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阅读三大巨头的游戏规则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曾说,“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
弗里德曼甚至说,在上世纪90年代,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来说,最重要的访客也许不是其他国家的首脑,而是来自穆迪的职员。
穆迪和标准普尔、惠誉国际一同被称为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他们的评级可以掌控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生死。
2003年,德国一家叫汉诺威的再保险公司本来不是穆迪的客户。有一天,这家公司收到了穆迪寄来的商业信函,信中说,穆迪愿意为该公司提供免费的评级服务,并希望未来能为其提供收费服务。因为当时汉诺威已经是其他两家评级公司的客户,便拒绝了穆迪。但穆迪还是开始为汉诺威评级,并连续两年给出了很低的级别并予以公布。汉诺威仍坚持不予付费。
同年,在其他评级公司都认为其财务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穆迪突然把汉诺威的债券级别降至“垃圾级”(在评级行业,在C级及以下的评级对象,通常被称为垃圾级),结果引起抛售潮,几小时内就损失了近两亿美元。最终,汉诺威不得不向穆迪投降。
“这只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操纵评级的一个缩影。”有评论人士认为。
事实上,早在2002年至2007年间,三大评级机构就已将美国华尔街制造出的数千种创新债券评为最适宜投资的“AAA”级,而在这其中不乏“有毒”债券,直到2008年5月份,他们看到了国际市场出现危险的苗头后才开始降低了新发行次级债的评级,但仅过了2个月,三大评级机构又大范围调低全部次级债的评级。
美联社在当时评论道,“降低评级直接导致了全球投资者的恐慌抛售,从而成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而三大评级公司却早已赚取了大量利润。”
2009年12月,三大评级机构集体向希腊“发难”。首先是标准普尔将希腊信用展望级别降至负面。随后,惠誉国际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14天后,穆迪将希腊短期主权信用级别由A-1下调至A-2级。至此,希腊债务危机终被引爆。
紧接着,其他欧洲国家也迅速成为三大巨头下调评级的目标。由此,希腊债务危机开始向欧洲债务危机发展并引发全球市场恐慌,美国和全球股市疯狂暴跌。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们(三大评级机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美国的金融资本能够在欧元危机中抄底,第一时间进行海外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