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皇后像广场为罹难的港人哀悼。
8月29日下午3时的香港维多利亚公园,一名老者手中高举巨大的标语纸,写着,“港人要为死者报仇!血债血还!”
有人冲他喊:“太极端了,不要搞民族仇恨!”但老者一面斥责批评者“冷血”,一面拿起一把遮阳伞向他戳去。
工作人员赶紧将二人分开,并连向老者说“对不起”。
这天是香港人质在菲律宾遇害的“头七”。香港各政党举行联合游行,悼念死者,要求菲政府彻查真相。香港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对记者说,在他的印象里,这是香港第一次各大政党联合举行游行。
有人将黄丝带系在栏杆上,也有人献上白花,合十鞠躬,黑白衣衫的8万人安静地从维多利亚公园出发,打着“港殇”、“还我真相”等标牌,转出轩尼诗道,穿过港岛最繁华的铜锣湾、湾仔、金钟,最后行进到中环地区。
仅在一周前,港人在菲律宾领馆前的抗议一度在失控边缘,坊间也流传开针对菲佣的各种言论。但7天时间里,香港政府、民众、媒体、非政府组织一起着力,令港人对菲律宾的群情激愤最终在文明的轨道上表达。
夜幕降临,追思游行的港人散去,除了广场地面淡淡的蜡烛印记,香港一如既往。
反菲流言
香港警方透露,游行当天,警方担心市民向菲佣发泄愤怒情绪,在菲佣聚集地区派出大量便衣加强巡逻。
目前香港约有15万左右菲律宾裔人士长期生活居住,其中约12.5万为菲佣。人质事件之后,香港一度流传短信,称有菲佣被愤怒的港人枪杀(事后证明为谣言)。而菲律宾驻港领事馆也向菲佣群发短信,提醒若遇安全问题可拨打求助电话999。
一名菲佣对记者说,“我和香港人民一样也很震惊于这场灾难……一个菲律宾人犯了错,难道所有的菲律宾人都必须受到惩罚?”
专栏作家马家辉家中工作已满8年的菲佣原定8月24日离开香港。前一天晚上,原本是他们依依话别的时间,但人质事件使家中的气氛顿时尴尬不已。马家辉对记者说:“我本来是很想骂这些警察笨,骂这个政府笨的,但由于她在,反倒不好意思。她只好又反过来说菲警如何糟糕,政府如何对不起港人。”
8月25日晚,搭载遇难游客遗体的包机降落香港,香港特首曾荫权讲话时特意强调,“有十多万、接近二十万的菲律宾人士,在香港做工、定居”。这一讲话被部分网民解读为港府对菲律宾政府“施压”,即背后用意为,“若不配合调查,香港随时可以切断菲律宾重要经济来源”。据统计,2005年度菲律宾外劳收入超过100亿美元,占当年GDP13.5%。
不过,曾荫权接下来还说,“我们明白她们(菲佣)与香港其他市民一样,感同身受。希望我们大家互相扶持,渡过这一次难关”。
事实上,尽管有香港学者对记者坦陈,说港人对菲律宾“没有一点种族优越感是假的”,但此次事件后,对“排菲”情绪的警醒几乎与港人的悲愤同时产生。
在人质事件后一周的时间内,从港府官员到立法会议员,再到媒体,甚至生还者李滢铨,都反复向公众呼吁,勿迁怒于在港菲律宾人。
颇有意味的是,8月29日菲律宾遇难港人哀悼会举行的同时,菲律宾海外工作者联合会和菲律宾人香港联合会也在中环支起一个摊位,号召在港菲人签名联署一封给菲总统的信件,要求“改善菲律宾人权与和平”。工作人员说,香港人质遇害,也是菲律宾人权与和平状况差的一种表现,这是相关联的。
事前,菲律宾组织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并不害怕港人游行至附近时会有任何冲突,“我们不紧张,但我们也有所准备。我们也有表达愤怒和悲恸的权利。”
“哪怕在香港,也希望为改善菲律宾人权的状况出一点力。”香港立法会议员陈淑庄对记者说。
举行大游行不“关门封店”
在过去的10天里,香港红十字会、香港心理学会等机构迅速开设情绪支援及辅导热线,政界、宗教界、演艺界人士除了不间断地前往医院探望伤员、幸存者和他们的家属,各种追思会、烛光悼念、守夜和筹款活动也在不断地举行。而这些活动,成为港人抒发情绪的重要管道,也因此被认为极大程度上缓解了针对菲律宾的愤怒情绪。
林林总总的哀悼、追思、抗议最终汇聚成为8月29日的高潮———8万人大游行(警方公布人数为3万)。
这天下午2时开始,人群便陆续向维园集结———维园是香港传统的集会场所。
整个游行相当肃静。香港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对记者说,“静音游行”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港人的悲恸与肃穆,整体游行情况也相当令人满意,既达到了效果,也没有出现任何过激行为。整场游行中,港人的“下午茶式的教养”展露无遗。游行中,一位香港司法机构的退休官员告诉记者,“如果是20年以前,这么大规模的游行,路旁商店可能全部要关门封店”,而“现在哪怕金行、首饰店,都完全无需防备”。
要求“血债血还”的那位老者,只是站立在维园不远的路旁,手持标语,等候游行人员路过。
香港政党“民建联”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血债血还?当然不支持这个说法啦,太极端了。香港年轻人一般都不会这么想的。”
香港商业电视台的一位记者告诉记者,现场也有人对着摄像机说自己开除了家里的菲佣,“知道不是她们的错,但没办法,就是感情上过不去”。但因为无法求证该说法,电视台并未播出这段采访。
据《南方周末》
●人质事件在香港引发针对菲律宾的群情激愤,而香港政府、民众、媒体、非政府组织一起着力,终于使事态在文明轨道上进展。
●如何避免突发事件引发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香港的经验是:民众要有所不为,政府要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