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腿妈妈”(下)
海报新闻 · 2023-09-03 11:40 · 原创报道 记者: 陈俞印 丛萍 编辑: 石慧
“无腿妈妈”20年的坚守和圆梦(下)
海报新闻记者 丛萍 陈俞印 济南报道
8月14日上午9点,张暖一家风尘仆仆地从潍坊赶到了位于济南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张暖坐在滑板上,带着女儿小文和丈夫,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今天,小文即将进行人工耳蜗开机后的第一次调试。
从手术到开机,再到第一次调试,这些日子永远刻在张暖心里。他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听力,期待小文早日听到这世间的各种声音和美好。
8月14日,张暖一家来到山东省立医院进行为女儿小文进行人工耳蜗调试
开机瞬间:只有杂音,听不到声音
“可以听到声音吗?”7月3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大约一个月,小文进行了人工耳蜗的开机,她既紧张又激动又忐忑。调试员在小文头皮外固定了一个黑色的人工耳蜗外机,通过磁铁与前期植入的植入体相连接。
当天,调试员一直在调节声音,以保证小文听着不难受。小文告诉记者,她当时其实啥都没听到,只有机器的杂音,突然间从未听过的电流声在脑袋里乱窜,她整个人都是懵的。
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于淑东介绍,人工耳蜗是由植入体和外机组成,两者共同作用才能听到外界声音。外机中的声音处理器将声音收集,并将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通过植入的电极,刺激患者的听神经,然后传导到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开机的刺激量是很小很小的,所以患者几乎听不到什么声音。因为患者长期处于无声的环境中,对很小的声音就受不了,刺激量要慢慢加大,经过很多次的调试。”于淑东说。
开机初期:能听到远处的声音,能分辨复杂的声音
“开饭了!”7月5日,开机后的第二天,张暖在厨房做好饭,喊家人们吃饭。没想到在隔壁屋的小文居然听到了,这让全家非常兴奋。
开机第二天,小文感觉机器的杂音没有那么多了,对于熟悉的声音,在远一点的位置也能听到,还可以分辨家人走动的脚步声。
在开机第一周,小文渐渐地能够从周边环境中分辨出不同的声音。“助听器只能听到一种的声音,分不清具体是什么,比如洗衣服只能听到哗哗哗的声音。小文现在可以分出来水流的声音、妈妈搓衣服的声音、水盆挪动的声音等等。”张暖说。
小文备受鼓舞,对声音特别好奇。慢慢地,她能听到并且分辨更多的声音,比如塑料盆掉在地上、扫帚扫地、开门关门声音等等。
为了锻炼她,张暖一有时间就带她去附近的公园,听大自然中的小鸟叫声、水流声、风吹树叶声,或者到马路边,分辨远处的车声、近处的车声、刹车声、汽车颠簸声等。
“耳聋患者的大脑长期处于无声世界中,没有声音刺激,需要时间来适应并且收集分辨,才会慢慢地达到听见什么可以辨别出来是什么东西产生的声音的效果。”于淑东说。
开机一个月:能听懂陌生人说的长句了
开机过后,这样的声音敏感期持续了10天左右,但之后不久,张暖发现小文对声音不像之前那么敏感,之前能听到的一些声音又听不到了。
手术后,小文一直是左耳戴着助听器,右耳戴着人工耳蜗,还只能和妈妈、妹妹可以正常交流,她也尝试和其他人交流,但是即使对方一个字一个字地大声说话,小文还是有一半听不懂。
“杂音更多一点,能听到并且分辨出来的声音不如前段时间多,我和她的交流也不如之前舒畅。”张暖说。
小文的听力的“下降”让张暖有点沮丧,她第一时间联系了于淑东和调试员。“医生说这是正常反应,他们建议小文尽早进行人工耳蜗的调试。”张暖说。
于淑东告诉记者,开机一段时间后,患者一旦适应了就会觉得原来设置的刺激量不够,听到的声音太小,要进行再一次调试,大部分患者在开机后一个月要进行第一次调试。
8月14日,小文和爸爸妈妈从潍坊赶往济南,进行开机后的第一次调试。
调试员正在为小文调试人工耳蜗
“这个声音舒服,这个声音有点吵。”调试当天,对调试师调试不同的刺激量,小文能够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调试师根据小文的反应,设置了4个刺激值。
小文可以听懂陌生人说的长句子了
“试着不戴助听器、不看嘴型,多练习听,刺激越多效果越明显。”调试后,调试员对小文说了很长的一段话,小文基本能听明白。
小文有些不可置信,看着妈妈开心地笑了。备受鼓舞的她,将自己佩戴人工耳蜗期间的疑问,向调试员逐一咨询,调试员的回答,小文也几乎听得到、听得懂。
“之前几乎听不懂陌生人说的长句子,这是第一次,听这么多,还听得懂。”张暖说。
调试完成后,张暖一家正在买车票回潍坊,对于未来,他们充满信心
于淑东说,调机就是根据每一位植入者的听力水平,调整作用于听神经的每个电极所需要的电流刺激强度,整个调试过程大约会持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这样的调试小文还要进行很多次,还要进行很多康复训练。“不管多久,都要扛过去,我憧憬了20年的梦想总会变为现实。”张暖说。
(为保护患者隐私,除了张暖,患者为化名)
-
“无腿妈妈”(下)