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河南省滑县劳动就业局工作人员正在为前来应聘的农民工讲解富士康招工要求。
|
对于深圳,富士康已是低附加值的鸡肋;而对于中西部,富士康却是GDP宠儿。
一位湖北招商官员心急火燎地赶往深圳富士康公司,结果却遭遇被拒门外的尴尬。这位官员并不掩饰对承接富士康转移的冲动 ,“一旦富士康在我们当地建厂,意味着提供数万工作岗位,直接拉动当地经济腾飞。”
富士康员工“连跳”事件后,深圳招聘暂停,而河南等地招聘提速,富士康内迁的消息不胫而走。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出口额占中国内地出口总额近4%,内迁所引发的就业机会和资本流向让人瞩目。
近日,富士康新闻发言人刘坤对记者表示,富士康内迁理解并不正确,称之为富士康加速内地产业布局更为贴切。
跳开真假内迁背后的咬文嚼字游戏,“企业航母”富士康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局。
富士康:结束“深圳蜜月”
5月29日,一纸暂停招工通知出现在深圳富士康园区宣传栏中,至今尚未解冻。长期以来,富士康深圳园区员工人数维持40多万高位,每天进入的新人和离职的员工约有数千,如今近两个月只出不进,这也是“富士康深圳缩水论”的主要依据。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沿海地区引进外资浪潮中,台商郭台铭慧眼相中深圳。彼时的深圳与富士康就像一对坠入爱河的情侣,短短10多年间,富士康便从一个百余人的工厂建成了超过两万平方公里的航母级工厂,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对此深圳的“要地给地、要人给人”支持功不可没。
如今富士康在内地有80万以上员工,仅深圳就有40多万。过去多年,富士康产品出口量占深圳外贸出口总数20%以上,每年为深圳创造出超过百亿元的税收。
时过境迁,度过蜜月期的富士康与深圳互生嫌隙。一位富士康高层对记者直言,两家关系起初还差强人意,如今已形如陌人。
深圳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深圳市政府经济顾问国世平告诉记者,外界盛传,郭台铭在2006年“富士康诉比亚迪侵权案”中认为深圳政府显失公平,大为光火。
此后,深圳谋求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富士康多有负面消息出现在深圳媒体报端,“将富士康赶出深圳”的说法一度甚嚣尘上。
据知情人介绍,广东多位省市领导在亲临富士康园区调查员工跳楼自杀事件后表达不悦,外界揣度富士康离开深圳只是时间问题。
记者获悉,鉴于富士康撤离可预见引发的税源和就业问题,深圳正着力引进长安汽车,这被视作富士康的“替代者”。
“连跳”事件:推动“内迁”提前
暂停招工后,郭台铭现身员工食堂,鼓励员工转战内地等工厂,不少事业部员工得到明确指令。
这一消息也从侧面得到印证,几乎在同一时间,河南、湖北、重庆等地政府网页出现富士康招工公告,人数从数万到十万不等。
这几日,富士康周边的小酒家弥漫着离别的气息。油松路一家湘菜馆每晚要承办几桌老乡宴,啤酒一箱一箱抬进去,人人喝得东倒西歪。老板娘听说,“工厂要搬大家都要散了,有人要回去(返乡),有人要辞职找工作。”
富士康从未对外公布内地建厂布局的详单,数位受访的富士康员工向记者证实,富士康从深圳撤走部分事业部已是事实,譬如手机事业部搬至天津,而电脑事业部搬到成都和武汉等,新工厂选址郑州已铁板钉钉,唯有规模未定。
记者了解到,富士康内部对“内迁”的提法非常反感,在他们看来,由于深圳园区无法扩大,招工已近饱和,而且富士康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招工,员工人数比之前略有增长。
在未来的富士康内地布局中,深圳富士康基地将以“研发+部分生产”为主,深圳作为富士康在内地总部的核心位置不会改变。
知情人士介绍,富士康早已制定在内地的产业转移计划,只不过“连跳”事件推动这一计划提前进行。
郭台铭挑媳妇:要选嫁妆最丰厚的
富士康内迁,或许是个阳谋。
富士康内迁消息传播的后果便是围抢,全国多个地方政府再也按捺不住攀附富士康的冲动,纷纷派员前来与富士康接洽。
上个周末,一位湖北招商官员心急火燎地赶往深圳富士康公司,结果却遭遇被拒门外的尴尬。这位官员并不掩饰对承接富士康转移的冲动,“一旦富士康在我们当地建厂,意味着提供数万工作岗位,直接拉动当地经济腾飞。”
尽管这位湖北官员并不愿透露当地政府吸引富士康落地的代价,但众所周知,这个价码会超乎寻常的丰厚。有消息说,河南承诺给富士康2000亩地。
地方政府频抛绣球,围绕富士康内地布局的消息漫天飞舞,从选址天津到河北廊坊,再至重庆、河南,最后都被证明属地方政府一厢情愿,富士康尚未最终确认。
富士康的内地选址至今悬而未决,富士康似乎沉醉于全国多个地方政府抛绣球的游戏,经验老到的郭台铭深谙待价而沽的道理。
深圳大学产经研究中心主任魏达志向记者介绍,雾里看花的选址进程对富士康有利。“好比郭台铭挑媳妇,消息散布出去,郭台铭挑那个嫁妆最丰厚的人家。”
记者访问的数位富士康员工也有不同看法,认为富士康是代工厂,工厂选址往往服从上游企业的意志,“究竟把工厂建在哪儿,不是富士康一家的事情。”
不过,留给富士康内迁选址的时间并不多了。按照富士康在内地的布局规划,年内员工数量将达到100万人,这意味着在深圳45万人基数不变的情况下,选址和招聘20万工人将在年内完成。
