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前主席年维泗在北京的一次活动,也投身到了反思浪潮之中,这位自称失败者的老人说,我们太不了解世界。
21世纪体育:您虽然离开中国足球的核心已经很多年了,但您一直关心着中国足球的发展和未来,这次中国足协在世界杯后发起的反思运动中您觉得什么是真正值得我们反思的呢?
年维泗:世界杯赛前,就有人问我中国队会不会进入16强,我心情很矛盾地告诉他们千万不要对中国队心存侥幸心理。当时,很多人认为中国队与哥斯达黎加队实力差不多,靠着定位球说不定能够赢了人家,先拿3分。土耳其虽然是欧洲队,但个子矮,身体没有优势,说不定凭着防守好,平了人家。3分加1分,就小组出线了。打巴西队时,幻想老虎打盹。事实证明,我们对对手一无所知,我们与哥斯达黎加队在实力上差了一大截,现在就更不要说与世界第三土耳其队的差距了。这说明,我们并不了解世界,这才是最应该值得我们反思的。
21世纪体育:您觉得造成我们与世界,与日韩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
年维泗:世界杯赛开始前,我们定下的目标是赢一场,平一场,进一个球,但最后我们一个目标都没有实现,世界杯赛给我们泼了盆冷水,现在我们要从积极参与转向到冷静反思当中。首先从教练来看,我认为一个好的教练不但要能提出好问题,还要能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现在看看我们甲A联赛的教练们,他们在赛后新闻发布会的总结和反思永远是那么三句话,“我很满意队员们的表现;队员们努力了;下一场我们还要拼尽全力”,我都会说了,连个“三句半”都不是。这说明他们没有动脑子,没有用心去总结这场比赛,这样我们怎么能取得进步?很多人都问我,中国队该学学哪国的风格。我说哪国也不要学,学学近邻韩国队就可以了。球员们总是抱怨,体能训练量大了,就练不了技术了。人家韩国队怎么练的,他们体能训练比我们强得多,但人家体能训练后照样能练技术,而且练得很好,这只能说明我们的队员懒!
21世纪体育:在地方足协负责人会议上,许多人对前段时间很流行的“快乐足球”提出了质疑,您是怎样的看法?
年维泗:总是提“快乐足球”,我搞了一辈子足球从来没有觉得哪儿快乐,搞竞技体育就是要用汗水、用泪水去换成绩。现在的球员毛病太多,谁都管不住他们,教练员总是迁就他们。球员犯懒,教练迁就,舆论胡捧,这就是中国足球的现状。长此以往,中国足球好得了吗?
21世纪体育:那么你对米卢,甚至其他外教是持否定态度的?
年维泗:我虽然不认同“快乐足球”,但中国足球没有外教不成,这次没有米卢还是不能出线。我们应当正确地肯定米卢的成绩。我认为,中国队应该继续请外教,外教应该是那些了解中国国情的教练。但是如果国内的教练有足够的能力,我们也应该择优考虑。
被誉为中国足坛首席理论权威的陈成达是新中国第一代国脚。1959年接李凤楼教鞭执教中国足球队。掀起了中国足球腾飞的第一个高潮(当时可以和欧洲劲旅苏联队、匈牙利抗衡)和主政中国足协并成为中国足协惟一一位国际足联技术委员,并担任亚足联副主席,长期周旋于国际足坛。1994年被国际足联授于“杰出贡献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人在国际足联获得的最高荣誉,现任亚足联名誉副主席。
当记者向陈成达提出采访要求时,陈成达快人快话的说:“中国足球真正应该深刻的反思了。再不能乱闯、瞎闯,否则,差距还会越来越大!”
21世纪体育:你刚才说了,几十年来,中国足球有点乱闯、瞎闯,挫折、失败太多。这是否给中国没有建立自己的足球理论有关?
