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读

谁将“垃圾”塞进了图书馆

2010-09-17 11:35: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给宋一柯做书的“市场编辑”袁彪,凭灵敏的嗅觉,是2004年最早转向给图书馆供书的书商之一,行话叫做“馆配”。于是,全国各省、市、县政府都设立了中小学馆配图书招投标中心,由政府掏钱替学校配备图书馆。

  2007年全国绝大部分地方“普九”结束,除个别省区允许延迟到2010年。有的出版社感叹“没戏了”。袁彪很快发现又和其他政府采购项目接上了。

  国家十一五期间,要建设20万个“农家书屋”,目前大约已有10万个。农民也不是全看种菜、养牛的书,还要开阔眼界,在甘肃农村,20年前十几卷本的昆德拉,变成了三本乡村版“压缩包”。除此,还有“工人书屋”、“警察书屋”涌现。

  一些官员趁机“权力寻租”。比如农家书屋工程全国有个推荐书目,要求各省地方书目不得超过30%,但地方保护主义力求拓展地盘,一些地方领导挂名“主编”,有的出版社农家书屋的书一印1万本,利益所得与“领导”分成。

  因为在招投标中地方政府把折扣压得很低,一般为五折,甚至低于四折,馆配商为了挤出利润空间,向出版社压折扣,好书成本高,折扣低了会亏钱,出版社纷纷把滞销、压库的书提供给馆配商。“农村、中西部中小学图书馆和农家书屋,拉动了各个出版社库存。”袁彪说,“全国各地同时‘普九’、‘双基’达标,成了书商们欢腾的节日。”

  袁彪很清楚,招标时折扣压那么低,书就只好弄成了“残废”。建筑造价低于底线会有豆腐渣工程,图书折扣太低催生了“垃圾书”。

  国家规定,全国中小学都要按照生均15到40册书的标准配备图书馆。不少地方,校长和老师的“选书权”被收归教育局,“有些县居然是‘一二三把手’在管进书那点小事。”一个领导给一个县委书记打招呼,把某某的书关照一下,甚至有些官员还因招投标掐起了架。

  好书被挡在门外,“下三烂”书登堂入室,权力和利益之手搅乱了图书馆,污染了书。


魏鹏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Baidu

    相关阅读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