据《瞭望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第一财经日报》报道
一位湖北招商官员心急火燎地赶往深圳富士康公司,结果却遭遇被拒门外的尴尬。这位官员并不掩饰对承接富士康转移的冲动 ,“一旦富士康在我们当地建厂,意味着提供数万工作岗位,直接拉动当地经济腾飞。”
富士康员工“连跳”事件后,深圳招聘暂停,而河南等地招聘提速,富士康内迁的消息不胫而走。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出口额占中国内地出口总额近4%,内迁所引发的就业机会和资本流向让人瞩目。
近日,富士康新闻发言人刘坤对记者表示,富士康内迁理解并不正确,称之为富士康加速内地产业布局更为贴切。
跳开真假内迁背后的咬文嚼字游戏,“企业航母”富士康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局。
富士康:结束“深圳蜜月”
5月29日,一纸暂停招工通知出现在深圳富士康园区宣传栏中,至今尚未解冻。长期以来,富士康深圳园区员工人数维持40多万高位,每天进入的新人和离职的员工约有数千,如今近两个月只出不进,这也是“富士康深圳缩水论”的主要依据。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沿海地区引进外资浪潮中,台商郭台铭慧眼相中深圳。彼时的深圳与富士康就像一对坠入爱河的情侣,短短10多年间,富士康便从一个百余人的工厂建成了超过两万平方公里的航母级工厂,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对此深圳的“要地给地、要人给人”支持功不可没。
如今富士康在内地有80万以上员工,仅深圳就有40多万。过去多年,富士康产品出口量占深圳外贸出口总数20%以上,每年为深圳创造出超过百亿元的税收。
时过境迁,度过蜜月期的富士康与深圳互生嫌隙。一位富士康高层对记者直言,两家关系起初还差强人意,如今已形如陌人。
深圳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深圳市政府经济顾问国世平告诉记者,外界盛传,郭台铭在2006年“富士康诉比亚迪侵权案”中认为深圳政府显失公平,大为光火。
此后,深圳谋求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富士康多有负面消息出现在深圳媒体报端,“将富士康赶出深圳”的说法一度甚嚣尘上。
据知情人介绍,广东多位省市领导在亲临富士康园区调查员工跳楼自杀事件后表达不悦,外界揣度富士康离开深圳只是时间问题。
记者获悉,鉴于富士康撤离可预见引发的税源和就业问题,深圳正着力引进长安汽车,这被视作富士康的“替代者”。
“连跳”事件:推动“内迁”提前
暂停招工后,郭台铭现身员工食堂,鼓励员工转战内地等工厂,不少事业部员工得到明确指令。
这一消息也从侧面得到印证,几乎在同一时间,河南、湖北、重庆等地政府网页出现富士康招工公告,人数从数万到十万不等。
这几日,富士康周边的小酒家弥漫着离别的气息。油松路一家湘菜馆每晚要承办几桌老乡宴,啤酒一箱一箱抬进去,人人喝得东倒西歪。老板娘听说,“工厂要搬大家都要散了,有人要回去(返乡),有人要辞职找工作。”
富士康从未对外公布内地建厂布局的详单,数位受访的富士康员工向记者证实,富士康从深圳撤走部分事业部已是事实,譬如手机事业部搬至天津,而电脑事业部搬到成都和武汉等,新工厂选址郑州已铁板钉钉,唯有规模未定。
记者了解到,富士康内部对“内迁”的提法非常反感,在他们看来,由于深圳园区无法扩大,招工已近饱和,而且富士康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招工,员工人数比之前略有增长。
在未来的富士康内地布局中,深圳富士康基地将以“研发+部分生产”为主,深圳作为富士康在内地总部的核心位置不会改变。
知情人士介绍,富士康早已制定在内地的产业转移计划,只不过“连跳”事件推动这一计划提前进行。
郭台铭挑媳妇:要选嫁妆最丰厚的
富士康内迁,或许是个阳谋。
富士康内迁消息传播的后果便是围抢,全国多个地方政府再也按捺不住攀附富士康的冲动,纷纷派员前来与富士康接洽。
上个周末,一位湖北招商官员心急火燎地赶往深圳富士康公司,结果却遭遇被拒门外的尴尬。这位官员并不掩饰对承接富士康转移的冲动,“一旦富士康在我们当地建厂,意味着提供数万工作岗位,直接拉动当地经济腾飞。”
尽管这位湖北官员并不愿透露当地政府吸引富士康落地的代价,但众所周知,这个价码会超乎寻常的丰厚。有消息说,河南承诺给富士康2000亩地。
地方政府频抛绣球,围绕富士康内地布局的消息漫天飞舞,从选址天津到河北廊坊,再至重庆、河南,最后都被证明属地方政府一厢情愿,富士康尚未最终确认。
富士康的内地选址至今悬而未决,富士康似乎沉醉于全国多个地方政府抛绣球的游戏,经验老到的郭台铭深谙待价而沽的道理。
深圳大学产经研究中心主任魏达志向记者介绍,雾里看花的选址进程对富士康有利。“好比郭台铭挑媳妇,消息散布出去,郭台铭挑那个嫁妆最丰厚的人家。”
记者访问的数位富士康员工也有不同看法,认为富士康是代工厂,工厂选址往往服从上游企业的意志,“究竟把工厂建在哪儿,不是富士康一家的事情。”
不过,留给富士康内迁选址的时间并不多了。按照富士康在内地的布局规划,年内员工数量将达到100万人,这意味着在深圳45万人基数不变的情况下,选址和招聘20万工人将在年内完成。
据《瞭望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第一财经日报》报道
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