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尽再说十运 十运会组委会进行会后总结
2006-10-01 14:08:10
SRC-546
|
|
|
|
今天上午,十运会组委会在南京奥体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十运会承办工作和竞赛组织情况向新闻媒体作了通报。新闻发布会由十运会组委会副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张海峰主持。十运会组委会副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副司长郭建军就十运会竞赛水平与组织情况进行了总结。 为北京奥运做出贡献 首先,本届全运会共设32个大项、357个小项,共有46个代表团的9986名运动员参加了各项目的比赛,它是历届全运会参赛运动员最多的一届。 其次,十运会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实现运动成绩历史性突破后,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举办的一届全运会。机会难得,对于检验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为2008年奥运会发现、锻炼、培养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比赛中还涌现出了一些年轻队员,他们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向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发起了冲击。如羽毛球女子单打的蒋艳皎、跳水女子10米台袁培琳、女子举重53公斤级李萍、女子柔道52公斤级时俊杰等。通过十运会的激烈竞争,参赛运动员在体能、技战术、心理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各代表团在训练、参赛和管理等方面的成功做法,也为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通过举办十运会,达到了为备战2008年奥运会练兵的目的。 竞技体育整体水平提高 从比赛情况看,各代表团之间整体实力差距进一步缩小,竞争更加激烈。全运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的“三强鼎立”演变为“多强对抗”,其他层次的代表团竞争水平也有所提高。 截至10月23日比赛结束,共有32个代表团获得了金牌,37个代表团获得了奖牌。反映出各、省、区、市,解放军和行业体协抓竞技体育工作,抓全运会备战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很多省区市形成了各自的重点优势小项,各地区之间、东西部之间竞技体育在协调、稳步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此外,在十运会各项目比赛中创造了一批好成绩。共有15人21次超6项世界纪录,有7人7次平6项世界纪录,5人6次创5项亚洲纪录,14人20次超5项亚洲纪录,1队19人25次创19项全国纪录。 东道主积累了很多经验 第十届全运会是第一次通过申办确定承办单位的一届全运会,也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在北京、上海和广东以外的省市举行。本届全运会又具有项目多、规模大、时间跨度长、赛区分布广、竞技水平高、竞争激烈等特点,这些特点对十运会的场馆建设、竞赛组织、新闻宣传、行政接待、安全保卫等提出了比以往任何一届全运会都高的要求。 江苏省在筹办十运会过程中,坚持把竞赛组织作为承办工作的中心任务,认真实施竞赛组织方案,配合国家体育总局,很好地完成了器材准备、裁判员培训、竞赛编排、报名注册、成绩统计、颁奖礼仪、兴奋剂检查等工作。在筹办过程中注重发挥科技优势,在指挥中心、各比赛场馆、驻地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系统,具备了远程网上报名、比赛信息实时发布、竞赛成绩信息自动处理、远程视频会议和赛场远程监控功能。在办赛思路上敢于创新,比如采用申办形式确定单项比赛的地点和承办单位。比如资源开发工作借鉴奥运会的TOP模式,实现了赛事招商与国际接轨。据初步测算,十运会市场开发总额达4.6亿元,比九运会翻了一番。 郭建军相信,上述竞赛组织工作的“亮点”将为今后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尤其是为第十一届全运会的东道主山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开拓了办赛思路。 某些问题亟待解决 虽然十运会取得了一批好成绩,涌现了一些很有潜力的年轻选手,但是,郭建军提醒大家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十运会比赛中的‘亮点’还不够多,有些项目与国际水平相比,竞争的水平还比较低,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不能把十运会成绩与奥运会成绩作简单比较。” 全运会与奥运会在比赛环境、心理压力、竞争的残酷性和不确定性等方面有本质区别。比如,田径、游泳项目在十运会中有个别小项的成绩在今年进入了世界前三,但是尖子选手参加全运会只在决赛中才能遇到激烈的竞争,预赛、半决赛很放松,没有表现出连续作战并赛出高水平成绩的能力。而参加奥运会每一轮都要全力去拼,到最后决赛是否能比出好成绩还没有得到检验。射击、体操、跳水、举重运动员参加全运会比赛所感受的赛场氛围和所承担的心理压力也与奥运会不能相提并论。 此外,从十运会比赛过程看,一些项目仍暴露出对项目规律把握不准,训练缺乏创新,技战术陈旧等问题。一些赛前被寄予厚望的重点运动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暴露出赛前准备工作不细致,教练员临场指挥失误,运动员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不强等问题。 鉴于此,郭建军认为综合主要竞争对手与我国选手的备战情况,2008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参赛形势依然严峻。 本报记者 李琳 (南京10月23日电)
|
|
编辑:
解西伟 |
|
|
|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
|
|
|
|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