陈成达:你提到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可以这样说,中国足球已经有逾百年的历史,但用一句话来开窍很贴切,那就是“长期在黑暗中摸索。”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动乱,经济萧条,要发展足球是一句空话。新中国建立之后,尽管有1959年的高潮,但接下来“三年的灾难”“十年文革浩劫”。中国足球更变为一片“荒漠”。转折是1979年。随着国家拔乱反正,改革开放。同年底加入了国际足联———这是中国足球真正走向世界的标志。最令人难忘的是:1981年,我和年维泗(中国足协主席),首次赴菲律宾参加由国际足联组织的“现代足球”讲习班。由著名的德国足球讲师马洛斯基主讲。在长达15天的时间内,我们才真正懂得了“现代足球”的概念。其核心是:竞技足球是一个全面训练的过程。思想观念、意志品质、技能、战术、体能,缺一不可。而最重要的则是“智慧和全攻全守”,对我们启示很大。次年,中国足协在京举办了规模较大的“教练员培训班”。根据马洛斯基足球思维向国教练员灌输,当我讲述之后,很多教练员都反映:“开始清楚了规律性的理论,打开了足球之门”。讲稿也译成中文,也录成了录相带。从当时看,足球理论体系也露出了曙光。也为八十年代中国足球的前进,提供了一定的作用。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教练培训班仅在当时的“专业教练员”展开。
21世纪体育:我记得当时偌大个四川,好像只有王凤珠一人参加了。
陈成达:对,仅在高层教练员中传达。未能采用这次机会,对现代足球理论进行推广。翻译的中文本也绝版了,录相带也少得可怜。也只在小范围内看。一股风一过。这些现代足球规律性,理念性的东西也就被人遗忘了。
21世纪体育:中国各层教练员基本未系统学过理论,加之文化素养较差,也不愿意在理论上下功夫。有些教练连训练计划和总结都不会写。足球理论谈何容易推广。
陈成达:这当然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足球的一些决策者也只会口头上讲重视理论,而在实际中,对理论和科学训练体系重视的很少。从后来任命教练看,更多的是看资历、经验和人际关系。
21世纪体育:按陈指导的意思,中国足球首先需要反思的则是,至今,中国足球没有建立自己的“足球理论体系”。
陈成达:这绝对是最重要的。正是由于理论的模糊,才导致后来一系列的问题。
21世纪体育:能否点出那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陈达成:比如1992年足协聘请德国人施拉普纳应该看成是一次挫折。施拉普纳实际并非是一名具有现代足球理念的职业教练。他的思维是:强调长传冲击和作风,攻防关系处理不好,不讲整体攻防配合。其实,这些都是欧洲已经废弃的阵年老货。
21世纪体育:既然当时施拉普纳已经露出了“尾巴”,但为何能容纳他干到底,直到大败才“拜拜”呢?
陈达成:当时有人提出:“条条大路通罗马”,又想走捷径。其结果是技术发展之路被推翻了。这实际上是足球理念上的错误,所以造成了“施拉普纳”悲剧。一旦理论出现偏差,其行动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认为,这次中国足球反思,最重要的是“统一思想,重新建立理论体系”。否则,今后还会继续在“黑暗中摸索”。
21世纪体育:陈指导,除了“理论体系”未能建立外,这二十年,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陈成达:一句话,“足球从娃娃抓起”的战略目标未落实!
21世纪体育:“不落实”重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成达:小平同志1985年“柯达杯”时提出“足球从娃娃抓起”的战略口号已经过去17个年头。请注意,不是二、三年、四、五年,而是17年了!至今,中国足协没有很好的和教育部及团中央配合,共同制定出全国系统的大、中、小学生常年竞赛体系。我强调一点,光靠体系系统还不行的,必须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
21世纪体育:我看,最近几年,不是也有各级年龄段的比赛吗?
陈成达:这种集中打半个月的比赛不是青少年竞赛之本,它只是表面现象,没有根!青少年竞赛体系应该是全年性的,它应和训练有机会的结合起来。特别在13岁至16岁期间,竞赛更应保持“全年、长期、稳定”的六字方针。人才也只能在这种长期、稳定的竞赛体系中培育和发掘。这种体系,至今未能建立。
21世纪体育:造成“不落实”的根本在哪里呢?
陈达成:刚才说了,一是足球的理论出现了偏差,没有充分理解。足球运动员的成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主要是“竞赛过程”。青少年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比赛出来的”;第二是,短期眼光,浮躁心态。致命的弱点是“以大打小”。这在各级比赛中屡见不鲜,“以大打小”是以力量取胜,严重的冲击了“最根本是抓技术、技能”的战略方针。真抓“青少年竞赛”过份强调成绩,而这个成绩又往往和各级主管和教练的利益挂钩。于是,“弄虚作假”屡禁不止。这是最可悲的!
21世纪体育:足协在后备人才培育中应扮演何种角色?
陈成达:足协只能作为指导、协调、选拔,宏观调控,主角应是教育部门。各级足协不可能代替教育部门的作用也没有能力来代替。从目前情况看,青少年培育重担好像都在足协身上,这绝对是走入误区。中国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但未能很好的开发,除了短期行为浮躁之外,未能充分调动教育部门积极性,是一大败者。
21世纪体育:据我们所知,除了足协带头搞一些青少年的比赛和集训外,近几年,各俱乐部正在开始建立自己的后备人才库。这是否能称成是“绿茵工程”的主流?
陈成达:不能寄托在俱乐部。原因很简单,如今中国的足球俱乐部本身就不算完善,基础工作更差。最多只能建立二、三线阶段。真正大面积的绿茵工程,俱乐部是无法承担的。连国外最先进的职业俱乐部都是如此,何况在我们中国。因此,俱乐部不是后备人才库的主体。这又是一个足球理论观点。顺带还得提一点,近几年,一些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乘足球之风,办了一些“足校”。但这些“足球”大多为赚钱结果造成了新的“混乱”。这不是人才培育的主渠道。“足球”应和教育部门密切配合,足协要监督。“足球”是以培育人才为宗旨。绝不能以赢利为目的。
五十多年前,作为中国第一支赴匈牙利学习的足球队,杨秀武已是副领队。半个世纪以来,杨秀武不仅担任过中国足协秘书长,更长期担任历届中国足球队的领队,潜心研究足球,被称为中国足协的“秀才”。下面,请听杨秀武对中国足球的沉思……
21世纪体育:杨指导,你认为中国足球目前与世界的差距,最重要在哪一环?
