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6》。报告介绍了2005年全国居民收入的总体情况,并指出了三大问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和政府调节收入力度不够。有专家指出,这意味着公务员和垄断国企的收入政策将出现调整。
工薪收入比重下降
报告显示,2005年我国居民收入总额为832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9.8%,接近GDP增速,居民总收入约占国民总收入的45.3%。根据《国际统计年鉴2005》提供的资料,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这一比重在40%-60%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工薪收入的比重是逐步下降的,由1995年的79.2%降至2005年的68.9%,每年大约减少1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比重明显上升,由1995年的1.7%升至2005年的6%。
对此,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柳欣教授认为,自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拐点,新一轮的经济周期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以高收入阶层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房地产和汽车等资金密集型行业成为主要的增长点,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钢铁、能源和建材等行业投资的迅速增加,因此,从全社会来看,资产估值过高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调整,反而在加速上升。
柳欣教授将当前以高收入阶层为主要消费对象的经济结构形象地概括为“口服液经济”,这是指经济增长主要靠富裕阶层对“奢侈品”的消费来拉动,而多数的普通收入阶层在消费结构中居于相对次要的位置。他认为,为了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转变强调总量调节的调控政策,强调对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的调整。
行业差距明显
报告显示,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速存在较大差别。1990-2005年,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和其他单位的职工平均工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15.3%、13.5%和12.9%。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除少数几个年份外,其增长速度均快于集体单位和其他单位,并在2003年成为平均货币工资收入最高的经济类型。
从不同行业来看,1990-2002年,我国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以及电力煤气等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20.2%、17.0%和16.4%,明显高于采掘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等行业的职工工资增长速度。
发改委专家认为,行业差距缘于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在目前的收入分配体制下,各单位以多种名目来增加本单位的职工收入。由于各部门占有的资源不同,由此产生了部门之间的收入差别。此外,垄断行业中的企业凭借对关键资源的独自拥有,或政府赋予的排他性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垄断利润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会转化成该行业在岗职工工资,从而导致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高于其他行业。
公务员收入将受限
此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茅表示,将从多方面继续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主要包括:扩大和完善对农民实施直接补贴的范围和方式,完善主要农产品价格和农资价格形成与调控机制;深化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优化税率结构,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消费税和财产税,加强消费和财产环节对收入分配的调控等。
2006年12月8日,国家发改委就《高中教育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当地教育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按照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