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做一个思考型球员 关于中国足球问题的思考
大众网-齐鲁晚报
2004-11-22 09:35:07
|
|
|
|
作者简介 刘广迎,男,1964年7月出生,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现任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纪委书记、监察专员,鲁能足球、乒乓球俱乐部常务副董事长。 偶尔看到一则笑话,大意是说:足球比赛是22个需要休息的人在运动,几万个需要运动的人在休息。 虽说是一个笑话,却含有深刻的哲理。静和动是对立统一。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需要多一些学习思考;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人,需要多一些健身运动。 造就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一方面要培养他的运动技能,一方面要培养他学习思考的习惯。勤奋加上思考等于天才。勤奋长技艺,思考长智慧。 常听到一些球迷关于某运动员不会“用脑子踢球”或某运动员善于“用脑子踢球”的评论,也常在媒体上见到关于教练要求队员“用脑子踢球”的报道。但怎么样才能做到“用脑子踢球”,却不清楚。只记得施拉普纳说过“你要不知道球往哪里踢,就往球门里踢”这样一句经典的话,感觉充满禅机,不好参悟。个人认为,“用脑子踢球”,最重要的是平常的学习与思考。场上“用脑子踢球”是平时学习思考的结果,是长期学习积累的必然表现。 在足球比赛场上,有些时候是可以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再做出行动的。比如场上节奏的控制,传球线路的选择等等。这个现场决策是否正确、是否有利,主要取决于运动员对比赛的阅读能力和技战术思想的理解应用能力。这些能力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通过思考转化为个人实战能力。在足球比赛场上,许多时候是没有时间用脑子的。比如关键球的处理、门前机会的把握、技术动作的运用等等,都是在瞬间完成的。“用脑子踢球”更多地表现为一张一弛有分寸,不经意间有创造。这种“不经意”的创造,来自胸有成竹,来自熟能生巧。平时不观察、不学习、不思考、不刻苦训练,赛场上就不会“用脑子”,更不会有创造。 思考型的运动员善于在训练和比赛当中吸取营养。在训练当中善于琢磨为什么,懂得了原理,明白了“球路”,就能够举一反三。在训练之后善于“过电影”,二十分钟的回忆会让汗水换来更大的收获。在比赛之前善于熟虑,清楚对方的战术特点及相关队员的技术特点,深刻理解教练的战术意图。在比赛之后善于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误的教训。思考型的运动员善于借用“他山之石”。通过观看世界高水平的比赛,加深对足球的理解;通过观摩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完善自己的技艺;通过学习世界著名球星的成长史,把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变成自己的财富。 思考型运动员善于观察和揣摩。据说,曾在鲁能泰山队效力的前南斯拉夫守门员萨莎,在集体乘车的时候,总爱坐在最后一排,熟悉队友的后背、头形,以便在比赛中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队友的位置,采取恰当的行动。萨莎在中国赛场上创造了520分钟不失球的纪录,并和队友一道,取得了中国足球历史上的第一个“双冠王”。他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平常的观察和思考。一个思考型的运动员不但要善于观察队友,还要善于观察对手。了解他们的特点,熟悉他们的习惯。这样才能在比赛中抓住对手的短处,发挥自身的长处,在制约与反制约的较量中赢得主动,实现以智取胜。 思考型的运动员善于沟通和交流。在比赛、训练之余,和领队沟通思想,同教练交流心得,与队友讨论问题。既培养了感情,融洽了关系,又增进了技艺,提高了水平。 当学习和思考成为一种习惯,更大的成功便会不断地来到面前! □ 刘广迎
|
|
>>到齐鲁足坛发表高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