杨秀武:我认为,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主要体现在联赛上。联赛是“竞技足球发展之本”。中国足球之所以落后,其实是“联赛落后”。从时间上讲,欧洲职业联赛已搞了70多年,而我们的才8年。这是个时间差距,他比时间差距更重要的是“规范”差距。
我总觉得,一开始,我们就对“职业联赛”的本质认识不是太清楚。一开始就没有建立比较稳定的、规范化的联赛体制,随意性较大。原因很简单,联赛是市场载体。如果规程、日期、地点变更较频,无论对俱乐部、赞助商、球迷、传媒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其实,这些也是过去国外联赛的经验和教训。但我们一开始就没有很好的借鉴,这几年走的弯路不少,因此,规范联赛是与国际接轨的首要手段。
21世纪体育:中国职业联赛头四年很红火,结果后四年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好些老板都“坐大而缩”,球市也开始萎缩,重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
杨秀武:我认为,首先是理论上出现误区。很多人,包括一些传媒,都忽视了中国的俱乐部体制的职业联赛刚刚起步,正处于“初级阶段”。其结果是一开始就进入所谓“资本运作”。很多人误将俱乐部当成摇钱树。宣传———市场———赢利成为俱乐部老板眼中的三大目标。而忽视了提高球技,培育市场才是俱乐部生存与发展之本。我们看国外的一些俱乐部,其中也有股东的更换,但俱乐部名称不会变。
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则是:球员的收入,球票都脱离了中国的实际,为了过份满足球员紊乱的金钱市场,俱乐部不得不抬高门票价格,实际上是将俱乐部的赤字转嫁到球迷身上。欧洲职业一般门票是普通收入的1/50。而中国低水平联赛的门票达到普遍收入者的1/51。其结果是赶跑了观众,比如1994年联赛开始全国平均门票人格每张为15元。不到八年,则提高到40元。超越1倍多,这在国外联赛是不可想象的!这么高的价格,很难继续得到球迷持久的支持。
21世纪体育:洋帅大量涌入,“下课”声声入耳,是正常现象吗?
杨秀武:洋帅纷纷来华,是件好事,至少丰富了中国足球教练氛围。但据我了解,各俱乐部多用洋帅还有另一个原因则是基于:“外来和尚好念经”。说穿了,就是便于管理,因为现在中国球员的情况太复杂。
不管是洋帅也好,土帅也好,我认为应该给他们创造最好的环境和空间。现在情况是:俱乐部太急功近利,过份注重每一轮的战绩。“下课”声声入耳是中国足球最典型的浮躁的反映。已为国际足坛所关注。
21世纪体育:据记者所知,中国各球队还出现了这么一个怪现象。球员合伙对抗教练,甚至消极比赛迫使教练“下课”。
杨秀武:这绝对是最可怕的!也是中国足球最大的败者。这在场外很少。巴西主帅世界杯前果断放弃独狼罗马里奥曾经引举国反对,但他沉受住了,爱尔兰主帅赛前开除大将基恩,连总统都出面说情,但还是主帅说了算。如果不树立教练权威,中国球队只有乱上加乱,这是值得足协、俱乐部、球员认真反思的。提高教练水平、尊重教练、给教练提供足够的权威和空间是中国足球最急迫的大事。
21世纪体育:一场比赛是由双方22名球员和3名裁判组成。有舆论认为,中国裁判水平不高,“黑哨横虐”严重影响了足球发展。对此有何评价?
杨秀武:对此,我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中国裁判水平还不低。职业联赛8年,中国裁判水平提高很快。亚足联和国际足联也承认这点。
当然,有个别“黑哨”的出现严重败坏了裁判的名声。但从总的来看,大多数裁判应受到尊重。足球比赛的规律就是如此,允许裁判犯错误,甚至是严重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将个别“黑哨”现象扩大化,(实际上现在已经成为口头禅),是很不严肃的。一些电视传播,从电视的多个视角来评判场上裁判每一次判罚,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也缺乏足球评论的“道德观念”。为“黑哨”泛滥掀波逐浪,也应该反思。我的观点很明确:对有证据的“黑哨”必须清除除裁判队伍,将绳之以法。但同时,对行贿者也必须进行严肃的处理。出现裁判受贿必然是双方的。如果不对行贿者恶劣行为进行处理,这不仅有违法理,也不能彻底杜绝“黑源”。但我们的一些舆论更多是指责“黑哨”,而对行贿者都包容,这很不正常。这些,都是中国足球值得反思的。
21世纪体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