赣州市城区的一些地方,也会出现积水淹没到汽车顶的景象。赣州市城管局市政工程管理养护处办公室主任王荣洪并不否认这一点。

    有同事问他,“是不是福寿沟不管用了”?王荣洪认为,福寿沟毕竟只能辐射到“宋城”那2.7平方公里。而被淹的地方大多是后建的新区。比如一条814大道,就是因为最初设计标准过低,没能改善内涝的问题。直到赣州市政府发布《中心城区排水专项规划》,才最终确定了排水管线等技术参数。王荣洪认为,如今赣州基本解决内涝问题得益于此。

    与古人倡导的因势利导不同,今人看上去更加崇尚用现代科学的力量去改造大自然。在赣州,古城门里装上了密封性更好的防洪铁门,新城区埋下了更粗的排水管,泵站里装配了马力更强劲的抽水机。

    不过,一位市政工作人员也感叹,“幸好八境台公园的那口蓄水塘还在。”今年的几场暴雨中,雨水总是先汇集到水塘,然后泵站才能直接从水塘里往江里抽水。“否则,根本来不及排水。”

    6月26日那天,洪峰到达赣州,一位网名叫“好的很0303”的赣州市民,拿着相机在城墙上拍下了抗洪的一幕。他的镜头里既有3600多米长的宋代城墙,也有古城楼里放下的新式防水闸门。有人在后面跟帖问道:“这究竟是古代城市管理者的余荫,还是今人借助高科技的伟力?” 据《中国青年报》

    中国近现代的城市进化史,大多一路表面光鲜地走来,而忽视真实的内在。地下忧患的背后,实际上是城市灵魂的缺失,是城市在追求的价值上发生偏差。

    和宋朝官员刘彝主建、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福寿沟相比,现代城市智慧相形见绌。

王琳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