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以为16日输球之后,国奥队相当于拒绝“临终关怀”选择“安乐死”,自己提前解脱了,大家也都跟着解脱了,但是这两天观察了一下各个方面的声音再一琢磨:并不一定!韩国下一场要拿分,绝对不能放松,中国队又要拿这次机会证明什么,某些人要用胜利保自己的乌纱帽,部分球迷和媒体希望用一场胜利结束“恐韩”聊以自慰,这样一来不但没有解脱,反倒更紧张了!说的难听一点,往死人脸上贴金,指望给活人带来好心情,能有什么好事?!
那么,不管主场对韩国的胜负,最后一场客战马来西亚总该解脱了吧!?有人恨铁不成钢地赌气说“祝贺中国队获得小组第三”,好像打马来西亚不是问题,其实这也是自己在打如意算盘,忘了马来西亚并不服输,人家压根儿就是把赢一场当成出线,进一个球平一场就如同了赢一场(这有点象 2002世界杯上中国队的目标:进一个球,拿一分,赢一场,呵呵,真是讽刺啊,人家已经在咱们这里完成了两项任务),输了也不丢脸,心理上已经占据了优势,而且他们的指挥系统比咱们的高明。
况且,我们在主场只能打平马来西亚(虽然说是意外是冷门),难道到了客场就有把握能赢?韩国人在客场赢他们那么困难,而且那还是在不那么闷热的三月,等到中国队去的时候是当地最难过的季节,是放暑假的时候,这一算国奥队不但没有解脱,反而是越套越紧,弄得不好主场拿不下韩国再客场输给大马,那才是中国足球的怪圈!想来个“安乐死”却是死了也不踏实,还要被折腾够了才能入土为安。
在国奥队已经“安乐死”的情况下,我想重提中国球员和中国足球的文化匮乏和集体人格缺失问题。
文化对于从事“非文化”职业的人来说,不一定非得有什么文凭学历,只要有一点识字读书的能力就行,关键是要善于从各种渠道吸收营养,接触各种层面的人尤其是有不同知识和经历的,多和人家交流并且从人家身上吸取知识开阔眼界。而我们的球员教练不仅没有这样的交流和学习的热情,就连电视里现成的高水平国际比赛也不看,再被封闭集中在一所“流动集中营”动辄数月与世隔绝,不傻才怪!
想起了我爷爷生前说的一件逸事:五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天的黄昏,他和几个同事在北京中山公园里的茶座打桥牌,这时侯宝林先生大概因为晚上要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来得比较早也到茶座来喝茶歇脚,在旁边观察发现爷爷他们的玩法自己没有见过,就过来看,还仔细问了是怎么回事,后来在他的相声里很快就提到桥牌这个名词。这件小事反映了侯宝林大师是如何不拘形式吸收各种文化营养的,他虽然连小学都没读完却能成为相声艺术的一代宗师,靠的正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和钻研精神,你能说他“没文化”吗?
侯宝林在他的名段“空城计”里说京剧名角侯喜瑞“最爱找人聊天”,仔细琢磨这个话并不就只是为了他作品的需要,也不是玩笑。很多艺人,尤其是过去的老艺人接受文化教育有限是普遍现象,有的“名角儿”不识字连戏词都靠死记硬背,但是他们能把戏演好,对剧情和角色有深刻理解,知识从哪儿来?还不全靠与日常生活里接触的各种人聊天交流积累吸收。
文化对于人的帮助不仅局限在业务问题的解决, 同时,也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乃至一个事业集体的人格的健全和生命力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业务水平的进步。因为文化的内涵远远大于专业知识,所以,文化对人的作用也更宏观,也更加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跃进”式的突变。但是,文化的严重匮乏或变异,最终体现在个体和集体的人格缺损生命力萎缩,并以全面的溃败而具体直观地呈现。所以,我们看到中国队在比赛已经打了四场并且提前出局的时候仍然一笔糊涂帐, 当事各方没有人说的清楚输在哪儿, 更可笑的是也说不清唯一的一场胜利赢在何处。昏聩到如此地步,从反面证实了足球场上的胜败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问题,根本是“人”的问题。
回到开篇处所提出的关于最后两场比赛的悲观预言,中国足球作为整体,多年来就没有注意塑造健全的人格和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个体的球员和教练,又素来缺少有个性有胆识有大将风度关键时刻顶得住的,因为我们的环境让球员从小要么变成了“乖乖宝”,要么被指为刺头另类而无法生存,如何指望他们面对危机时有自己的思考认识与应对能力?他们又怎么能够在如此狼狈的局面中表现出自己根本就没有的血性与骨气?
我相信为了5月1 日主场胜韩国,缓冲自身的压力,有关方面一定会全力以赴创造有利条件的。但是,即便赢了,又能怎样?无非是给已经“安乐死”的的孩子画上“不恐韩”的浓妆然后一样送去火化,可是搞不好十二天之后又搞出个“恐马”来,那可是比“恐韩”还恐怖的。而一旦赢了韩国,足球圈子的文化反思又将被推迟,理应深入挖掘找出病根的“手术”最后又会变成仅停留在业务领域的浅表性窥探。有人一定会指着画了“破韩”式告别妆的死孩子说:看,咱们的孩子长得不难看啊!而孩子到底是怎么死的,会在一场闹剧般的送别之后被人遗忘、掩盖,甚至禁止深究。
所以,我只好很残忍地提前把可能出现的“贴金”和“告别妆”现象拿出来让大家提前“恶心”,如果你有呕吐的念头,千万别奇怪,我在写下这些字的时候,已经吐了三次。
(黄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