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队在美国拉练中连战连败的时候,国奥小将们却在法国土伦杯上一路高奏凯歌。不少球迷在高呼:“何以解忧?惟有杜伊!”但也有一些球迷却对国奥的胜利提出了种种质疑。眼下,无论国奥队最终取得怎样的成绩,“杜家军”都已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那么,又该如何看待国奥队的胜利?
最大的争论焦点在于国奥队员的年龄。本届土伦杯,只有国奥队的平均年龄是23岁,比所有对手都要大2至3岁,确实是“以大打小”。但从几场比赛的场面来看,除了年龄上的优势,国奥在身体和对抗上其实都没有占到优势,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球员的先天劣势,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奥队并没有靠身体去赢球,真正让他们挺进决赛的,还是整体的战术打法和渴望胜利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关注的目光仅仅集中在年龄问题上是比较狭隘的。值得肯定的是,国奥队整体战术的进步以及比赛中始终饱满的斗志,这是以往中国足球所欠缺的。
技战术的进步其实是本届土伦杯上国奥队给我们的最大欣慰。可以看出,经过杜伊的改造,国奥队已经有了比较成型的套路打法,坚决打边,中路抢点的战术已被国奥队员充分消化吸收,并逐渐发挥出威力。而昂扬的斗志则是国奥队的另一大亮点。被对手先进一球时可以逆转,“打平就能出线”时可以取胜,这些中国足球以往很难见到的场面,在国奥小伙子们轻松的微笑中成为了现实。
使国奥队发生改变的人正是杜伊科维奇,他是国奥连战连捷的又一议论焦点。杜伊真的是中国足球的“救世主”吗?恐怕未必,但他确实给国奥队带来了不少实质性的提高,这点不容抹杀。杜伊的成功也很值得我们思考。外籍教练往往比本土教练更容易获得成功,原因何在?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请的好”,而是因为“用的好”。因为在中国足坛,外籍教练往往能比本土教练获得更多的战术指挥自由,能按自己的意志完整地改造球队。一些本土教练的深陷泥潭,并不完全是因为自身能力的欠缺,有时可能是因为中国特色的行政干预或安排,导致瞻前顾后,束手束脚。从女足换帅后的连胜,到国奥的崭新变化,希望足球管理部门在教练的使用和管理上多一些反思。
诚然,任何一个关心中国足球的人都不会过分夸大国奥队的这次胜利,但对国奥队的进步无动于衷也是一种不负责任。没有人会简单拿国奥队这次的表现来展望明年的北京奥运会,但在冷静客观地分析国奥队的胜利之后,我们也不该吝啬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