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青海省体育部门获悉,一项名为“高原运动员间歇性低氧训练的生物学机制研究”的课题,目前已获得阶段性成果。
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久前在加拿大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低氧学术讨论会上得到了各国专家的好评。
这一课题是由留美博士后、国际高原医学会理事、现任青海医学院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格日力教授和青海省体育科研所共同承担的。
平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能大幅提高运动成绩,这已为人们广泛了解和接受。然而对高原运动员来说,同样的训练却不能达到提高成绩的效果。格日力介绍说:“间歇性低氧法是一种较新的模拟高原训练方法。运动员每天4小时至6小时暴露于低氧混合气或低压舱,造成体内适度缺氧,以达到高原训练的目的。其优点是在平原训练条件下,人为地造成高原训练中的缺氧环境。”
研究发现,间歇性低氧训练使运动员的促红细胞形成素、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明显增加,最大心率降低,通气阈值升高,乳酸速度曲线右移,低氧通气反应增加,从而提高运动技能。目前这一方法在俄罗斯、英国、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已被广泛应用,但我国尚未见有关间歇性低氧训练的报道。
青海省体工队的田径运动员采用了间歇性低氧训练法,提高了运动成绩。队员汪成荣去年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获得半程赛男子个人第五名。在比赛中,他仅用了68分多就跑完了21·957公里,这在他以往的训练中是从未有过的。他的教练介绍,田径队其他9名采用这一训练方法的队员成绩也都在提高。
运用高原训练手段提高运动员比赛成绩是近年来体育医学科研热点,很多国家花费巨资试图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这一研究标志着世居高原的运动员也能通过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