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篮球年年求变,可是年年变化不大。不过在即将过去的2003年,一些不大的变化中蕴藏着巨变的前兆。
经历了2002年的兵败世锦赛和魂断亚运会,今年春天的中国男篮主教练竞选又无果而终,曾两度执教国家队的老帅蒋兴权不得不第三次出山。而完成这项“请帅”使命之后,当时的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信兰成也接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调令前往北京奥组委任职,信兰成的职位,由当时的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所长、北京体育大学篮球教授李元伟接任。
李元伟对中国篮球并不陌生。在把体科所升级为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并使原来700多万的全年经费增加了3倍之前,这位原北体大的副校长曾经在篮管中心担任过3年副主任。李元伟的上任宣言是重复了前任在1999年《全国篮球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目标:通过赛制改革带动体制改革,逐步形成职业篮球和业余篮球相互对应、衔接和促进的两条不同的篮球发展道路。同时,体育总局领导也希望中国篮球用十年的时间,通过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成为世界上第二个NBA。
篮管中心负责人的更换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篮球不缺乏目标,需要的是行动。
行动中的第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就是9月份的男篮亚锦赛。在和韩国队的“殊死血战”中,令人难忘的是老帅蒋兴权危难时刻果敢派上焦健,这位平时在国家队极少登场的北京大前锋,竟然成为遏止韩国三分球狂潮的“闸门”,确保中国队拿下亚洲男篮进军雅典奥运会的惟一入场券!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最终“拍板”让身高平平的焦健出征亚锦赛的人,正是上任不到4个月的篮管中心主任李元伟。
李元伟在上任不到一个月的时候还“拍板”留下过另外一人,他是被NBA丹佛掘金队在6月份NBA选秀中看中的河南小将薛玉洋。“条件不成熟”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借口,而半年之后,在巴特尔和王治郅相继被列入NBA“伤兵”名单之后,人们会觉得20岁的薛玉洋依然在新疆飞虎队担任主力大前锋,在CBA发光发热是多么宝贵!而19岁的江苏中锋唐正东在两次获得CBA联赛“每周最佳球员”之后说,如果到了NBA一天到晚坐板凳,那我宁愿在CBA打主力。
NBA已经在中国进行了超过10年的推广和宣传。如果不是“非典”的干扰,NBA已经在2003年的10月17日和19日于上海和北京完成了两场“中国赛”。姚明的火箭队和迪瓦茨的国王队已经成为众多中国球迷追崇的偶像。而中国篮球的决策机构并不想把CBA变成NBA的廉价原料输出地,我们的明星球员应该在NBA体现自身的价值,得到必须的锻炼和提高。
2003年是八一火箭队收复失地的一年。靠老将、经验和意志,八一队击败了咄咄逼人的广东宏远队,夺回了2002年被姚明夺走的总冠军。八一队总冠军的失而复得,说明CBA联赛的整体水平并没有实质性提高,而原有冠名赞助商也与CBA渐行渐远,CBA的品牌价值在无形中贬值。大多数俱乐部在经营中赢少亏多,“升降级”制度像无形的枷锁逼得球队不惜用“吐血”的代价去抢购外援,而我们自己的球员,不论老、中、青,在得分榜上的前十名中仅有4人在列。裁判和赛场秩序问题此起彼伏,钟表不准,地板太滑,球迷太野,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借口依然羁绊着CBA前进的脚步。在年轻球员逐渐成熟后,水平接近的球队越多,比赛本应该更加精彩,但是在生与死的“鬼门关”前,球员、教练、俱乐部、裁判和球迷想要享受“快乐篮球”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身体条件一流的中国青年男篮在世青赛上溃不成军,使人对中国篮球的未来忧心忡忡。历时7个月的姚明和可口可乐关于肖像权的官司虽然以和解结束,但是这起“因篮管中心授权起,又因篮管中心调解和”的官司并没有解决姚明提出的根本问题:谁来保护运动员个人的权益?
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李元伟和篮管中心目前还摆脱不了“消防员”式的被动忙碌,但在10月份的《中国篮球职业化研讨》会上,各俱乐部老总们在一种久违的畅所欲言的气氛中,亲手勾画出他们心目中的未来职业联赛的模式:一个产权明晰、共同经营、没有升降级、裁判职业化的真正职业联盟。而甲B联赛、乙级联赛等最好能合并成一个统一的非职业性全国联赛,青年联赛和中国大学生CUBA联赛有机结合,高中联赛和小学生比赛进一步发展,中国篮球资源在新体系中得到最合理的发展和利用。
大权在握,事必躬亲,中国篮球战车上的每一个按钮目前还是由篮管中心亲自操纵,但是参与中国篮球的各方人士则希望,篮管中心能够当好车长,发动各界,利用社会,共谋中国篮球的未来。
抓好各级国字号球队的训练,完成为国争光的计划;规划好职业篮球的市场,使其健康发展。用国家队的成绩促进职业化进程,用职业化发展提高国家队成绩,篮管中心其实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目标,但靠以往修修补补式的维持显然无法完成这样的使命。经过九年的CBA联赛和体制转化,中国篮球已经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俱乐部自主意识的提高、姚明在NBA的成功、实力回升的中国女篮勇夺大运会冠军、NBA对中国市场的需要、参与篮球运动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关注中国篮球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这些都将为中国篮球的质变提供良好的基础。
2003年,中国篮球度过了巨变前的最后一夜。虽然2004年未必就能艳阳高照,但是中国篮球应该看到“新变革”的黎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