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在世界锦标赛上首战负于德国队,事实上无缘八强。76:88的比分上差距并不算大,但场面上输得非常难看。中国男篮首战到底输在哪里?
首先,输在缺乏自信上。双方实力确有差距,不过可以一战,还不至于“惨败”。比赛一开场,对手就拿出以强凌弱的态势,外线紧逼主力后卫郭士强,使之第一个传球就出现失误;对方第一次进攻就采取强打主力中锋姚明,使姚明很快两次犯规,不得不被替换下场。全场诺维斯基气势汹汹,志在必得。失“势”后的中国队,越发显得内外割裂,好像都不会打球了。没有自信的后卫不敢突破,传球犹豫,失误频频。小前锋胡卫东第一节居然没有一次投篮。李楠几次上场也是如此,失误高达5次。国内中远距离投篮命中率相当高的朱芳雨、杜锋等本场出手寥寥,仅有1分进帐。过度依赖内线,使对手可以采取夹击方式防守。姚明下半场一次篮下进攻,对方竞有4人围堵。同样是这批队员,在输局已定,没有负担的情况下,却能发挥出水平。李楠第4节多次在高出一头的防守队员面前做动作,得分最终超过两位数。舆论界、专家都看好中国男篮,但从他们的临场表现可以看出,队员们没有“强队意识”。
其实,德国队这批队员中相当部分是去年到北京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队员,包括内线两大中锋。北京大运会上,德国队半决赛负于派二线队员出战的南斯拉夫队,争夺第3名时负于实力一般的美国队,仅得第4名。今天德国队的实力和场上发挥均一般,但最终取得胜利,自信是重要因素。
其次,队伍风格不明。中国男篮在世界大赛上两次进入前8名,靠的是快、准、灵。但由于内线实力有限,位置一直难以提升。篮球有“得中锋者得天下”之说,号称“移动长城”的三大中锋成长起来了,但全队风格越来越模糊。先是失去了“灵”,后卫人才奇缺,对方一逼后卫,中锋变成“孤岛”,全队成无为源之水;再是渐渐没有了准头,高对抗下的投篮命中率一路走低。至今还是靠80年代中后期成长起来的前锋,如刘玉栋、巩晓彬等。身材、基础较好的陈可、杜锋、莫克、朱芳雨等,缺少克敌绝招,年龄当时,却难当大任。
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靠的是风格鲜明,在已有特长中求变化。内线人才突出是中国男篮的一次机遇。抓住机遇,快速集中人才,形成特色鲜明的队伍是当务之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