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晚,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厅,近四个月的2002年度中国电视体育奖评选终于尘埃落定。无疑,作为中国体育的“奥斯卡”,作为刚满两岁的新生儿,电视体育奖产生前后赢得了不少掌声。不过,反对声音也不少。
中国电视体育奖的规模越来越大,奖项也越来越多,但遭到的非议也越来越尖锐。应该说,与此前国内的一些最佳评选相比,诞生才两年的中国电视体育奖在群众参与性和权威性上还是有了不少进步,但随着官方色彩越来越浓郁,其打造中国体育“奥斯卡”的愿望也蒙上一层阴影。笔者作为新闻界评委之一有幸参加了体育奖的相关活动,同时也感受到了体育奖评选的若干尴尬。
专家评委资格受质疑
本届体育奖共设80位专家评委,但实际上有81位评委参与了投票。按照体育奖12个奖项(最受欢迎男女运动员除外)产生的规程,候选人名单是由300名新闻界评委投票选出,而最终的结果由专家评委投票决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专家评委的投票对于体育奖各奖项的产生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体育奖是否公平,是否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关键要看专家评委的投票。
组委会在专家评委的挑选上是经过仔细考虑的,其中有著名运动员、也有一些体育界的权威人士。但是,其中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和省体育局领导的入选却引起了争议。组委会有关人士在谈到这一问题上就提到,原本在挑选专家评委时并没有将一些中心主任考虑在内,但由于今年体育奖是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总局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坚持,因此最终才选定了这个名单。由于有各中心主任的参与,评选就无可避免地带有了很多局限性。“自己的运动员我当然会投他一票。”一位中心主任在和笔者聊天时就这样说道。
事实上,不仅评委是如此,当初向新闻界评委发出的候选名单最终也是由体育总局定夺的,这个“包罗万象”的大名单着实让我们这些评委费了一番心思。
这里还有一个环节是必须向大家透露,初评结束后公布的结果原本是根据候选人得票多少排列的,但按照记票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要求,最后还是以姓氏笔划排列了。也就是说,专家评委完全根据自己的意见,在没有任何参考的前提下进行投票。这反映出评选的严密性,但同时也使得专家评委拥有了一锤定音的权利。
外国人没有拿奖的命
说来也巧,这两年的体育奖年度最佳教练一项中都出现了一位外国人的名字。去年是“吉普赛人”米卢,今年是韩国人金昶佰。更巧的是,这两年中,新闻界评委均把两位外国教练排在了第一位,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两人双双落选。
“米卢算什么,他有什么本事?”一位泳坛宿将、两届体育奖的专家评委去年是这样告诉笔者的。而到了今年,金昶佰遭到了同样的待遇。在一次专家评委的聚会中,几位元老不约而同地表示:“教练还是选本国的吧。”
也许是对中国国情有了一定了解,金昶佰评选前就对央视记者表示,自己并不在意能否获得最佳教练奖,关键是中国女曲应该获得最佳团队的荣誉,而最终的评选也果然如此。
金昶佰算是有自知之明,可新闻界评委却颇有意见。初评的分数再高也没有作用,专家们只要这么一合计,就能“扭转乾坤”。“那还要我们干什么?”一位北京的评委发起了牢骚,“一下子填5个人,排在前后都无所谓了,反正到了专家那儿一切就得重来,我看这样评就没什么意思了。”一名新闻界的评委说:“如果仅仅因为第一届颁奖典礼上许海峰曾表示想染指该奖项,就授予其最佳教练奖,那我们未免太慷慨了。”
说到底,这都是评选机制的漏洞惹的祸。
是搞平衡还是选最佳
外国人拿不着奖还能算是“民族自尊心”的作用,但最好的却不能笑到最后,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在今年的评选中,杨扬的最佳女运动员,申雪、赵宏博的最佳组合,女曲的最佳团队算是众望所归。而江永华的年度突破、李娜的最佳新人就已经颇受争议。更引起争议的是年度最佳非奥运项目运动员奖评选。去年,张健就出人意料地战胜了呼声最高的诸宸。今年,不少人都在议论评委会不会搞平衡,给诸宸一次补偿,事实证明,果然如此。不能说诸宸今年成绩不好,但和中国第一个击剑世锦赛冠军谭雪,和自己队友、拿到世锦赛国际象棋个人冠军的许昱华比,诸宸实在是没什么优势,但她还是笑到了最后。还有刚才提到的最佳教练,不少人干脆开玩笑地说,以后不如设个“最佳领队奖”,对于那些总教练来说,他们更多起到的是领队的作用,如果算总成绩,那么还不年年让乒乓、射击这样的队伍来拿?
似乎已形成一个惯例,只要是“零的突破”,那就有资格被放大成十上千倍。杨扬荣获两项最佳,似乎一举打破了任何颁奖晚会都喜欢搞平衡的惯例。但基本局限在东三省的冬季运动项目,难道已经这么深入人心?难怪在颁奖晚会尚未结束时,现场便有观众戏言:今年的颁奖晚上明显带有扶贫的性质。
最佳男运动员的产生同样有搞平衡之嫌。世界冠军固然重要,但他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效应是体育奖必须要有所考虑的。结果出来之前,大多数新闻界评委已经知道李小鹏将最终当选,虽然姚明是初评的第一选择。这也许就是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